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统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初级中学,甘肃 镇原 744500)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如基础知识较薄弱、读写能力较差、学习存在障碍或困难的学生.数学课程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普遍觉得枯燥,因此学困生较多.这些学困生往往有共同的特点,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数学学习能力.学生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渐渐丧失,以下是这些数学学困生的共性:
1.学习兴趣不高
学困生因为学习比较困难,觉得数学知识很枯燥,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兴趣不高,对数学课程有放弃的倾向.
2.学习素质较差
初中的学困生大多都是小学的知识基础较差、思维能力较差、学习素质不高的学生.这些学困生对数学知识只会死记硬背,数学概念理解不到位,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公式来解题,学习成绩较差.从上小学以来,有些学生就没有养成学习数学的好习惯,他们缺乏学习和自我激励的毅力,在学习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非常肤浅,并且不会主动学习和吸收当天所学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所欠的债就渐渐把他们压垮了,导致在小学阶段他们就已经变成了数学学困生.进入中学后,对于初中的内容,他们就不可能适应了.
3.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对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不够重视,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后变成被动学习的恶性循环.
4.参与意识不强
学困生普遍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自信,因此不愿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交流中,长此以往,老师也会对这些学困生变得冷落,情感交流不足.
1.学生原因
学生数学基础较弱,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不恰当,最后导致对数学课程缺乏兴趣,遇到挫折和困难后就退缩,甚至主动放弃数学课程的学习.
2.教师原因
首先,教师给予学困生的关注和关心不够,没有因材施教.其次,教师与学困生的交流不足,对他们太冷落.再次,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没有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也缺乏有效的帮扶机制.最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3.家庭原因
学困生的家长普遍对子女的管束松散,平时缺乏辅导和监督,对作业缺乏课后辅导.认为学习无用的家长也大有人在,也有个别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自暴自弃.
4.学科方面的因素
严谨的思维逻辑和较高的概括性与抽象性是初中数学的特征.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能力、推理和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善于思考并及时归纳总结所学内容,才会具备学好数学的可能.然而大多数的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枯燥无聊,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类学生不喜欢动脑,没有形成思考的好习惯,只会死记硬背,解题时对所学知识也不能灵活运用,甚至无从下手.
5.学校的因素
初中教材在新教改以来内容和难度都不同程度地加大,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和压力加重.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与奖金、先进称号直接挂钩,老师则增多了家长会的次数,这无疑增加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划分“优秀班”和“不良班”,不利于学困生的进步.
6.班级的因素
个别教师对学困生很少关注,他们的排斥和轻视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学困生逐渐淡出教师的视野.脱离班级的学困生很容易结伙与老师作对,甚至还会打击其他同学,严重干扰正常教学,对学困生的形成起到推进作用.
1.利用好学生之间的帮扶,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学生之间的帮扶,因为同学之间有着平等的交流,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首先,建立帮扶小组,把测试成绩前十名的学生和学困生进行配对,让优秀生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进行辅导,教师每天提醒、督促小组开展帮扶.帮扶小组的分配也要征求学生的意愿,让关系好的学生尽量在一个小组,同时也可以把中等生拉进帮扶小组共同成长.其次,对帮扶小组进行评比和奖励,对于学困生成绩提升较快的帮扶小组的组长进行奖励,让他们进行经验的交流与成果分享,不断提升他们的信心.最后,要及时倾听学困生的反馈意见,调整帮扶策略,确保帮扶的效果.
如今很多教师都使用小组讨论教学这一帮扶模式.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小组互动学习期间,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于能力薄弱的小组,教师要进行特别的帮助.
教师要重视小组学习中的民主,耐心协调小组内的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并要加以讲解.对于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要特别关注,把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出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全体发展.互动式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在教学中使用它,针对特定小组的互动式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探究、体验和实践.
在互动式小组学习中,师生换位也不失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教,互相学习,能够使成绩快速提升,进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随时得到帮助,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也能得以遏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也能够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困生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属于被动的学习,学生兴趣不大,学习效率不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强调的,所以数学教师应努力对课堂的组织形式加以改变,并不断进行创新.可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也可采用课前学习、课中答疑、课后复习的“翻转课程”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用于创建问题情境.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通过开放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课程教学.
“教师设疑,学生思考、讨论、解疑”这应是情景教学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推理、讨论,进行情境练习和独立活动,以获得相应的结论.在选择要创建的场景时,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选择导入形式的依据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其次,导入模型必须丰富,不能类同.值得注意的是设疑的技巧和方法是情景教学的重中之重,适当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3.家校联动形成合作共治的学困生帮扶模式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跟学生的家庭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也需要家庭的参与,形成家校联动的学困生帮扶模式.首先,学校要经常宣传和推广家校联动帮扶的优势,引起家长的重视和关注,让家长转变“学习全靠教师”的观念,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辅导中来,并确立家长在学困生帮扶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其次,学校要制定政策支持,形成家校联动的鼓励政策和机制,跟家长签订家校联动帮扶协议,让家长参与其中,确立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确立家长的帮扶作用和帮扶义务.再次,定期开展培训活动,让家长知道如何参与学困生的帮扶活动,如何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和监督.最后,教师和家长一起针对每一个学困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家长也要将学生在家庭里面的表现反馈给教师,让家长和学校无缝对接,形成家校联动帮扶的长效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学困生的情况.
4.注重课堂反馈,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问答状态和表现都是从教师的大量反馈开始的,教师对教学调节的依据就是这些反馈信息.习题方面课堂知识达标练习是侧重点,对于学困生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批,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在学困生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尝试对他们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提前预习教师布置的新课,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尝试独立解决,这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非常有益.学习计划的制定要科学合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要相结合.
5.因材施教,制定适合学困生的帮扶策略
根据每个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帮扶策略.如针对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学困生,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发现解题规律;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困生,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由简到繁,以课本基础题为主,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提高;针对缺乏学习信心的学困生,要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改变在数学学习上自我否定的意识.
教师不应该歧视学困生,而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数学教师应与陷入数学学习困难中的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并发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发现他们的亮点,并欣赏他们的亮点,让学困生真正感到教师的真诚.数学学困生最需要教师的照顾和关注.教师必须以宽容的态度摒弃心中的偏见,真诚地帮助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而把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掘出来.学不好数学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家长、社会、学校应携手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给他们足够的自信迎接学习中的挑战.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向学生提供更多指导,以帮助每个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多的数学知识,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