杨兆贵 吴学忠
(1.澳门大学教育学院,999078,中国澳门;2.香港浸会大学语文中心,999077,中国香港)
钱锺书先生是现代沟通中西文学、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建立中国文学主体研究范式的典范。几十年来,海内外钱学论著多不胜数。在这片领域里,港澳地区的钱学研究成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推动钱学发展、21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中国文学主体中心论有裨益之效。港澳学者研究钱学的主要特色与成就,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有的从中西比较文化角度阐释,有的评论钱锺书作品中的观点,有的论述钱锺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品的翻译,有的论述钱锺书的文学理论、提倡文史哲交融,有的评介西方钱学等,对钱学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回顾港澳钱学成果,不无小补。下文先回顾香港学者的研究,次论澳门学者。香港研究钱学的学者比澳门多,但两地的研究各有千秋。
香港一直是为多元文化色彩的国际都市。钱学专家非张隆溪教授和黄维樑教授莫属。
张隆溪教授发表多篇研究钱锺书的文章,主要侧重研究钱锺书的文学成就、贡献,如《同工异曲: 跨文化阅读的启示》《钱锺书谈文学的比较研究》《钱锺书的语言艺术》《怀念钱锺书先生》《读〈我们仨〉有感》《论钱锺书的英文著作》等。[1]针对诋毁钱锺书的文章, 张隆溪写了《中西交汇与钱锺书的治学方法——纪念钱锺书先生百年诞辰》,驳斥那些无理批评钱锺书文章的“偏激狂妄,轻诋前贤”的学者,认为钱的文章“将来会否长存于世,自然有后人评说”。[2]张这一研究方向研究与澳门学者龚刚教授不谋而合(下部分论龚教授,此不赘)。
黄维樑教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文学博士。他历任海内外多所大学教授。他的钱锺书研究文章主要收录在《文心雕龙:体系与应用》和《文化英雄拜会记——钱锺书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与生活》。前书有两个重点:一是说明《文心雕龙》体系,二是强调《文心雕龙》在应用方面的贡献。黄结合古今中西文论,将《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运用于对古今中外作品的实际批评,试图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体现出他志存高远的学术态度和广阔的学术视野。[3]其中《刘勰与钱锺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锺书理论的潜体系)》和《〈论说〉篇与现代学术论文的撰写原理》均涉及钱学研究。
后书《文化英雄拜会记》是黄教授多篇研究论文的结集,分为“钱锺书篇”“夏志清篇”与“余光中篇”,另加一篇自序,构成拜会三位文化英雄、畅论他们的作品与生活。书名主标题为《文化英雄拜会记》,同时也是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文内详谈黄1984 年去北京拜访钱锺书的全过程,又提到十年后再次拜访钱、邀请来香港接受荣誉博士学位而被婉拒之事。他高度评价了钱锺书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说。他还认为:如要研究钱锺书,必须了解杨绛;要研究杨绛,也必须熟悉钱锺书。黄在该书自序中指出:“钱锺书的博学,充分表现于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编》二书。他谈论人文学科的众多议题,征引中外大量典籍,发表意见,成其‘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学说,与一千五百年前刘勰的‘至道宗极,理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理论遥相呼应。”[4]
有些香港学者在香港报刊杂志上发表钱锺书研究文章。兹综合各学者的文章内容,共分五类,分述如下。
1.2.1从中西比较文化角度论述钱锺书作品
张隆溪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研究钱锺书作品。在《钱锺书论〈老子〉》一文中以《管锥编》第二册《老子》的评论为例,选取一些条目,突出几个重点,包括《老子》的版本取舍,钱锺书独取王弼注本、《老子》杂糅哲理与神秘宗教思想、开篇提出了口头和书面语都不能充分达意的原因,还指出钱锺书把道与名相关联,用《老子》文本的内证阐发道之涵义等;又从比较文学角度,指出钱锺书广泛征引各种典籍,证明老子和黑格尔关于事物辩证关系,在东西方其他作者的著作中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张隆溪认为:读《管锥编》和《谈艺录》可让我们发现一个意义极丰富的世界。[5]《阐释的普遍性》认为钱锺书汇通中西,指出清代朴学与西方阐释学皆由文字训诂到文本理解,悟出理解与阐释是一“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的循环过程。在字句和全篇文字本身外,还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即在“语言循环”基础上,“阐释循环”更进一步考虑涉及文本与作者之间关系的更大范围,把文本意义与作者及写作时代的背景相关联,作更全面深入的理解。[6]张隆溪在《论中国学者诗学建构的努力——从朱光潜、钱锺书说起》中以《七缀集》等著作为讨论对象,看钱锺书如何吸取中国文学深厚的传统资源,又广泛涉及西方各种文本,对普遍性的诗学作出他独特的贡献。他认为钱锺书慎思明辨,注意到旧诗和旧画的标准分歧,使我们在中外文艺和美学丰富的传统中,可以对普遍性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作更深入的思考。[7]
1.2.2钱锺书对《文心雕龙》论述的研究
香港教育大学刘庆华博士在《钱锺书对〈文心雕龙〉的论述:以文体为中心》一文指出:钱锺书在《谈艺录》和《管维编》中多次引用《文心雕龙》,对“文体”提出了意见,认为《文心雕龙·论说》篇里所说的“参体”就是唐人的“破体”,如作家能“破体”,就可恢弘文体,并认为文无定体,所以不必执着文体分类。文章透过举例分析,认为钱所说的“破体”实与“变体”“别体”“跨类”“混合体”“特殊形式”相同,也是刘勰所说的“讹体”“谬体”,而不是“参体”。文章对钱锺书“文章之体可辨别而不堪执着”提出商榷,赞成钱锺书“破体”可恢弘文体说。[8]
黄维樑《刘勰与钱锺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锺书理论的潜体系)》认为刘勰和钱锺书博通古今,钱氏更兼中西,都是文学理论大师。二人的时代相距约1500年,放在一起作专题比较,可能是第一次尝试。文章比较了《文心雕龙》和《谈艺录》,及钱氏1946年或以前完成的其他文学论著。文章依据《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从“原道”到“隐秀”,对二人论比喻和论言外之意着墨较多。二人“打通”复“圆览”,直探文学的核心。文章通过对若干文论概念或范畴比较,说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古学今学道术未裂,“大同诗学”(commonpoetics)可以成立。钱锺书作文学论述时,旁征博引,以海量式例证,说明东方西方同心、同理;其发现有助于促进人类沟通、世界和平。文章还指出,《谈艺录》以及《管锥编》自有其“潜”体系或“钱”体系;若钱学学者就钱著内容加以分类、整理、建构,当可形成“显”体系。[9]黄维樑在《〈论说〉篇与现代学术论文的撰写原理》认为钱锺书的现代学术论文属另类,有奇色。钱的《诗可以怨》《宋诗选注·序》等篇,旁征博引,“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当然是现代学术论文。他这些论文在“明畅”说理之际,讲究用比喻、用对仗(即《文心雕龙》说的比兴和丽辞),文采斐然,与一般现代学术论文的行文平实以至枯燥乏味风格大不相同。[10]
1.2.3钱锺书作品语言风格研究
香港教育大学白云开博士指出:钱锺书的文学文本(包括散文、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围城》)设譬精辟,成为钱氏语言技巧的一大特点。文章借助西方当代有关隐喻(metaphor)理论,梳理钱锺书文学文本中的比喻系统。[11]
岭南学院陈德锦博士《〈围城〉比喻的创意》认为《围城》以运用比喻著称,不但赢来“新颖奇特”之誉,就以比喻的数量或密度来说,也堪称中国小说之冠。文章指出:《围城》中的比喻大都是明喻,具有实时性的阅读效果,容许读者迅速判断和评价,增加小说在阅读上的透明度。作为一本小说,《围城》中的比喻构成了一种持之以恒的叙述策略,突出了叙述者惯用的叙述声音,具嘲讽和戏谑的意味。[12]
香港教育大学谭志明《语用学的应用:以钱锺书〈围城〉的对话为例》一文以语言学中的语用学理论作小说文本的对话研究,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小说的特殊视角。论文以《围城》为例,先探讨《围城》中对话的特点,并从语用学的语境展开探索,展示语境的理论如何用于对话的分析之上。最后以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阐释对话如何在《围城》中发挥力量,改变人物角色的行为,造成情节的发展和逆转。通过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文章呈现出《围城》的对话如何匠心独运,作者如何运用语境和话语的力量,同时示范了如何把语用学的理论,实际而有效地运用到文学批评之上。[13]
1.2.4钱锺书作品翻译研究
岭南大学刘绍铭教授《钱锺书的英文书写》认为要研究钱锺书,不能不照顾到他的英文书写。而《钱锺书英文文集》(A Collection of Qian Zhongshu’s English Essays)的出版对做钱锺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不少方便。可惜这种“方便”,只限于文本的提供,各篇文章出处阙如,而这本书的英文题目也不太恰当。[14]
香港著名翻译家马海甸《〈围城〉俄译本》比较了俄译本《围城》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差异,并拈出两个例子评论索罗金俄译《围城》的得失,他认为译文并非亦步亦趋,大体与原文相合。[15]
张隆溪《〈七缀集〉管窥》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用白话撰写的《七缀集》虽然代表了评论的现代形式,但正如他过往所有作品一样,《七缀集》同样旁征博引,征引内容涉及古文和数种欧洲语言。张隆溪认为钱锺书博古通今令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正由于钱锺书博古通今、中西合璧、旁征博引中欧互文,其文翻译难度极高,异于过往常见的文学翻译。[16]
1.2.5钱学研究杂文
香港树仁大学黄仲鸣教授《钱锺书戏评史景迁》认为钱著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文献,排列而出,令读者惊诧他的博识,然而可读性却大打折扣,只适合专家与学者阅读。[17]他还发表《钱锺书轶事》,介绍了钱锺书拒绝约稿题字等往事。[18]
毕业于港中大的郑楚雄在“灼见名家”网站发表多篇谈论钱锺书的文章。《钱锺书先生的旧作有啥吸引?》指出:钱拒绝重印自己的作品,可能是作者仍愿意出版旧作;也可能是基于不满意旧作,觉得没有保存价值。《怎样炼出一个钱锺书》认为:钱是极少既能学贯中西、又能博通今古的人。钱在牛津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涉及的作者包括皇帝、贵族、使臣、将军、航海家、传教士等达432位,引文征引自410种书籍和报刊杂志。没经过“饱蠹”,很难有这样的成果了。《钱锺书:知识分子的典范》认为钱一向“谦逊卑微,待人处事严肃认真……可说是不折不扣的知识分子,甚至可说是一个典范。成为典范,在于品格崇高、有透视古今而启迪未来的视野、有温厚的人性、有深邃的学识、有爱憎分明的个性。”《钱锺书一首诗的典故》指出钱觉得选注宋诗的工作很委屈,但无奈只能接受差遣,尽量把工作做好。《宋诗选注》中,特别是作家小传和注解评论,写得精彩,引人入胜。他所做成果众口交誉,有人说这是“那年头唯一可看的有个性的书。”
香港饶宗颐学术馆名誉研究员黎活仁写自己多年来收集钱锺书资料的经历,兼怀念与钱锺书交情甚笃的故友马力先生。[19]
黄维樑在《无锡钱锺书纪念馆的“学前”级英译》中写他2003年5月在无锡参观钱锺书纪念馆时写下的笔记,对当时馆内英文翻译的诸多错误、陈设文物十分简陋感慨万千。[20]他在《读钱锺书译论“郑笺”笔记》介绍郑延国撰写的《“系主任”钱锺书》一书,称许该书所讨论的钱锺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念,并述及郑延国教授书香世代的家学渊源,认为郑延国为“钱学大楼”加好砖添好瓦令读者获益良多。[21]黄维樑《钱锺书译学通论》介绍杨全红撰写的《钱锺书译论译艺研究》一书,他认为该书搜集、征引各家之言,然后慎思明辨,斟酌损益,持论中肯,对钱锺书的译学宏观细察,内容全备,且文笔漂亮,行文流丽,内容具学术的信实。[22]
澳门与香港同处南国一隅,它的中西文化交流已历四百多年。虽是蕞尔小城,但文化底蕴深厚,江山代有人才。钱学研究翘楚且唯一发表研究文章的是澳门大学龚刚教授。他是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哲学系博士后,现澳大中文系教授、博导,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人社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他一直以来研究钱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专著,在学界享有盛誉。下文简论他的专著与学术观点。可以说,他的专著是站在中西文化文学比较、如何建立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系统这一角度深入而全面阐发钱锺书文学理论及其地位、贡献。
龚刚2014年出版《钱锺书与文艺的西潮》专著。[23]它简要而系统地论析钱锺书在百年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对引介西方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反思,探讨钱锺书的深厚的国学与西学修养,缕析了他的圆通的中西文化观及其提出的对西方文学的“打通论”、“比较文学论”及西方文学与我国古典文学相互印证的方法论,如平行分析、博证法与双向阐发,论述钱锺书对西方一些文学观念如宗教诗学观、悲剧论、隐喻论等、研究方法如解释学、体系化、科学化等的阐释内容。本书指出:钱锺书在引入西方文学时有三个特点:一是“归化”,它强调阐释者要对外来的西方理论有主观的理解与内在的把握,才能使国人更易接受、认同;二是在中西文学对话背景下的“人化文评”说中总结出中国文学批评的固有特点;三是对文学研究体系化、科学化趋势的反思,对西学占据主流的西学范式进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所展现的是一个在百多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势里以我为主的主动对话的思考与探索,而非套用“西方中心观”的“冲击——回应”和“传统——近代”这两种模式来撰写。
除了专著,龚刚自21世纪以来,从不同角度阐发钱锺书的文学理论。综观其观点,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阐释钱锺书对传统文学表现法的看法,尤其是对文、史、哲兼融会通的卓见,也是对“打通”现今各学科、交叉学科之间的阻隔而提出当代解决方案。
龚刚指出,钱锺书面对当今人文学科研究的割裂现象,提出要提高人文学科研究水平,应该跨学科、跨国界、跨时代地统合起来。首先,要建立我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应先梳理传统学术理论。传统学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文学属于集部。然而,四部不是断然隔绝,而在某种程度或角度来说,是互通互融的,因此,不断有学者思考,提出四部融合之见。其中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说,袁枚主张“六经皆文”、“经、子、集皆心史”说,是这种看法的代表。钱锺书对这两种说法进行批判接受,这表现他通览古今的大识见,也对扭转当今文史哲分家的状况起着大作用。钱锺书还身体力行,所撰写的《管锥编》就是跨学科研究的实践,且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论钱锺书对“六经皆史”“六经皆文”说的传承发展》就是阐释这一观点。[24]
龚刚在宏观方面论述钱锺书强调打通学科、主张传统文史哲兼融的主张,现当代学者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述旧开新,超越了新旧文化文学的对立、历史与现实的断裂。[25]在微观方面,龚刚撰写多篇论文对此加以阐述。他从《史记》兼容文史的写作特色切入,指出钱锺书肯定《史记》融史笔与文笔于一,既有“信信疑疑”辨析史料真伪的能力,融事理判断与事实描述为一,又能“增饰渲染”,以文笔补充史笔,发挥适当的想象。这正是司马迁能融史家实证精神、哲人洞察力、小说家想象力为一,也即文史哲汇通兼容的表现,是《史记》的成功之处。龚刚还运用钱锺书这种看法,套用在对捷克德语作家艾尔温·基希(Egon Erwin Kisch)所写的《秘密的中国》之上,认为此书虽是纪实文学,但具有兼融史家的实证精神、哲人的洞察力、小说家的想象力,也即中国传统所强调的文史哲合一的理论。艾尔温提出报告文学应有三件法宝:指南针式的事实,望远镜式的洞察力,抒情诗的幻想。这和钱锺书对文、史汇通的看法几乎相同。《“信信疑疑”,何碍“增饰渲染”?——钱锺书谈〈史记〉笔法》、《打破历史的缄默——钱锺书与〈秘密的中国〉作者的潜对话》是这方面的代表论文。[26-27]
二是钱锺书强调打通各学科之间的隔阂,必然重视域外文学文化理论,而翻译作为媒介,必须郑重其事。钱锺书在翻译上提出“化堆垛为烟云”之境,这是他对写作、翻译技巧的期许。龚刚《优秀的译者是语言演奏家》就阐释者一观点,指出要达到钱锺书“化堆垛为烟云”之境,有两个要求,一是翻译家须兼通两种语言、文化,如此翻译才能有信;二是应还原原作者的风格,再佐以译者的性灵、悟性。[28]
钱锺书重视翻译,也极重视引用西方文学理论。龚刚《浅述钱锺书对苏东坡赋的英文评论》指出钱锺书称赞苏赋是“苏东坡最高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庾信之后最伟大的赋作者”。龚教授根据《管锥篇》、《谈艺录》、《中君书诗初刊》等论著,阐述了钱氏高度肯定苏赋的理据、对庾信赋前后评价不一、借用音乐术语“速度”评论苏赋与其他文体之别,具体而言,就是由“速急”变为“舒缓”。[29]
另外,龚刚还介绍了西方钱学。龚刚《欧美“钱学”述要》说明了钱锺书《围城》《人·兽·鬼》的欧、美译本已相继出版,评价美国学者胡志德(T.D.Huters)、德国学者莫宜佳(Monika Motsch)钱学研究成就,说前者博士论文《传统的革新:钱锺书与中国现代文学》是“迄今仅见的尝试全面考察钱锺书的学术著述而又颇见系统性的”专著,称赞后者《〈管锥篇〉与杜甫新解》以“倩女离魂法”来解释钱氏借西方理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情形,该书是钱学研究界与比较文学界须加考察的重要书本。[30]龚刚其后发表《谈钱锺书小说的德译本》,更详细评介莫宜佳1988年出版的最早的《围城》德文译本,指出莫宜佳把《围城》定位为“社会小说”,与鲁迅“世情书”的说法相通。这篇论文称赞《围城》兼融中西文化,浓缩着“欧洲人文世界”而有很强的亲切感。[31]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龚刚谈《围城》与澳门之缘。我国不少地区都重视地方文化传统,把它们与国家层面的事情联系起来,以见地区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推广该地区的文化。澳门也不例外。龚刚写的《澳门之缘》一文,也强调澳门与《围城》的关系。文中说《围城》第一章里所塑造的鲍小姐,是土生的葡人,她的衣着、打扮、爱情观、婚姻观都与当时中国的不同。龚刚指出,钱一向重视中西文化会通,澳门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引起钱的注意,所以特地安排她在《围城》第一章里出现。[32]
钱锺书是才气横溢、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21世纪以来,港澳学者在钱学研究方面也下了不少的工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以龚刚、张隆溪、黄维樑用功至深,贡献特大,实为港澳当代钱学翘楚。这些钱锺书研究作品,不论是“以文为论”还是“以论为文”,无论是从中西比较文化角度,还是评论钱锺书作品中的观点,或论述钱钟书作品的语言风格、作品的翻译,甚至各类杂谈等,都反映了港澳地区的钱学成果。从上文所引论文中可见港澳学者侧重从比较文化、文学理论、语言风格、海外钱学等角度来研究钱锺书文学,这跟内地30多年来钱学研究重视“打通说”“阐释循环说”基本相同,观点大同小异,不过由于香港学者多在外国留学,所以会更多引用西方理论加以比较、研究,使学界能对钱锺书与外国文化文学的关联有较多地了解。这是港澳学者钱学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