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主要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1-12-02 13:38贺敬垒马文学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共同体

贺敬垒, 马文学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50)

所谓国际话语权一般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特定话语对其他国际行为体的话语影响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形势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目标和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中国话语表达,其国际话语权则体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语对其他国际行为体产生的价值引领力、行动驱动力和道义感召力。毋庸置疑,自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国际行动倡议被提出以来,其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出现在多个联合国文件之中,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做出了积极贡献,并日益成为新时代中国展现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受当前“西强我弱”国际话语格局的制约,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遭受严重挤压,自身价值和行动引领力亟待增强,构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势在必行。对此,新时代精准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中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并以此为现实立足点,探究话语权构建的有效路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构建面临的主要机遇

机遇,即机会和际遇,是事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时机。抓住机遇则是实现既定目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于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这一目标而言,善于捕捉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无疑是基本要求。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提供了坚实的硬实力基础

本质上讲,话语权作为一种话语影响力,从属于文化软实力范畴,但话语力量的强弱绝非仅仅取决于话语词汇和表达技巧,而是由话语主体的硬实力决定,与硬实力状况呈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推动了我国综合实力迅速抬升。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规模自2010年后,一直稳居世界前两位。当今也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佳绩,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和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2],赢得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巨大成就已经用客观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各类玷污我国发展形象的奇谈怪论,深刻地证实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震撼与关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更加渴望了解中国,更加期待通过探求中国成功背后的“密码”,找到本国发展的“钥匙”。近些年,无论是“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还是“中国速度”“中国经验”等话语在国际社会的广为传播和探讨也集中地反映出世界对中国的热切关注。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正面形象,这对于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地位,构建其话语权无疑提供了重要条件。

2. 当前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治理体系失灵失效提供了良佳时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正加速推进,国家间利益高度交融,面临的挑战也具有共同性,世界正日益形成“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然而,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复苏乏力态势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世界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此起彼伏,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发展鸿沟进一步拉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再加上,世界能源安全、粮食安全、难民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层出不穷,难以管控,这些问题都生动地以客观事实深刻印证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推崇“西方优先”,奉行“零和博弈”“冷战思维”“赢者通吃”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处理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体系已难以为继、失灵失效,客观上也意味着建立以公正合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科学高效为特征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更为迫切和必要。这也业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鲜明共识和强烈愿望。显然,当今世界人民对通过团结协作方式进行全球治理的热切期待和呼声,无疑也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权的构建创造了契机。

3. 信息网络时代到来提供了丰富的话语传播平台

有效的话语传播平台和手段是话语权构建的关键环节。以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为载体,以新型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世界的“无缝覆盖”,还具有了传播速度快、覆盖人群广、信息传递效率高等特点。不容否定,当前,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交际中的一部分。据最新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月,世界人口数量为78.3亿,互联网用户数量为46.6亿,手机用户数量为52.2亿,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为59.5%,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也已达到42亿,甚至互联网用户平均每7天中上网时间就占2天[3]。而且,随着世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5G网络的迅速普及,互联网通讯的使用频率和规模无疑会更加庞大。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截至2020年底,网民数量也已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0.4%;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7%,我国的网民总体规模已占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左右[4]。对此,在这样一个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信息网络对广大群众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影响无疑也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媒介基础。

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迅速抬升提供了可靠的软实力基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秉持“对人类应该做出较大的贡献”[5]的外交发展目标和责任担当,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不称霸、不结盟等外交政策的形成,还是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谐世界”的提出都是我国深入思考人类命运,积极贡献中国智慧的行动体现。这些行动在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和世界蓝图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勇担时代重任的世界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勇担国际责任,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化的战略举措。尤其是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更是有力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充分展示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我国政府不仅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国际性高层次重量级盛会,组织并实施了包括亚投行、丝路基金在内的一系列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行动,还积极参与国际救灾、卫生、妇幼、环保等援助项目,无论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是大国形象都有了显著提升。近些年,美国民众对华持正面看法人数持续上升,2018年已达53%,是近30年来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首次过半;在俄罗斯,62%的俄罗斯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最亲近和友好”的国家,高于俄罗斯传统“头号伙伴”白俄罗斯(60%);而且全球民众对中国领导力的认可度达到31%,超过美国的30%和俄罗斯的26%[6]。可以说,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和好感度的提升无疑也为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以在国际传播并获取价值认同提供了良好的软实力基础。

二、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构建面临的主要挑战

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先导,也是实践行动的发力点和方向。挑战作为问题的外在表达和集中体现,科学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挑战无疑也是厘清问题实质、找准行动发力点和方向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这一问题而言,善于发掘、总结和认清挑战无疑是找准问题,实施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目前,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找准有效路径,更需科学把握以下挑战。

1. 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西方文明、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被西方学者和专家大加粉饰、包装和吹捧,而其他文明形式却被大肆贬黜、排斥和丑化。为此,一些西方国家不仅自认为是世界文明的主要缔造者和推动者,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是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先进性的“完美形式”,而能否坚持该价值观则成为他们评判其他文明形式是否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摒弃零和博弈、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平等化,秉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发展观,将和衷共济、合作共赢与天下大同作为发展目标,这一倡议虽然反映了全球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客观趋势和世界人民命运与共的共同心声,却与西方霸权逻辑相冲突,对此也就成为西方话语霸权所攻击、抹黑和排挤的对象。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话语格局,想尽办法遏制中国发展,极力歪曲中国发展意图,抹黑中国形象。一些西方媒体肆意造谣“一带一路”具有侵略性、掠夺性,抹黑“一带一路”的世界价值[7],通过塑造话语霸权,扭曲“一带一路”目标,丑化中国形象。同时,近些年无论是一些西方国家抛出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能耗大国论”等错误论调,还是将“一带一路”等描述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等荒唐错误论调,无疑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集中体现。这些声音的不断散播无疑也不可避免地给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带来严峻挑战。

2. 发展中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双面性”认识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曾遭受到西方国家的掠夺和压迫,对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持以强烈的抵触和警戒心理,愿意同中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又处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中,面临着发展瓶颈的钳制和话语缺失的挑战,对西方国家存在较大依赖。对此,在西方威权压制下,这些国家话语立场表现出易变多变的特点。由此,对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们也往往会因屈从于西方国家压力和诱导表现出迟疑、观望,甚至走向对立面,从而在对待西方国家问题上呈现出鲜明的矛盾心理。在对中国倡议的态度上,一方面,他们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渴望将中国模式和发展样本作为榜样,也期待与中国建立良性关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往往显露一定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们又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统治阶级利益等方面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制度理念存在分歧。由此,便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双面性态度”:他们既渴望中国发展给他们带来巨额红利,又担心过分依赖中国会削弱自身独立性致使本国利益受到损害;既对中国发展模式大加赞赏,渴望借鉴和引入,又对该模式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表示担忧;既充分肯定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世界意义,又深受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的诱导而畏惧中国会走向“逢强必霸”的西方殖民主义老路,挤占他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利益。正如印度学者萨米尔·萨兰(Samir Saran)在描述这一“双面性”现象时所指出的,中方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工程对于印度而言,既是机遇,也是威胁,并认为这一工程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扩张和经济野心[8]。总体上看,虽然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表示出一定的热情,但他们这种“两面性”认识也不可避免地给我国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带来一定挑战。

3. 我国话语传播机制落后的制约

话语传播是话语权建设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心放到了增强经济实力方面,却对于社会主义话语传播机制的关注度相对不足。面对着西方话语的强势输出,目前我国在国际话语权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不容忽视。

(1)话语主体相对单一。话语主体是话语的“发言人”角色。从2015年到2019年4月的报道数据来看,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总量在国外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网络版)共有8篇,在《卫报》(网络版)的报道总量为6篇,在《联合早报》(网络版)的报道总量为60篇,相比之下,我国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总量达1 349篇,国外媒体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报道数量明显偏低[9]。显然,国内报刊杂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传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国外报刊杂志的宣传相对较少。而且,就国内来说,国家领导人、新闻单位和宣教部门是主要发声源,普通群众、学术团体、民间组织主动发声相对较少,实现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术话语竞相迸发的话语格局仍有待于加强。

(2)话语内容研究亟待深化。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已成为中国外交理念对外宣介的重要内容,被世界人民所熟知,这与该话语所蕴含的正确价值导向和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但如何更为精准地凝练该话语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精神,则直接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能否被更大范围群众了解和认同,并构建起话语权的根本性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对其理论来源、科学内涵,还是历史地位、重大贡献等方面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时代价值、与时局的内在契合性以及与世界人民切身利益的内在关联等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深化。

(3)话语传播对象的针对性不强。话语只有切中话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才能被话语对象所认同和接受,话语的效力才能得以凸显,话语权才能得以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由中国提出,在世界上传播,多以中文和英语为主要的语言载体,但对其他语种,如法语、德语、俄语、韩语、日语等辐射不够,宣传语言覆盖面不足,致使话语传播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的有效度不高。而且,传播者对不同国家话语传播对象了解还较为笼统,尤其是对国外既定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诉求喜好、话语禁忌等方面还需要加强了解。与此同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过程中,因思维差异而导致的汉语与其他语种之间的差异也不可避免,尤其在我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向其他话语转化中,一些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无疑会给国外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受众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提升汉语与其他语种间表意精准度和针对性也必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4)话语传媒平台影响力和信息传播规模不足。当前,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国际传播主要存在网络媒体传播相对不足,世界影响力媒体平台传播较少,以及规模化信息传播布局有待提升等问题。有资料统计,在网络媒体传播方面,国际社会借助西方媒体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高达68%,借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的信息获取率占10%,而仅有22%的受众从中国媒体了解中国[10];从世界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布局看,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西方国家约占总体的90%左右,欧美占220家之多,日本占据49家[11];而从规模化信息传播布局来看,以社交媒体平台新闻类频道为例,推特平台订阅用户规模排名前10位的媒体账户均由美英两国知名新闻媒体及通讯社开设,数量占据了世界前20位排名中超过80%的席位,尤其是CNN的官方账号在3个社交媒体平台均进入排名的前10位[12]。可见,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网络传播不够强,世界影响力传媒平台不足以及信息传播规模不大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 推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 话语权构建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面临的客观现实。然而,只有敏锐洞悉有利条件,准确抓住机遇,同时又明晰挑战,找准化解挑战的突破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才能因势利导,稳步推进。

1. 实力保障: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略不动摇

一个国家能否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话语的国际影响力状况。在世界上,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的最初确立,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导的世界秩序和话语格局的形成,抑或雅尔塔体系建构的国际话语秩序都是少数国家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确立的,并随着中心国家力量的此消彼长而转变。在中国,以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为基础呈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各朝代盛世的开拓,同样也塑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强有力的世界话语影响力。但近代以来,囿于中国国力衰退和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紧随其后的则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丧失。无论是“东亚病夫”“东方睡狮”名号的冷嘲热讽,还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语失声都与我国国力的衰退密切相关。“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3],“弱国无外交”都是近百年来中国国际话语建设经验教训的重要启迪。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立足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推动了我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速迈进。正如上文所述,新时代,中国不仅聚焦了世界目光,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也成为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影响力不可忽略的实力基础。可以说,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雄辩地印证了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之根本,在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这一真理。对此,新时代只有坚定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抬升中国综合国力,才能最终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垄断,构建起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权。

2. 行动保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治理,大力提升理念软实力

一国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的塑造离不开该国对世界发展卓有成效的行动力和贡献力。而积极参与国际性事务及国际规则的谋划,勇于在推动世界发展中贡献力量,往往是一国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施展自身智慧和影响力以构建自身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目标和行动导向,积极参与世界发展规则的制定和国际事务的处理,努力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认同和支持,则是话语权构建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虽然反映了世界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强烈追求,但在现实层面却既要遭受来自西方话语霸权的排挤,同时又蒙受着因西方国家敌对话语的引诱和欺骗而造成的发展中国家的猜疑与抗拒,这是不争的事实。对此,能否突破西方话语霸权重围,打破西方主导的敌对性话语的羁绊,对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为此,新时代,面对着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认同,就必须在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形势下,积极行动起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彰显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化解全球治理困境和难题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3. 传播保障:提升传播效能,增强话语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承载着世界人民对于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形态的良好愿望和利益共识。但怎样让世界人民真正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价值和话语实质,唤起世界人民话语和价值认同,进而落实为群众意识和行动,则要以着力改变西方国家主导下失衡失效的国际话语旧秩序,推动当今世界话语秩序变革为先导。因此,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增强话语传播实效性则是破题的关键。

(1)扩展话语主体,提升话语能力。在国际上,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能力合格的话语宣传与传播队伍无疑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的基本前提。为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要立足于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国际传播需要,积极扩充话语主体数量和渠道,注重群众、学者、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的融入,发挥好孔子学院、国外留学生等主体的话语传播功能,在做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准确认识、准确表达、精准转换基础上,锻造出专业化、高素质、能力强的话语传播队伍。

(2)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能否被人信服、认同和接受,根本上也是由其传递的话语内容决定的。只有使话语传播内容切中理论根本,顺应时代潮流,尤其反映世界人民的利益共识与愿景,抓住人心、赢取人民认同,话语权才能得以构建。对此,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就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尤其是其科学内涵、时代依据以及时代价值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使理念传播真正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宗旨。而只有坚持“理论为王”,提升自身议题设置能力,阐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构建才能具备充实的话语传播内容。

(3)加强对传播对象特点的了解。话语客体对话语的有效了解和认同度是衡量话语是否有效传播的重要标尺。基于此,推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一方面要着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价值国际通用话语的翻译与阐释工作,“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才能减少话语表达误差,实现话语传播效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外其他民族文化习俗和话语习惯的了解和研究。只有切中话语喜好与习惯,采用该民族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借助于其民族故事和民族文化做好价值理念的融通工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才能被了解、认同和接受,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才能具备坚实的文化文明基石。

(4)积极拓展新媒体时代话语传播平台。面对当前我国话语传播平台的局限性问题,实现话语传播平台与路径的多样性、立体性无疑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当务之急。为此,这就要求一是强化新媒体的话语传播地位和应用价值。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便捷性等优势可以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中抢占先机。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充分凸显其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个性化突出等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得到更高效、更广泛的传播。二是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媒体。众所周知,以国际为舞台的世界级媒体可以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好地传递给世界人民。对此,只有具备相当传播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才能找到最大限度传播的平台和基础,话语传播才能具备坚实的媒介保障。三是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传播功能。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话语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对此,只有充分利用自媒体的话语传播优势和特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大众化传播,人们才能在充分掌握信息的前提下形成话语共识,进而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的构建奠定话语基石。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画与理
爱的共同体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