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芹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然而,社会利益关系的不断分化和重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廉洁的治校环境,更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教学机制和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高校廉政建设以“公廉、节俭”为核心内容,由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行使者主导、校内广大师生的推动与支持而形成。高校廉政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实施动态监督,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预防在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高校廉政建设要促进高校廉洁办学治学,培养良好的廉洁风气,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廉洁意识,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杜绝各种腐败行为,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把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贯穿到教学和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使大学生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意识[1],培养其遵纪守法、诚信正直的精神品格。
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能够拥有的整体素质或者说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2],是以人为中心的内在品质。高校应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防范和克服大学教育中腐败亚文化思想倾向,如“利己、享乐主义思想”“评优评先的贿赂行为”“违纪、替考不诚信现象”等,纠正学生失范失德行为;在实践中,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塑造大学生的高尚品德,扩大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其创新精神,为他们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其廉政建设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发生在高校的诸如基建项目贿赂、学术腐败、人财物使用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奖学金评比发放、评优评先、入党等方面的暗箱操作,变相收取学生钱物行为,等等腐败现象,给人生发展最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为大学生成长创造一个“敬廉崇洁”“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是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
高校廉政建设是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形成优良教风学风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宗旨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保障。
1.文化育人作用
人文素质的培育,以课堂教育培养为主,辅以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近几年,随着“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把廉洁文化寓于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建设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廉洁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明是非、知对错,自觉抵制腐败思想和迂腐理论,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意识、自我约束品格以及崇廉倡廉行为。
2.榜样示范作用
对于现在的高校来说,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因为大学是一个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这一阶段的主要参与者,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其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廉政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教师廉洁从教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广大教师廉洁育人的思想观念,塑造其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诚信服务的良好形象。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力量。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高,其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敢说敢干敢担当的行为,可以有效监督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警示和促进领导干部风清政廉,预防以权谋利、从学生身上捞取好处等腐败现象的发生。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低,其“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的功利化观念、不懂得服务和奉献的人生观等,必然导致他们迷失自我,甚至陷入腐化堕落的深渊,无形之中会成为高校腐败现象滋生的“助推器”。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能为高校廉政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也是检验高校廉政建设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必须切实注重培养校园廉洁风气,使广大教职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够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正直为人,干净办学治学,给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
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把党风廉政建设贯彻到高校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纳入常态化管理。学校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常做实做细做深做长。各职能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强化廉政建设整体合力。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建设的规章制度,将廉政工作开展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责任担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加强对学校党员干部的教育,强化干部和管理人员廉洁自律的意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是贯彻落实高校廉政建设的前提和基础[3]。一是突出教育针对性。对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师生在教育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因人施教、因时施教,突出教育的层次性。二是坚持教育多样化。将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有机结合,既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也要发挥好警示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将传统教育和现代信息教育模式结合起来,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让廉政宣传教育更加生动、及时、便捷。三是加强教育实效性。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宣传方式,使教育紧贴广大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防止“重表面,走过场,流于形式”,把外在的强制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让廉洁自律扎根心底。
制度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基本保障,通过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形成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一要坚持制度科学性。根据国家政策法规、高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廉政制度制定的着力点和执行制度的要点,既要使廉政制度细化、量化、标准化,又要使廉政制度具有可持续性;既要修订或废止不合时宜制度,又要完善新领域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内在的科学联动机制,使制度看得见、管得着、管长远。二要坚持廉政制度全面性。抓好教育、监督、预防与惩治制度建设,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格、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三要坚持廉政制度执行力。通过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全程监督,将责任追究机制落实到位,在广大干部中树立“有错要问责,无为也要问责”的理念,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把廉政制度建设实实在在落实到具体行动和实际工作中。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存在“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及一线师生对监督工作软弱无力,制约手段不够强大。因此,在新时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促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加大校务公开力度。成立校务公开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和工作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追责办法;开好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发挥广大师生积极性,遏制不正之风发生;掌握好校务公开重点,尤其是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公开,提高师生参与度。二是拓宽监督渠道。除了高校内部监督机构外,整合各种外部监督力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使高校的运行不仅有广大教职员工的监督,而且也有社会各界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高校要注重培养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纪检干部办案能力,以适应反腐倡廉工作中的新形势、新问题,使其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师生心中的忠诚卫士。
总之,高校廉政建设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其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体现了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了校园廉政建设的常态化,有利于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高校廉政建设又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造了优良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为高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总之,二者必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保驾护航,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