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浩南,周静★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现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影响下社会市场经济建设日趋复杂化,一方面有限的生活空间,致使可供选择的操作岗位减少技术人员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系统软件技术趋向形式多样化、智能化更新升级,需要操作者具备更高的技能素养。而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教育则需要思想意识认知到位、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完成,需要高职教师掌握更多的职教技能和提升技术素养。
受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作用下,“双师型”教师的形成与推广尚属探索时期。一方面,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仍然占据着较大份额,在此条件下教师则热衷于对于课本教材等理论知识学术研究,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用技能的教育引导。另一方面,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就意味着既要满足本专业内教学需求,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实施等一系列教务的管理与实践,同时还要针对拓展专业技巧的特征进行科学演练,这也就增加了教师的劳动强度[1]。
从制度执行实践现状上来看,“1+X”当中的1主要指的是,受教育者在高职教育阶段内所接受系统教学指导,待考核审查合格后所获得的文凭认定,主要包含了本科、硕士及其以上的等级类别。而“X”则指的是具有专业技术等级评定职称的证书,针对现行行业内各类工作岗位技术认定。
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拥有“立德树人、育人教书”的思想品质,逐步树立起一切以学生为主,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品质。需具备对“单项”和“多项”专业教学实践任务的掌控能力。一是稳固对于本专业知识体系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掌握,并分清本专业内教学的关键点与难点要素,同时还要保障拓展专业内容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二者是要能够以实践者的身份,将理论课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以未来从业者的角度向学生解答业务操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拥有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其中既包括对教学课堂的管理能力,如:稳定课堂秩序、把控课程推进节奏等,同时还包含了与学生协调沟通,创新发散思维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实践操作阶段,要尽量避免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与拓展知识学习期间,在思想认知与规范操作上发生偏差。
一是表现为综合性,以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专业为核心,在保障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激发执业创新力的基础上,逐步向外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视野范围,使教师所教授的本专业知识,与拓展专业之间存在相互连接融合的关系。
二是表现为自主性,职业资质的认定程序在于专业认证机构进行评定之后,是否产生真实的劳动效益取决于所入职的单位、部门是否能够对文凭、证书进行确认,能够对所获得的技术等级高低予以肯定,以此作为“定岗定责”的重要依据。三是表现为动态性,制度中“X”类型的选择,是根据教师自身的执教能力以及对于额外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程度所决定[2]。
由于双师型教师在教学队伍建设过程中尚属探索阶段,对于组织形式的认定、专业技术种类的划分,都为形成思想意识与概念上的统一认识。导致在推行建立该类型教师队伍期间,部分教师无法对其建设目标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与熟悉,无法判定其建设主导方向与评价体系制度,导致其在开展建设工作中时,形成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部分建设措施的编辑多停留在理论设想当中,而并未进入到具体操作实践阶段。进而造成了不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而教师自身的双师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双师型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素养,设置并科学规划稳妥的专业课程学习计划及维护课堂秩序,为学生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以专业技术视角来为学生对专业课程问题实施答疑解惑。然而实践中,受教师自身学习与教学能力的限制,对于专业技术掌控相对较弱,未能结合教师实际教学现状,去拓展与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训练来夯实其专业技术,致使对学生进行授课时,知识点的解析缺乏必要的严谨性与科学指导性[3]。
通常情况下教师所具备的职业教师资格认定大多由国家相关的教育直属部门通过考试、测评、综合审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认定。而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的认定则依靠其他类型政府职能部门与行业协会联合,对其专业技术掌握熟练程度、操作规范性进行综合审定,确认其达到一定范围内的认证资格。两者之间由于自身特性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认定体系,未能就教师所具备的双重执业能力进行统一资格认证。
从院校建设方面,积极宣传“双师型”教师建设培养思想,通过主题性教育活动、宣讲活动以及课题展览等方式,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对“双师型”教师有更加深刻了解与关注,并依托对其学习研究为起点,逐步实现由理论型教师向实践型教师所转变,将以实用技术带动并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为重点,着力构建“以一代多、能者多劳”的教职岗位工作氛围。
第一,在稳固教师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人才组织结构,建立新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在达到高职教师资格的基础上,考察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考评方式、学术研究等多种能力,以优、良、中、差四个等级进行划分,完成对“双师”教师的初步筛选。第二,围绕“双师”素质为核心,在保留原有教师道德品质的前提下,增加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如:在评定“双师”期间,达到高职教师普通水准时,还需要在所研究实践的领域内做出相对应的成绩,降低对理论学术的研究侧重点,强化对实用型技能的教学技能的衡量标准[4]。
首先,按照国家法律规章制度的规定,结合本院校建设的特征,制定高职“双师”教师队伍权益保障体系。围绕“双师”教师所承担的职教义务、职责内容为重点,明确“双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施教责任范围,并以此为依据给予该类教师在权益方面的保护措施。
其次加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与评价标准的限定,建立规范合理的认证评审机制。积极推进教学评审与技术职称相结合进程,根据教学实际现状及建设需求,把教学资质认定与技术职称认证统一纳入到“双师”教师发展体系当中,逐步建立结构紧密、统一标准、业务专攻的新型认证机制[5]。
再次,提升对“双师”教师的认可度。在增加社会宣讲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师的待遇水准,在评定职称期间,按照专业划分给予该类教师适当的条件有待政策,放宽对部分限制性条件控制,激励更多教师参与到“双师型”队伍建设当中来。
以高职院校为主体部分,构建产教用于一体的综合型教育培养新格局。以高职院校专业化理论实践平台,为教师学术研究和施教方案提供操作场所。以便利的工作环境、专业对口的业务岗位条件,在企业中为教师提升指导技术搭建劳动空间。强化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以院校理论研究课题为主,深入到企业交流中进行实践论证,增强技术改进措施的可行性。同时将生产劳动报酬与教师薪资相挂钩,推进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技能培养的积极性[6]。
综上所述,在“1+X”证书的形势下促进“双师”教师团队的建设,已然成为高职教育可持久性发展所经历必然选择。既提升了高职教师的职业水准,更进一步实现了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影响。为此应当在保证教学成效不变的前提下,从思想上、制度上、权益上以及产教联合上进行优化升级,进而为提高教师队伍可靠性,完成高品质专业人才培养目的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