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实验小学校 谢静仪
当前教学理念提出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数学课堂高效发展。以此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锐减,学习效率低下。基于此种状况,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学会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构建趣味性数学课堂,满足学生兴趣所需,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挖掘学生隐藏的激情和动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数学思考,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真正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建构灵动数学课堂。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走进了数学课堂,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传统数学课堂枯燥、沉闷,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而学习热情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和前提。“趣味课堂”是学生的梦想,它拥有活泼的课堂氛围,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知识构建。为了实现学生的梦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学生创设灵智情境,让课堂氛围变沉闷为欢乐,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使课堂充满欢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催生智慧、趣味课堂。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特意穿了一件带有对称图案的衣服,并用聊天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教师一边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新衣服,一边与学生交流对话:今天老师漂亮吗?老师身上穿的这件新衣服如何?学生异常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边欣赏边赞扬:老师这件衣服真漂亮,尤其是衣服上面的图案特别漂亮、新颖!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特别是新衣服上的图案引发了学生的重点关注。教师适时引导、提问:为什么你会觉得图案漂亮?它具有什么特点?大家可以小组讨论。学生不停地说着笑着,大声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图案颜色比较鲜艳;图案两边是一样的。就这样,学生自主揭示了“对称”的概念。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按照常规教学法,直观地进行知识概念的展示,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发学生对对称图形进行交流、探讨,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才智、展开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兴趣,构建了趣味数学课堂。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传统数学课堂中,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配角,能做的事情只有用心倾听和记忆,师生间只有单向的知识传授,缺乏思维的互动和探索,学生的学习很被动,缺乏思维的灵动性。小学生机灵、活泼,沉闷的课堂压抑了学生的情感,使数学教学课堂失去灵性。而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主张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促进了合作意识的形成,学生养成了探究知识的习惯,构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彩纸和剪刀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如何利用手中的彩纸折叠或是裁剪出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颠倒后放到另一侧,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开展探究,不断地折叠、裁剪,然后认真观察、讨论,发现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案例中,教师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促进了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了智慧的数学课堂。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经常与动作相连。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负责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就像装载物体的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知识,意图填满器皿。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更不会有灵动的思维。抽象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灵动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摆脱定式思维的束缚,主动思考、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使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帮助学生建构全新的知识框架,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利用割补法引导学生展开推理、论证,通过问题的引导,促进学生思考:想一想,可不可以将圆进行图形转化,使之成为我们已经学过的某一图形?学生思考、讨论,尝试着说出:能不能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再次引导提问:圆转化为长方形后,圆的周长及半径变成了长方形的哪部分?假如圆的半径为r,那么长方形的长及宽分别是什么?学生依据问题开展思考,对比两种不同的图形,分析、猜想圆如何才能转化为长方形,并试着找出圆的半径与长方形的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圆与长方形的数量关系,并依据长方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圆的面积。
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知识蕴含的规律,激励学生进行思维碰撞,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发现规律和总结,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构建了全新的知识结构。
数学能力的发展不仅关注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认真观察生活总会发现数学的影子,人们也习惯运用数学理论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基于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学科的这一优势,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课堂上的新知识,深化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抽奖活动引入教学课堂中:某超市搞促销活动,购买39元物品可以换购一张抽奖劵,旋转转盘,指针转到的位置即是相应的奖品,奖品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参与奖五部分。大家算一下,抽中特等奖的概率为多少?抽到其他奖项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改变奖品设置,增加多个奖项,不同奖项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可亲自动手制作类似的转盘,并实践操作,统计每一种奖项出现的可能性为多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提高了操作能力,深化了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
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抽奖活动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考,统计每种奖项出现的可能性,激发了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在以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知事物,从而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构建灵动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