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2021-12-02 20:31:52李育球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家庭资源

李育球

(广州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推进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劳动教育不仅要开发与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还要开发与利用家庭资源。那么,到底什么是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其价值及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是什么?本文重点分析和回答这些基本问题。

一、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内涵、类型及特点

家庭是教育的重要场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劳动教育资源,即家庭中对劳动教育有价值的、可供开发与利用的一切存在。根据存在的形态,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大致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心理资源、文化资源和活动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指生活起居物品与寓所空间。生活用品主要包括家庭作息用品、饮食工具、卫生清洁工具、家庭休闲与娱乐工具等。人力资源是指家庭成员,主要指家长。心理资源主要指家庭成员对劳动与劳动教育的认识、情感与态度等。文化资源主要指对劳动教育有价值的精神与文化存在形态的资源。如果说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心理资源与文化资源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共时性劳动教育资源,那么活动资源则是对劳动教育有价值的一种动态的、历时性的生成性事件资源,它主要指家务劳动。

相对于劳动教育的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家庭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天然的丰富性。家庭是人们生存与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家庭中人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做家务劳动。家庭还是培养劳动情感的温床,是养成日常劳动习惯的最佳场域。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作为孩子的劳动教育者具有天然优势。父母在家庭中的劳动态度、劳动行为、劳动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庭中形成的日常劳动文化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是日常生活性。这是家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家庭劳动资源的基本特点。家庭劳动资源的日常生活性体现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重复性;体现为家庭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自然态度、养成的生活习惯。家庭生活世界不同于系统组织世界,它不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不是一个对象化、课题化的世界。在家庭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形成的是一种自然态度和生活习惯。劳动教育家庭物质资源的日常生活性主要体现在劳动空间资源的日常寓所性、劳动内容资源的日常生活性、劳动教育人力资源的家长性、劳动教育心理资源的亲子性、劳动教育文化资源的家风性。

三是密集性。相对学校与社会,家庭的空间比较小。家庭空间虽小,但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却十分丰富,这也使得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具有密集性的特点。厨房、客厅、卧室、书房、阳台等无处不可以打造成劳动教育场所。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密集性不仅体现在空间的高密度上,也体现在时间的频繁性上。

二、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

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指对家庭中蕴含的劳动教育五大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心理资源、文化资源和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有利于培育孩子的劳动素养。由于传统学业成绩至上的观念影响,许多家长片面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劳动素养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将被机器人取代,因此一些家长认为劳动的价值在递减,进而轻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忽视孩子劳动素养的培育。这种认识与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相悖,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四体不勤的“书呆子”。有些家长虽然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利用劳动教育家庭资源。这些在价值意识上的忽视和在方法意识上的茫然,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被忽视和被浪费。因此,有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教育家庭资源。

其次,有利于形成家庭劳动教育、学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劳动教育三者之间的合力,实现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家庭劳动教育现在是短板,大大限制了整个劳动教育的发展。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让学生不管在学校、社会还是家庭,都能感受到劳动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从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家庭劳动教育是固本,学校劳动教育是提质,社会劳动教育是增能。只有开发与利用好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固本功能,为学校劳动教育提质和社会劳动教育增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有利于促进家长劳动教育意识的提升。传统的家庭教育也会包含一些劳动教育内容,但往往是无意识的。家庭劳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促使无意识家庭劳动教育向自觉性家庭劳动教育升级。自觉性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长能自觉意识到新时代下家庭劳动教育的本体性价值与功能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指劳动教育对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本身的价值;功能性价值是指劳动教育对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具体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价值。“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即孕育于自己所喜爱的劳动之中。”[1]220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开放与利用还有助于家庭劳动教育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粗放型是对资源浅层开发和粗糙利用,集约型则是对资源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粗放型家庭劳动教育缺乏对家庭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心理资源、文化资源与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集约型家庭劳动教育则是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五大资源,以充分实现孩子劳动素养提升与五育融合目的。

三、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

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审美性原则与适切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价值原则,也是首要原则。任何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为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和自由全面发展服务。审美性原则集中体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育既是资格化、社会化的实践,也是主体化的实践。[2]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感受到自身的主体性力量,感受到自由、意义和美感,如此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感。适切性原则要求每个家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如果说教育性是价值取向性原则,那么审美性和适切性则是过程性原则和方法性原则,三者有机统一于劳动教育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过程。

根据劳动教育家庭资源的量、质和结构,可以将其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概括为三个方面:丰富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提炼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与优化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侧重增加劳动教育资源数量和种类;提炼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侧重提升劳动教育资源的质量;优化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侧重优化劳动教育资源的结构。

(一)家庭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空间蕴藏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物质资源。根据家庭物质空间属性与功能,可以把家庭物质空间分为卧室、客厅、厨房、书房、浴室与阳台等。这些空间都可以开发成劳动教育空间,使之具有劳动教育的属性。其开发目标是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充足、有效、高质量的物质环境、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等物质资源。如何对这些家庭物质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呢?

首先,基于孩子发展的立场,丰富家庭劳动教育物质资源。例如在阳台上可以添置一些观赏性盆景,让孩子负责照看;在厨房添置一些适合儿童烹饪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成功,要靠以适当的方式配备物质基础”[3]461-462。家庭劳动教育需要为孩子提供丰富、有效、合适的物质基础和工具设施。从学段来看,小学低中年级需要丰富自我服务性的物质资源。“自我服务,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日常劳动,劳动教育一般都从自我服务开始,而且日后不管每个人从事何种生产劳动,自我服务都将成为他的义务和习惯……只有当一个人从童年起,就养成厌恶肮脏邋遢的自然习惯时,只有当这种习惯变成看待周围环境的、带有情感的审美感时,才有可能产生对待劳动,即对待自我服务的自觉态度。”[3]526此外,劳动物质资源添置要兼具简单性和趣味性,例如小孩子的牙刷要设计得美观、有童趣;玩具收纳箱要设计得简单、有创意,以提高低龄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效能感。高年级小学生的物质资源添置的重心应从日常自我服务性向家庭服务性转移。初中、高中可适当提高劳动设备和工具的现代性成分和智能成分,以彰显智能时代智慧家庭环境特点。

其次,从安全性、美观性、价值性三个基本维度提炼家庭劳动教育物质资源。安全性提炼是指对家庭劳动教育物质资源进行全面的安检和完善,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安全保障。例如家用电器的安全使用、厨房安全隐患排查等。美观性提炼是指创造一个更美观、更舒适的劳动环境,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美感。价值性提炼则是根据各学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劳动素养培育目标,对劳动教育物质资源的教育性价值进行提炼。

最后,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物质资源。这主要是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物质资源的结构。在优化物质资源的时候,既需要充分发挥每一种资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又需要注意各种物质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功能整合和最优化。例如,除了在阳台上添置盆景,还可以放置一些清洁工具。这样可以把阳台的美化类劳动与清洁类劳动有机整合起来,从而优化了阳台的劳动教育功能。

(二)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劳动教育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致力于培育劳动教育者型家长。这种家长具备劳动教育素养,胜任劳动教育者角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说,家长要帮孩子系好劳动人生、幸福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首先,基于家长的劳动教育观,丰富家长的劳动教育方法。一是需要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意识。家长要意识到劳动教育提升孩子的劳动素养、促进孩子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确立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者的身份与角色,树立家长的劳动教育者形象。相比务农为主的农村家庭,城市家庭的孩子由于工作劳动与家庭生活空间分割,难以直接深切感受到家长辛勤工作。因此,城市孩子的家长要注重在孩子眼中树立和丰满自己的劳动者形象。三是丰富家长的劳动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树立榜样是劳动教育的一种方法。”[3]529劳动教育不能靠说教,而要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

其次,基于家长的劳动教育经验,提炼个体性劳动教育精神。一是家长要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劳动教育经验。家长可以写劳动教育反思日记,把劳动教育的具体案例、经验和反思记录下来。二是打造家—校—社区劳动教育学习共同体,为家长成为家庭劳动教育者提供支持。三是劳动教育研究者和学校教师需要支持和帮助家长反思劳动教育经验、凝练劳动教育精神、形成劳动教育个体性哲学。

最后,优化家长的劳动教育知识与能力结构。知识方面,不少家长具备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性知识,但缺乏相关的理论性知识,这容易导致家庭劳动教育的表层化,家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家长需要补充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并自觉运用理论知识,使之与劳动教育实践共融互长。这包括优化家长的劳动教育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力方面,很多家长自己劳动能力强,但缺乏教孩子劳动的能力。因此,家长需要站在孩子学习劳动和全面发展的立场,提升教劳动的能力。

(三)家庭心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是我们社会的基本细胞,它体现着在经济、道德、精神心理学、审美等方面的诸多人际关系,当然,还包括教育方面的关系。然而,只有父母抱着崇高的目的,而孩子心目中他们因这个目的变得崇高并在为之奋斗时,家庭才能成为一种高尚的教育力量。”[1]604这里的家庭心理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家庭心理既是影响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家庭心理资源?

首先,丰富家庭劳动心理资源。这需要在亲子劳动关系上下功夫。一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家务劳动,在家务劳动分工、合作、交流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人,人是在劳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性关系。在共同家庭劳动中,孩子能切身感受到家长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家长则能从孩子劳动素养的点滴进步中提升家庭劳动教育的效能感。二是家长要懂得劳动教育的“情调”[5]。家长要注重倾听孩子的劳动感受和想法,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劳动心理的同频共振。

其次,基于家庭劳动心理感受,提炼劳动智慧。在共同的家庭劳动中,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心理联系。借助这些心理联系,一是家长可以在倾听孩子真实劳动感受的基础上,帮孩子梳理其想法。这些感受和想法往往是零散的、点状的,需要家长帮孩子梳理和提炼,形成劳动智慧。二是需要家长采取价值澄清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隐藏在劳动行为背后的劳动价值,进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最后,优化家庭劳动心理资源。劳动心理的知、情、意、行四位一体,是家庭劳动心理资源的优化目标。劳动心理资源分布容易出现不平衡问题。有的家长侧重劳动认知,喜欢用说教的方式告诉孩子劳动的价值和如何劳动。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的劳动说教难以产生深厚的劳动感情,不如身体力行,与孩子一起深入地体验劳动。有的家长关注劳动情感,通过趣味化、游戏化劳动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这对培养劳动兴趣和感情十分有益。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劳动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仅有浅层的乐趣远远不够,孩子还需感受劳动理性的魅力与劳动创新的乐趣。有的家长侧重劳动意志力的训练,给孩子布置了不少具有挑战性的家庭劳动任务,甚至有的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造成劳动意志力训练过于频繁,难度过大,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需要反思和优化家庭劳动心理资源结构,让知、情、意、行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有机的统一。从孩子纵向劳动心理发展历程看,小学阶段应更注重激发其劳动兴趣,夯实其劳动情感,养成其劳动行为习惯;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在其劳动情感和习惯的坚实基础上逐渐转向劳动的创意性与创造性的培养。

(四)家庭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不仅是一种物质与心理的存在,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每个家庭都有自身的文化。劳动教育要在家庭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就需要深入家庭文化内核,而丰富的家庭劳动文化,能为家庭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般而言,现代家庭文化具有三个基本向度:家庭传统文化、家庭现代文化与家庭主流文化。家庭传统文化体现了历史性;家庭现代文化彰显了时代性;家庭主流文化凸显了意识形态性。历史、现代与主流三位一体的家庭劳动教育文化,是劳动教育家庭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标。

首先,丰富家庭劳动文化资源。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去寻找家庭劳动文化的历史之根;以全球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借鉴他国有益的现代家庭劳动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引领导家庭劳动文化。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家务劳动是古人劳动的重要内容,洒扫文化是古人重要家庭劳动文化。“中国先民早就知晓了洒扫对于生活的重要性”[6]。我们可以在传统的洒扫文化中寻找家庭劳动文化历史之根。现代家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庭劳动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下的家庭劳动文化,需要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的理念。

其次,提炼家庭劳动文化资源。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提炼,另一方面是符号层面的提炼。精神层面主要是劳动文化理念的提炼,每个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自身的劳动传统和劳动家风,提炼出自家的劳动文化之魂。文化符号的提炼则要凸显家庭劳动文化理念,可以是文字、音乐、图画,也可以是故事或实物表征。家长需要根据孩子学龄和发展阶段提炼家庭劳动文化符号:小学阶段以图画等符号为主;初中和高中可以适当拓展到文字符号。家庭劳动文化资源的提炼需要彰显历史传统的深度、国际视野的宽度、社会主义的高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度。

最后,优化家庭劳动文化资源。一方面,融合家庭劳动文化资源。现实中,家庭劳动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两个向度往往缺乏有机统一。城市中产家庭侧重现代家庭劳动文化,更多从家庭劳动权利和义务的角度阐释家庭劳动文化;农村家庭侧重传统的家庭劳动文化,更多从劳动故事和劳动记忆来传承家庭劳动文化传统。新时代家庭劳动文化需要真正有机融合家庭劳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另一方面,优化家庭劳动文化符号的时空呈现。空间优化方面,可以根据家庭区域功能来优化劳动文化符号。例如在厨房烹饪区,适当设置与张贴一些烹饪劳动的文化符号;在低龄孩子卧室区适宜设置和张贴一些自我起居服务性的文化符号。时间优化方面,可结合孩子的学龄阶段、季节性、节假日与劳动主题活动时间等因素来优化劳动文化符号的时间呈现。

(五)家庭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劳动教育具有劳动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劳动性是劳动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点。家庭劳动教育需要丰富的家庭劳动活动来支撑。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家庭劳动活动资源呢?

首先,丰富家庭劳动活动资源。需要依据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的学段要求,[7]从劳动活动内容、形式、方法三个方面去丰富。家庭劳动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类:清洁类、整理类、美化类、饮食类、维修类、家庭服务类和家庭管理类。清洁类主要包括清洗衣服与生活用品、洒扫房间、垃圾分类等;整理类包括内务整理(叠衣服、裤子、袜子、被子等)、玩具与学习用品整理、生活用具与家居物品整理;美化类主要包括动植物养殖、家庭美观装饰等;饮食类主要包括购买食材、烹饪、餐桌整理等;维修类主要包括玩具维修、生活用品维修、家电维修等;家庭服务类主要包括照顾家人、招待客人等;家庭管理类主要指参与家庭事务性或活动项目性管理,如部分的财务管理、家庭出游或生日派对管理等。从小学到高中,劳动活动内容需要不断丰富,劳动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应逐渐提高。活动形式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倡导活动形式多元开放。小学阶段侧重劳动游戏化和趣味性,初高中侧重劳动项目化和任务性。劳动活动方法应从示范指导为主逐渐转向以分工协作为主。

其次,提炼家庭劳动活动资源。理性之真、智慧之美与劳动之善的有机统一是家庭劳动活动资源提炼的目标。可从劳动活动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提炼。劳动内容方面主要指劳动活动主题的提炼。劳动活动主题越明确越清晰,劳动活动的教育效果往往越好。主题的提炼可以配合家庭劳动文化符号提炼一起进行。劳动活动方法的提炼需要反思方法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逐渐从具体劳动活动方法中提炼出一套适切的、有价值的家庭劳动活动方法论。

最后,优化家庭劳动活动资源。可从劳动活动时间、动机、情境、方法、评价五个方面去优化。一是优化时间,使孩子保持劳动的经常性和持续性。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切不可把劳动任务集中在一年的某个季节、月份或星期里去进行,只有经常不断地劳动,才能丰富精神生活。只有当孩子从事那种须经常对它进行思考和操心的长时期的劳动时,劳动活动的创造性质才会在他面前展现出来。”[3]456经常的、持续的家庭劳动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有利于促进孩子良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的养成。二是优化动机,提升内驱力。可从劳动活动赋权、劳动创造性挑战、劳动意义体验等方面着手。家长可以跟孩子协商好家务安排与家务劳动规则与事项,形成大家自觉遵守的家规;也可开个民主讨论会,推荐与选举“劳动委员”,给孩子赋权,让孩子体验到家庭劳动自主感和效能感。此外,可适当提升家庭劳动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提升孩子劳动的意义感和成就感。“要让孩子感受到,通过自我服务的劳动,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快乐、更可爱。”[3]526-527“驱使孩子进行体力劳动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就是这种劳动的重大意义和手脑的结合,意义越重大,做这种最平凡的工作的兴趣就越强烈。”[3]458三是优化情境。可巧妙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优化劳动活动情境。例如,趁端午节家人齐聚,举行包粽子大赛等。四是优化方法。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探究法、项目活动法、比赛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成功,要“靠给孩子们恰当地确定劳动项目,同时也要靠教育上合理的教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3]461-462五是优化评价。将孩子自评和家长评价有机结合,以正面鼓励和赞扬为主,及时肯定孩子的家庭劳动表现。

猜你喜欢
劳动家庭资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资源回收
热爱劳动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