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玲 (沈阳市清乐围棋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前置性作业也叫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学习,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前置性作业是伴随着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进行的,他提出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对于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念中的先学后教其实就体现在前置性作业当中,但是如何让学生先学,学什么?怎么学?某些教师只是下发前置性学习的学案,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老师再讲解,这种流于形式的前置性学习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布置数学前置性作业,其实施策略是什么呢?
数学学科从内容上可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部分,从课型上可分为章节起始课、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课型,前置性作业的实施策略也应有所不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首先针对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对于前置性作业的实施策略,笔者做了如下的尝试:
1.将两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优劣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组6—8人,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以便在课堂上开展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等学习活动,确保在课堂上能够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有效反馈.
2.结合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这两个班学生特点的前置性作业,在作业中坚持“浅入”原则.
笔者把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放到前置性作业当中,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学生容易理解的基础上,把课后简单的习题放到前置性作业当中,尽可能不增加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要求学生每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看教材,重点放在对基本概念、典型例题的理解上,然后尝试自己解决前置性作业中的习题.对不理解的地方,先用笔画下来,做好标记,课上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笔者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听课、解题时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于是笔者开始进行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原来笔者只是把前置性作业布置给了学生,但是并没有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学生发现老师并不检查作业,他们中大部分人就不进行前置性学习了.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加强了对学生前置性作业情况的检查,采取课上提问有关概念、学生汇报预习结果等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这样,数学课堂上逐渐发生了变化.对于基本概念,教师基本不需要讲授,一些简单的例题,大多数学生可以自己做出来了.不过仍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这种程度,在和这些学生家长沟通后发现,他们的孩子原来数学基础就不是很好,老师要求完成前置性作业,在预习时也看书了,但是却不知道怎样看,有的时候为了弄懂一道例题,耽误了很多时间,15分钟根本不够用.这促使笔者对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策略进行进一步思考.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前置性作业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3.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根据数学课的不同课型,在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策略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1)章节起始课:主要采取“粗看目录”的策略
目录宛如电影的序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能清晰地呈现各节之间的关系,反映本章的整个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下册第五章“分式”,这一章包括认识分式、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分式方程四节课,目录既点明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又突出了这几节课在内容上存在明显的联系.学生通过对目录的“粗读”,大体上能了解本章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头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有的放矢,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2)新授课:主要采取“细化层级”的策略
首先将所学内容分为识记、推导和应用三个层级.
识记层级——做到“知其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记住书上出现的定义、公式、定理、性质等简单知识,弄清教材讲了什么概念,给出哪些定理(哪些公式),是怎么叙述的,本节有几道例题,避免闲庭信步似的进行前置性学习.
对定义的自主学习要求能记住定义的名称,能够叙述其内容,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尝试举出例子,进行简单的练习,准确地进行判断.能够区分与其他相似定义的异同,明晰定义间的关系.如学习“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时,首先通过问题情境,回顾方程的含义,接着明确方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就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会判断哪些等式是方程,进而加深对方程定义的理解.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训练,来巩固学生对于方程定义的理解.
推导层级——做到“知其所以然”:要求中等以上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公式、例题的运算、定理的推导.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数学公式,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能够了解公式中字母所代表的意义.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能将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形,逐步熟练地掌握公式.
对于典型例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
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首先要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然后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如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这条性质时,首先要分清前提条件是“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结论是“它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其次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BD交于点O,那么OA=OC,OB=OD”.再次,想办法验证这条性质的正确性.
应用层级——做到“学用合一”: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应用所学定义、公式、定理解决课后习题.如:
例1解下列方程
(1)x+2=5 (2)3=x-5
(3)复习课:主要采取“导图表格”相结合的策略
复习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本章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复习课的前置性作业,通常情况下,笔者都要求学生画知识导图或者绘制表格.课堂上,要求学生讲解自己总结的内容,既给其他学生提供参考,又丰富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起初,学生不会总结所学的内容,更画不出知识导图和表格.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再重新回顾教材中每一章的目录.学生学习完整章知识以后,头脑中已经存在所学的知识,只是没有形成体系,此时教材目录就犹如大树的主干一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将主干丰富一下,“开枝散叶”就可以了.
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反馈评价体系,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有效的反馈,是前置性学习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对前置性作业进行反馈,笔者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1.“粗查数量”
各组组长粗略地检查组内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汇总结果并向老师汇报.
2.“细究质量”
由于时间有限,所以组长只能检查组内成员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并不能保证.因此,在“粗查数量”的基础上,笔者采取组间互检、组内讲评的方式,检查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
组内讲评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简单题,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公布答案,有异议的问题,在组内开展讨论,最后明确答案.对于较复杂的问题、难度较大的问题,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两名好学生一组、两名中等生一组、两名学困生一组,每组通过讨论先尽可能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好学生再帮助两名中等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最后两名好学生、两名中等生共同帮助两名学困生.
通过这种“一对一、二对二、四对二”的“金字塔式”的组内讲评、互帮互学方式,不仅有效地监督了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而且学生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学生在讲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自信心倍增,学习兴趣愈发浓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实现.
3.“激励亮相”
在生本教育课堂上,为了完成对前置性作业的反馈,笔者除了采取以上方式外,还增加了上台展讲的环节.与整个小组一起上台展示所不同的是,笔者每次只要求每组一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展讲,展讲的学生或者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者是其某道题的做法非常好,具有“奇思妙想”.让这两类学生“亮相”的根本目的有三:其一给学困生更多的赏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其二给学优生更大的自信,促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广度和深度继续拓展;其三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抓两头、带中间”.这种反馈激励方式的有效使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他们会更加乐于学习.
在生本教育课堂上,笔者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前置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探索,在课堂上对前置性作业进行有效的反馈,提升了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学生由于事先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对自己在预习时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有了认知,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多数学生能够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听课,课堂听讲时关注的重点也更加明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加强,一些学生还表现出明显的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多提炼,力争使得前置性作业的策略在学生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