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商学院 朱雯琦
会计监管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和外部的政府监督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完整性的目标。然而,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云会计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导致会计监督管理的重大变革。当前使曾经的基于纸质的会计资料转换为电子信息,增强会计监督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外部监管包括社会监管和国家监管。我国社会的监管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收集整理会计信息,做出审计的结论与报告。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监管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国内的一些注册会计师的人为因素也会导致监管不力的结果。国家和政府的监督,也可以说是国家对各个部门的监督。它表现在国家制度与法律上的监督,但是有些国家的监管制度的不是特别完善,它会导致重复、交叉、冗余的管理,缺少了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很有可能错过最佳的监管时机。
内部监督是优于外部监督的,他能够更加全面、完整、深刻的掌握公司的真实运作情况与发展战略。内部监管主要是指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设计良好并且有效执行,会计信息化的水平是否完善。我国企业的内部监管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督促的力量较为薄弱。有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水平并没有达到想象中的求要,不能更好的归纳整理会计信息,准确迅速的得出会计结论。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经济贸易、交通、信息、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拥有一大批语言精通、强大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优秀的人才不管是在建立趋同准则与机制的过程中还是在会计监督与管理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在人才建设方面有诸多问题,比如人才的培养结构太单一,只偏向实务不注重管理,国际化水平较低,人才交流不足等问题。在我国很多大学里面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和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分析能力、把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能力等。
我国的会计准则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由很多的因素影响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些会计组织来协调会计准则使新的会计准则能够更好的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从而促进沿线各国贸易发展。比如2016年4月,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北京举行会议,各国在一起相互研究,讨论并建立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它有利于国际会计准则在亚洲和大洋洲的的使用,并且在未来可以更好的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与修改,对组织本身和各个国家都有益处。以我国为牵线方,不断帮助解决与其他国家会计准则方面的事项和矛盾纠纷,借以形成新的准则机制,构建新的模式,促进双方国家的贸易发展。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进行制定、实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参考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发的国际会计准则完善自身的会计准则,不断地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最终建立起来一个财务会计准则的框架,为今后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要建立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与法律环境,使自身的准则制度向国际化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周边的国家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商贸与合作[1]。
中国是“一带一路”线路的起点,中国要与各国联合起来,以重要的行业为切入点,整合双方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达到会计准则的趋同,然后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会计准则的等效,也要强调国家间的相互协作的妥协,允许和承认不同准则之间的差异。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的实施会计的趋同与等效策略,从而促进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与双边合作。
首先,要促进计会计信息化的的应用,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在大数据时代,会计的信息化能够更好的反应会计监督与管理的水平。会计信息化是将高新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进行融汇整合的过程。因此,各国要加强会计信息化的研究,不断完善信息化风险制度,在各国的会计信息网络中要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其安全可靠性,并且结合ERP等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对各项的资金、物流等财务信息更好的归纳和整理,形成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的整体观,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好的被管理与监督。
其次,要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在如今信息化盛行的网络时代中,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是令人担忧的,会计信息是以不同的数据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加以记录,因此这种文件很容易复制、删除、修改并且不会留下任何循迹,这样便会增加会计信息的安全风险,使会计的监督与管理成为空谈。因此,会计人员应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知识,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情况发生。其次,加强硬件和数据的管理。及时对外部网络环境监督,阻止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
最后,减少会计监督中利益冲突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所有者比较关注企业是否能长远的发展并且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然而经营者较为注重在任职期间的企业短期经营状况与自身的收入。他们关注点不同所以他们会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三方约束机制比如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企业来监管。
在“一带一路”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应该加强各国的人才与交流并且共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即可以吸引沿线国家的优秀人才来中国学习深造,也可以使中国优秀人才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人才进行交流。加强海外实践活动,相互借鉴各国的科学与技术,共同的培养高层次的国际人才。在未来三年中,北京将建立3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不断的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种“高技术”人才来北京进行学习与交流,努力实现各个国家各个领域的共赢发展。这将吸引900名博士生,1 800名研究人员来交流学习。这样能够推进与沿线国家互学互鉴,优势互补,相互交流,增进相互的信任,更好的实行贸易发展与双边合作[2]。
我国应该积极地进行政策性的建设,制定各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制度,明确各个制度的培养方案和主要领域,为有意向想要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优势的人才促成适宜的外部环境。完善各项人才机制,注重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例如海外留学回来的绿色通道,“千人计划”等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表示,到2016年12月,现在在国内已经有将近50多所高等院校已经发布了相关教育开放规划,截止到2015年,已经有10个国家地区的将近45所高校共同努力的打造“一带一路”的共同体,建立了“一带一路”联盟。
现如今高校培养的人才很可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不一致的。人才对于社会企业的适应性、高校与企业生存发展相结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实用性综合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的相互协作是必要的。比如说河北地质大学参加了“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需求”培养交流会,与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相互交流加强相互联系的培养。除此之外,在北京召开的共有来自全国500所高校、350余家企业的1 800余名代表参加的201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高校与企业共同研究讨论了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方法,不断地努力构建产教相互融合的良好环境,并且完善高校与企业共同的育人机制。高等教育应该与社会对接,人才培养应与企业需求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才能更好的为企业所用,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进程[3]。
加强“一带一路”语言能力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一带一路”沿线覆盖的地区官方语言总数量就超过45种。然而,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对外语专业的设置最多也仅仅只有20种,而且招收的人数也相对比较少。缺乏小语种人才很不利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国家应该对此进行政策性倾斜,高校加快培养“会计+小语种”的培养模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就开设了会计与小语种的创新班,彰显了国际化的教学特点,可以提高培养出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协作。北京师范大学还开设了“一带一路”高校学习共享平台,不断的联合创新培养复合式人才。这种“小语种+会计”的培养模式既增强了在校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又对沿线国家的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