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 400000)
科研事业单位在新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在深化改革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仍然暴露出很多的缺陷与问题,作为控制类活动与各种管理工作展开的基础,一旦控制层面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正常展开受到影响,从而阻碍科研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科研事业单位相关管理人员需对内部控制加以重视,增加内部控制的资源资金投入,强化体系与制度建设,使之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补充、调整与完善,并满足各个阶段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需求。
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科研事业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特点:其一,科研事业单位的工作主要是各项科研活动,日常管理重点为科研队伍成员,对各项内部控制并非太过重视;其二,国家对于科学技术重视程度较高,科研事业单位一般都具备特别充足的经费。其次,科研事业单位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其在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范围内基本处于垄断位置。最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一般有较大的规模,且项目组成复杂,设计人员以及单位较多;其三,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开始时间较晚,普遍意识缺乏、经验不足[1]。
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包揽了大部分国家重要的科研项目,因此中国在此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在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不断丰富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能够有效地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风险意识以及风险防控能力,从而将问题及时的扼杀于萌芽状态,此外,有效的内部控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资源损耗,这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社会发展迅速,传统形式的科研事业单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现阶段的管理需求,基于此,部分科研事业单位也根据最前沿的单位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全新形式的制度,但是科研事业单位在新旧制度过渡方面却缺乏一定的重视,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新制度未得到贯彻落实,在相关的科研活动中仍然沿用先前的制度或者按照自身经验办事,这无疑为科研事业单位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大部分科研事业单位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个性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导致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关工作时没有具体的条例进行参考,只能依靠自身的经验以及单位的总体制度来进行协调。
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基本都是技术骨干,平常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研工作,对于财务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理念薄弱,从而不能合理的规划与应用科研预算,无法充分发挥出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预算与资产的分析、控制与监督功能,从而导致部分科研经费在应用时给某些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2]。
内部控制需在规范化的监督环境中展开,但现阶段科研事业单位却缺乏完善有效的内外部监督,从而很容易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合理性与公平性。此外,大部门的科研事业单位没有设立控制部门,只能通过指定部门来进行内部控制工作,但是很多部门还有着具体的管理工作,难以分担出太多的精力去进行内部控制,导致内部控制在监督方面不具备独立性。科研事业单位还存在对科研项目内容与流程监督不足的现象,容易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产生风险。
科研事业单位体系与制度建设措施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在此不能完全涵盖,选取其中科学有效的建设措施进行举例分析,大致包括: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科研事业单位领导为核心的联席工作机制、明确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的重点与难点。
就现阶段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来说,其还处于探索期与初级阶段,距离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着一段距离,可从以下五个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其一,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未来发展需求与科研事业单位的整体构架来进行制度目标的确定与建立,保障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工作与其他活动在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之内,以此确保事业单位发展的独立性,以此来促进其长远发展[3]。
其二,明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需求,其不但要满足科研事业单位各项项目研究需求,还应实现科研事业单位本身在文化方面的建设,从团体意识、道德风尚、精神面貌、价值观念等层面来进行系统的建设工作,以此来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三,通过调整、完善与改革等方式来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拓展其应用范围,现阶段大部分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条例并不完善,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条例的补充与删减,确立制度的实施标准,提升单位人员的社会工作质量与效率。
其四,明确制度实施目标,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与完善是为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的综合内部管理能力,从而降低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效率,提升单位的发展水平,因此内部控制制度需将单位发展战略纳入相关条例,以此来引起单位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其五,将内部控制制度与行政制度、财务制度、安全制度、风险管控制度与绩效制度等进行有效融合,如此来坚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力量,使其与其他制度实现共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展开力度的有效提升[4]。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科研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应在方式方法上进行多元化选择,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施行岗位责任制,对各个岗位进行明确分工,既要确保不出现“一岗多职”“多岗一职”,还要确保不相容岗位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与相互分离,以此来保障科研单位的各项举措能够畅通执行。
其二,对内部授权审批控制责任进行明确,对各个岗位的职责、办理事项或者业务的具体权限、审批程序等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建设,要求单位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办理业务与行使职权。
其三,对财务、资产、科技、安全、信息等重点部门建设个性化的管理制度,通过内部信息公示、定期的资产资源盘点清查、科研活动财务规范与预算约束等方式来进行责任的强化,促进内部控制贯穿科研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与工作全过程。
其一,科研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与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程序,进行议事决策机制的完善,营造全面覆盖、全员参与、领导重视的内部控制氛围。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应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实施与监督的过程中发挥领导与指挥作用,督促相关部门配合相关的内部控制工作。
其二,单位领导人还需督促相关的监督小组对内部控制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定期听取内部控制效果的相关报告,并给予其具体的指导监督[5]。
其三,科研事业单位应构建与完善控制决策、控制执行与控制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组织架构,完善以单位领导为核心的联席工作机制,在各部门添加内部控制岗位,负责组织与落实项目或者业务流程梳理与风险评估,协调好本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关活动或者工作。
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制度与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把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有针对性与侧重性地进行内部控制,以此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质量。重点与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收支管理控制、预算管理控制、科研项目管理控制、基建工程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管理控制、合同管理控制。不同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在重点与难点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来确定内部建设难点与重点,进而对其实现个性化的控制与优化。
比如现阶段的创业浪潮,许多科研人员会在单位外部的企业兼职或者本身就设有企业,科学事业单位在外投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与关联方之间产生的改造、改试、加工、化验、采购等业务在制度建设与风险防控方面仍然存在短板与缺陷,这对于其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关联业务是科研单位的又一重点控制内容。针对关联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促使项目关联业务的规范化处理,务必保证关联业务的公允性、真实性与必要性,防止出现利益输送、资金套取、资金违规拨付等违法违规与舞弊行为,保障项目资金的规范与安全使用。此外还需与关联企业签订合法合理的合同,重点关注交易价格、合同进度、签订日期、合同内容是否公允,内部监督应对合同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侧重性的关注,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
综述,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的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这需要科研事业单位领导层给予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