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教授的学术人生与学术贡献
——读《顾明远文集》

2021-12-02 09:57成尚荣
关键词:文集学术素质教育

成尚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 210009

煌煌巨著《顾明远文集》,真实表达并深刻映射了顾明远教授这位教育家丰厚而灿烂的学术人生。顾明远将“修辞立其诚”作为学术之道,坚守“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学术立场和研究方向,提出“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观点;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客观要求;倡导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阐明“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观点与要义,凝练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教育信条;开创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构建比较教育的体系。顾明远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并将在新时代继续推动教育改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贡献。

一、《顾明远文集》:真实表达并深刻映射了一位教育家丰厚而灿烂的学术人生

有人曾这么评述过人生:人生好比缺页很多的书,很难把它说成是一部书,然而,它又确实是一部书。顾明远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书,厚重,深邃,灿烂。《顾明远文集》(以下简称《文集》)记录、复现了顾明远的学术人生,尽管还有很多缺页,但真实,鲜活,同样厚重、深邃、灿烂。这部书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闪光的一页,值得我们永远读下去,滋养越来越多的当下教育人和后来人。

顾明远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是人人景仰、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从教70多年来,他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伴随着民族复兴的大业,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一直在教育理论中探索,在教育实践中深耕,在理论与实践中创造,躬耕不止,研究不息,撰写不辍,著作等身。鲐背之年,顾明远又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学术活力,不断发出新的声音,充满思想的张力,令人叹服。《文集》正是对顾明远丰厚而灿烂学术人生的献礼与致敬,表达了教育学人及所有教育人由衷的敬意,祝顾明远教授永远健康,永葆学术青春。

(一)顾明远的学术之道:修辞立其诚

阅读《文集》,感慨万千,脑海里跳跃着一个个思想火花,写点读后感是自觉的,但又深感很不够很不够。阅读中常常发出赞叹的心声,感悟不断提升,为顾明远的学术人生所打动。经过思考的过滤,思想逐渐沉淀下来。我深以为,顾明远的学术人生可以聚焦于一个“诚”字,真实,真诚,正心,诚意,恰如《易经》里所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顾明远70多年来,以爱教育的真挚之心,以爱学术的情怀,在学术海洋里遨游、寻觅、“修辞”,然后立业、“居业”,创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安顿心灵,铺展极富意义的人生,引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学术建设和改革实践。他用自己的学术之诚,再次印证并生动诠释了中庸之道“诚”之思想精髓:“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满满的真,充溢的诚,顾明远的学术之道是“诚之道”,是学术的“天之道”,说到底是学术的“人之道”。为此,我们不妨将顾明远的学术之道称之为以诚为统率的“明远之道”。“明远之道”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闪烁着中华学术思想的光芒,引领我们走向世界和未来。《文集》也以学术之诚,收集丰富的文稿,用心整理、编辑,准确地描述了顾明远的学术人生。我们深为感动。

(二)顾明远学术之诚的三个向度

顾明远学术之诚,“诚”在哪里呢?首先,“诚”在学与术的统一。顾明远将学术研究既致力于理论,又致力于理论指导改革实践。他准确理解了梁启超的“为学术而学术”、“为学问而治学问”的实质。梁启超意在避开“致用”思想,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坚守学术的客观性。后来,梁启超又在《论学术》一文中,将学与术统一起来。的确,学术、理论从来不是脱离实践而孤立存在的,犹如哲学是个动词,在于“做”一样,学术要贴近实践,要从现实取得思想,又把思想化为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学术与实践的互动、理想与现实的趋近,以致逐步统一起来。顾明远的学术之诚,既是指向学术对理论的,又是指向实际对实践的。他在《文集》中明确指出:“要克服脱离实际,为学术而学术的作风。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都是先从实践中提出来的,同时也为了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1)顾明远:《谈谈学风问题》,《顾明远文集》,第九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23页。因此,顾明远的学术人生永远有个方向:为学术的繁荣,为实践的改变,为教育的美好。《文集》不仅闪烁着理论之光,同样深藏着实践之意蕴,这样,他的学术之树也会是常青的。端正的学术研究方向,尤其是端正的教育理论研究方向,表达了顾明远的学术之道的“诚”。我们当学习,更应坚守、发扬。

其次,顾明远的学术之诚,“诚”在一切为他人着想,倡导践行并始终不渝地追求学术道德和学术境界。顾明远原本是不愿意出《文集》的。他在“总序”里说:“因为许多文章都发表过,而且已有几本单行本,重复出版没有多少价值”。后来因为“学生也催着要编我的全集,希望看到我的所谓教育思想全貌”,又因为,“想了又想,觉得如果身后人家来编纂我的全集,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于是“答应出一本文集,而不是全集”(2)顾明远:《顾明远文集》,第一卷,总序。。其实,顾明远是熟谙文集、选集、全集的意思的——文章当然是绝大多数都发表过的,这自有它的价值。顾明远之所以开始不同意出,是想要有新的论作,而不是陶醉于过去,学术生命不在重复,而在不断创造;他不想增加别人的负担,占用他们的时间,耽误他们自己的研究;可以自己选择,“有些错误的地方纠正一下”(3)顾明远:《顾明远文集》,第一卷,总序。。顾明远所想所做都十分真诚,“诚”里有学术道德,有对学术的尊重,有臻于学术创造的境界。学术之道应是道德意义充分构建与展开的过程,是学术不断进步,迈向创造的过程。

再次,顾明远的学术之诚,“诚”在对自己认知的自觉与严格。顾明远在“总序”里说,“我是教育方面的杂家,而非专家”,“文章杂得很”(4)顾明远:《顾明远文集》,第一卷,总序。。这当然是他的自谦。顾明远文章的“杂”,恰恰是研究领域的宽与博。他对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还有国际教育等等领域都有独到、精辟的论述,可谓是全领域、全方位的研究。这样的“杂”,固然与他的从教经历有关,更说明了他的学术视野之广、格局之大。他打开了各学段、各领域、各专业的边界,走向了高度融合;更说明他的学术研究是一种复杂性思维,体现了广采博收、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学术品格和学术才华;值得注意的是,领域虽不同,却有着高度的关联,内在逻辑是高度一致的;核心关切是多方面的,却是高度统一的。这哪里是什么“杂”,是什么“杂家”?恰恰相反,他是真正的大家。不难理解,为什么是顾明远能主编出《世界教育大事典》、《教育大辞典》。学术之诚,总是与学术之谦卑的品格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顾明远学术人格的形象描绘

正是学术之诚,顾明远锻造了自己的学术人格。顾明远的学术人格很难概括与描绘。以我的浅见,可以试用三句话来概括。

顾明远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顾明远学在北师大,教在北师大,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始终伴随着他,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首先是个优秀的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已内化为他的素养与信仰,外化为他的行动与习惯。他用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切切实实的教育教学及其丰富的著述,演绎了一个好教师的品格,一如他自己所说,“教师应是‘引路人’而非‘指路人’”,要为“塑造面向21世纪的新教师”(5)顾明远:《教师应是“引路人”而非“指路人”》,《顾明远文集》,第四卷,第273页。指明方向。学生的卓越发展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顾明远是潜心研究、著书立说的学者。顾明远在牢记自己是教师的同时,又不忘学术研究的职责。他以自己的真诚之心,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世界教育改革的风云,在积极投身火热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同时,潜心研究,在许多领域进行学术耕耘。他用理性、智慧的洞察力,对理论前沿、教育实践的现状及发展走向作出判断;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关切教育的发展,关切学生健康成长;以他的学术之诚,影响着并推动着教育理论的进步与学术的繁荣。顾明远是有重大贡献和国际影响的杰出的学者。

顾明远是勇探新路、有新知新见的创造者。顾明远曾借着鲁迅文章的题目,从另一个角度表达这样的观点:“老调子还没有唱完”(6)顾明远:《老调子还没有唱完》,《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6页。。他说:“我以为没有什么新鲜话好说,说来说去是老调子。”(7)顾明远:《老调子还没有唱完》,《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6页。其实不然,他的真正意思是,创新也好,创造也罢,都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真正能创新,“创新就是要改变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旧的观念、旧的秩序、旧的制度”(8)顾明远:《老调子还没有唱完》,《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6页。。顾明远唱的是“新调子”,《文集》里到处有创新精神与思想在闪光。他在学术的多个领域都有理论的建树和实践的变革。他的创新精神让自己永远年轻,一条条新路在他的脚下铺展、延伸,他的新知新见,预示着新教育的到来。

如果再作个概括,那就是,顾明远“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道德优美、学术纯粹”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一专门学校开办时的题词。这八个字凝练了学者应有的道德与学术品格,与中庸所提出的“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意思一样,是德才兼备更为精彩的表达,而且更具道德性和学术性,闪亮着中国美学精神,用来描述顾明远的学术人生是恰如其分的。顾明远正是这样,去功利,去浮躁,一心为学生,为社会,为时代,为民族。他为我们,尤其是为学者们树立了一根标杆。

《文集》从以“诚”为核心的学术研究向度整理了顾明远的著述,实属不易,难能可贵。《文集》里有顾明远的口述史。实质上,整个《文集》就是一部宏大的口述史,从学术生活角度切入,全面反映了顾明远立德、立功、立言的学术人生,映射了这位教育家的学术人格: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二、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顾明远学术研究的立场与方向

《文集》实质是顾明远学术人生的口述史。如果再换角度看,《文集》又是顾明远所撰写的教育学的原型。这部文集之所以诞生,是因为他始终坚守着学术立场和方向: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在《我与比较教育》一文中,顾明远用“立足中国、走向世界”(9)顾明远:《我与比较教育》,《顾明远文集》,第八卷,第58页。八个字作为文眼列于篇首。这是他进行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理念,更是坚定的指导方针和原则;这不仅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指导方针、核心理念、原则,亦是他整个教育研究的指导方针、核心理念、原则,是顾明远坚守的学术研究的根本立场与方向。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平白如话,我们也耳熟能详,常常随口而出,但这八个字里却有着深刻的背景和丰富的内涵。顾明远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命题:“中国教育路在何方”(10)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文集》,第六卷,第261页。。这是他的思虑,更是他的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充满着挑战性。学者总有学者的视角。从《文集》里可以领悟到顾明远从不同的视角来加深自己的认知,尤其是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以及现实的角度。历史与哲学可以让人的心变得巨大无比,且明亮无极。历史讲永恒,哲学讲无限。有了永恒和无限,心胸才会开阔,才会把自己融入历史、融入社会,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鲁洁说:“把个人的生命遭遇带到整个历史叙事中……实际上是让个人与历史对话”,这样,“可以激活对历史的一种新的认识”,“提取出一种历史的走向”(11)鲁洁:《回望八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前言。。顾明远正是这样做的。而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现实的视角则让我们勇敢面对,有针对性地去破解。于是,顾明远有一个重要的见解:“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12)顾明远:《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顾明远文集》,第六卷,第267页。这一反问句的答案十分明确,无可置疑。他用自己的历史观去回答:“研究昨天,理解今天,为了美好的明天;回顾过去,正视现实,走向光明的未来。”(13)顾明远:《三言两语(三)》,《顾明远文集》,第九卷,第41页。他也有自己的哲学观:“我们不仅要比较外国的教育,而且要把外国教育加以比较,分析研究出适合我国情况的教育经验。”(14)顾明远:《我国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今后的任务》,《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53页。在顾明远看来,所谓哲学就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这个时代,既要从中国看世界,还要从世界看中国。接着,他又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大力弘扬,但与此同时还要认识传统文化的缺陷,比如“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而不重视启迪教育家去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比如“轻视实践和轻视技术的观念”(15)顾明远:《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502、503页。。因此,1998年,顾明远就提出了“教育传统的现代化转化”,而且这种转化是“整体性的全方位的”(16)顾明远:《教育传统与现代教育》,《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502、503页。。他还从学风的角度提出,要扭转“食洋不化”的现象,“如果食而不化,言必称希腊,则会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我们“总不能鹦鹉学舌”(17)顾明远:《谈谈学风问题》,《顾明远文集》,第九卷,第22页。。其实,“食洋不化”的学风说到底还是文化认知与文化自信的问题。至于现实,顾明远更有独特的关切和敏锐的视角,看得清,把得准,想得透,及时发表批判性的然而是积极性的、建设性的意见。“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站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基石上,根扎得深,站得稳,看得见世界和未来。

多种视角的重迭,视域更加宏大。他将个人的思考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未来自然而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是“三个面向”为他指明了方向,给他提供了战略思想。他说:“邓小平远见卓识,‘三个面向’将永远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想。”(18)顾明远:《三个面向》,《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264页。党的十八大以后,顾明远更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将其置于新时代的格局中,自觉地扎根中国大地搞研究,办教育,将“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中国教育梦(19)顾明远:《中国梦教育梦》,《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271页。,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根本任务。“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顾明远归结为一句话:既有中国文化的根,又有国际文化视野(20)顾明远:《教育家离我们有多远》,《顾明远文集》,第四卷,第190页。。顾明远是新中国培养的教育家,他在祖国大地上成长,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无限的忠诚。他又在民族复兴的大业中提升,用自己的学术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值得注意的是,顾明远一直关注世界教育,瞭望国际教育走向。他在师大读书时,在苏联留学时,都读过《资本论》,前两年,他又重读《资本论》。他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与中国教育实际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教育,力求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可以说他的学术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他一直在走向世界。顾明远的学术立场和方向,再次告诉我们:“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学者的胸怀,更是中国学者的使命,应当成为中国学者的信念和学术脊梁。这样的学者,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和大家一起去撰写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我想,“立足中国、走向世界”何止是学者的根本立场和方向。

三、努力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顾明远的学术贡献

站在“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立场上,顾明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他在以下方面做出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学术贡献之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观点,阐释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要义,引导我们推进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顾明远以比较教育的学术视野,从现代生产的角度研究现代教育。他认为,“现代教育是和现代生产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生产改变了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当然也就对教育提出了不同于过去的要求”(21)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14、18页。。在大工业时代,“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22)顾明远:《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14、18页。。顾明远再次学习《资本论》,又思考近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从比较教育的角度,得出了两个观点:“一是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23)顾明远:《我与中国教育改革》,《顾明远文集》,第八卷,第88页。。第一个观点,他勇敢地破除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只提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极左观点,教育“要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4)顾明远:《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解放思想的20年》,《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239页。。他将教育与生产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揭示教育的本质功能,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学术视角和理论支撑。非常重要的是,顾明远强调用生产力来定义现代教育、划分教育发展历史,并不否定教育的阶级性。他郑重指出:“现代教育有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教育。”(25)顾明远:《我与中国教育改革》,《顾明远文集》,第八卷,第89页。顾明远学术观点的批判性与辩证性是统一的。第二个观点,顾明远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客观规律,“是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26)顾明远:《总结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33、36、37页。。这一客观规律与客观要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来的,他认为,“用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片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人提出的客观要求”(27)顾明远:《总结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33、36、37页。,达到这一要求,“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育,就是把生产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28)顾明远:《总结经验 认识教育规律》,《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33、36、37页。。不仅如此,顾明远还运用这一规律和要求,审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中存在的偏向。顾明远提出、阐释的这些学术观点,不仅表现了他的理论勇气和学术功底,而且阐明了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必要的学术基础,他对教育现代化的阐述与新时代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教育作为奠基性的伟大工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定会在更大的历史方位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形成自己的新格局,彰显中国特色教育的优势。同时,顾明远还阐明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义:着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其关键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正是这样的学术贡献,顾明远参加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重大政策、制度的研制,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顾明远的学术研究,微观方面尽精微,而宏大的叙事则致广大。

学术贡献之二:从教育现代化的视角,面对现实,采用教育文化研究的方法,倡导、支持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并提供了理论指导。

20世纪80年代后期,教育改革掀起了一股热潮,出现了几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典型: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南京琅琊路小学等七所小学。时任教育部小教司司长的陈德珍将有关材料送给顾明远,请他从学术角度审视、把关。后来,顾明远与陈司长给这一改革实验冠以愉快教育之名,并召开了全国性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就是在愉快教育实验、研究的基础中诞生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源自基层生动活泼的实践,也源自顾明远的学术研究,最后由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了重大决策。此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风生水起,尽管碰到不少障碍,出现不少问题,产生一些困惑,但步伐始终坚定。顾明远一以贯之地旗帜鲜明地支持,并加以理论指导,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入。

其一,顾明远通过教育文化研究,揭示教育的文化属性,认为素质教育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扬弃过程中长出来的。顾明远一直提倡教育的文化研究,“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相对独立于文化”,“文化影响着教育”,“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承文化”,“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和选择的功能”。与此同时,“教育的文化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29)顾明远:《教育文化研究》,《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436、437、442页。。顾明远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充满着教育的智慧而自豪。而在教育文化研究中,他更坚定地认为中华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具有经典性、永恒性、普适性,在中外教育史中熠熠闪光。乐育英才的目的观,因材施教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宏大志向,等等。对此,顾明远多有精辟的论述。但是,他同时指出,传承文化“毕竟是旧时代的文化,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吸收时代的新精神,这会阻碍现代化的进步”(30)顾明远:《教育文化研究》,《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436、437、442页。。“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因素密切相关。”(31)顾明远:《教育文化研究》,《顾明远文集》,第一卷,第436、437、442页。顾明远具有清醒的文化认知、勇敢的文化批评精神,以扬弃的态度,基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就是用文化来培养人,培养具有文化的人”的判断,坚定地倡导素质教育。

其二,顾明远从教育的本质与时代的要求,揭示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涵。顾明远研究指出,“从古到今,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也就是提高人的素质”,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人的素质”(32)顾明远:《成功教育:素质教育 教改形势》,《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205页。,教育的本质就应是素质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不提高人的素质,我们国家就没有希望”(33)顾明远:《成功教育:素质教育 教改形势》,《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205页。。接着,他追寻时代的进步、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述坚持素质教育的战略意义。然后又进一步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时代趋势,再次论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充分论述以后,顾明远指出,教育要坚定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向;其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顾明远倡导素质教育,是文化的回归,是对教育本质的再定义。

其三,为了坚持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顾明远以愉快教育为例,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作了分析:教育学基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基础——情感上的满足,学习中愉悦的体验,用情感激发学习动力;实施的关键——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特别是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思想的解放是金钥匙;实施的基础与前提——将研究学生贯穿始终,学生研究有多深,素质教育就会有多深(34)顾明远:《谈谈“愉快教育”的记忆基础》,《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74-179页。。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顾明远又对实施中的问题作了澄清:“不能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起来”,“不能把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教育对立起来”;“不能把培养学生特长(简单地——作者加注)当作素质教育”;“不能把课外活动当作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基本理论分析与问题澄清让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愈发鲜明。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全教会把素质教育提高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党的十八大以后,对素质教育有了新认识、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35)《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2016年9月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09/09/content_5107047.htm?_k=awvxvi,2021年9月5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顾明远倡导、支持素质教育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其理论研究、学术阐述在新时代有了积极的回应。顾明远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贡献之三:提出“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重要命题,深刻阐释;坚持求真育人,凝练教育信条,推动教育教学深度变革。

关于“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提出与论述。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命题发生了争论。顾明远说,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他是“始作俑者”。正是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以及深入讨论中顾明远的深刻阐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

回顾这一过程,让我们领略到顾明远的学术勇气与魅力。开始,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这命题一提出就被《江苏教育》的总编辑看中了,希望先在他主编的杂志上发表。于是,《江苏教育》于1981年第10期发表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1982年,顾明远与黄济教授共同主编的中等师范学校用的《教育学》教材中,又把这一命题作了专节论述,于是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于是顾明远针对争论的问题,后来又发表了《论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一文,再次阐述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点,这就引起了更大的争论(36)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5-136页。。以上过程的文字基本按《文集》中的原文抄录。我深有感触:一位逐渐年迈的学者,竟有这么清晰、准确的记忆,令人感佩不已。

争论激起了顾明远持续、深入的思考,他没有任何的退缩,而是向深处挺进。对这一命题的理论阐释,他从不同的层面展开。首先,他很坦诚:“其实,这个命题并非我的发明。1976年出版的苏联巴拉诺夫、沃莉科娃、斯拉捷宁等主编的《教育学》中就有专门一章‘儿童是教育的客体和主体’。”(37)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5-136页。“教师主导作用一词由俄文翻译过来,意思是先导、引导的作用,并无主体的含义。”(38)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5-136页。此外,苏联的《教育学》也并未对这一命题作理论上的论述。在学术研究中,顾明远一直坚守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术问题回到事情的原状与真相,从不居功自傲,而且始终如一。这一学术品质非常可贵。其次,顾明远有理论的直觉,这种理论的直觉来自平日的教育观察与理论思考的积淀:“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但如何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首先要从教育观念上加以改变,把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39)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9-140、139-140、140-141、141-142、142页。这一转变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意义。其实,顾明远的想法并不简单,他已触及到问题的本质。看来,一个学者也应保持一种理论直觉的状态,因为这往往是理论创新的先导。

但是,止于直觉还不行。接着,顾明远着重从教育过程中的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理论剖析。顾明远首先剖析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认识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一方面“教师是知识的载体,另一方面教师还是学生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又是认识的客体”。不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被学生所认识,而是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此,教师这个认识的客体与一般的客体不同……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40)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9-140、139-140、140-141、141-142、142页。。而学生呢?“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学生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他认识的客体”。顾明远明确指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他有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课堂上得不到的知识……因此,把学生单纯地看作教育的客体也是不对的”。这一论述得出的结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又都互为客体(41)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9-140、139-140、140-141、141-142、142页。。

上述主要从哲学的认识论高度来谈主体和客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映。讨论还没停止,顾明远又指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教师闻道在先、学生还处于不成熟的成长时期,所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社会人、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经过他的内在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所以学生起着主体作用。所以,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起着主体作用。

顾明远还特别指出,“主体作用并非主体”,同样的,“主导作用更非主体”,“只是表明教师和学生两者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42)顾明远:《再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顾明远文集》,第二卷,第139-140、139-140、140-141、141-142、142页。。至此,顾明远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作了完整论述,充满思辨性,闪耀着哲思的光芒。后来,顾明远又重温《资本论》,写下了《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文。他认为,“过去中文译为‘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不对的,应是‘个人或个体的全面发展’”。我读了顾明远的论文后,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与旨归就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深层次上保证以学生为主体(43)成尚荣:《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78-79页。。顾明远的这一命题、这一思想观点,如今已成为教师的核心理念,正引领着教学的深度变革。

关于教育信条。2016年,顾明远结合以前的论述,在学习芬兰的经验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提倡老子的‘不言之教’……遵循自然之规律,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他凝练自己的教育核心理念说:“我再次重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44)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文集》,第六卷,第390页。

这四句话,顾明远称之为教育信条,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育信条,也应是我们教师共同的教育信条。这四句教育信条,没有谁看不懂,也没有谁没实践过。但这却是顾明远70多年的从教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与凝练。我认为,他的教育信条有以下特点,并彰显了几个要义。一,具有深刻的朴素性。既保持着一贯的表达风格——不故作高深,没有任何玄妙,又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平实却厚实、浅近却又深邃。二,具有关联融通的整体性。每句都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却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个完整的结构。三,具有教育要素的全覆盖性。四句话中有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有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而且具有循环性。四,具有可操作性。路径、方式十分清楚、明了。四句话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求真育人。这是立德树人的信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与方式,是落实立德树人应遵循的规律。

顾明远之所以提出并阐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根本目的是从学术上讨论并推进育人目的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是教育信条的另一种表达,并且是四句教育信条的理论支撑;而四句话的教育信条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延续化、深化和具体化,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要义和实现方式。

其实,四句话的教育信条,本身就有理论性,只不过将理论性融化在具体实践中了。爱、兴趣、细微处、活动,都是教育理论中不可或缺的命题,每一个命题都有理论的含量,都是一篇大文章,这是毋庸置疑的。顾明远考察过一所学校的劳动教育以后,曾经说过一句话:“当实践那么丰富时,理论就显得很苍白了。”意味深长,充满哲思。顾明远的学术研究一直在奉行这一理念,他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又将理论化在实践中,让实践体现理论,让实践生成理论。

学术贡献之四:开创比较教育研究,创建比较教育研究所,编著《比较教育导论》,不断端正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推动教育大格局的形成

立足中国,不是封闭的系统,恰恰相反。顾明远把立足中国与走向世界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开创比较教育研究,是顾明远又一重要的贡献。《文集》第五卷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专集,又在第八卷中,以口述史的形式,回顾比较教育研究的历程,在其他几卷也都有涉及。顾明远开创比较教育研究的经历丰富而扎实,做出的学术贡献可见、可触摸,读起来,至今还可感受到学术的温度。

顾明远开创了中国的比较教育,并逐步构建起比较教育研究的体系。他从编辑一本《外国教育动态》开始,正是“这本杂志促进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45)顾明远:《顾明远口述史》,《顾明远文集》,第八卷,第67、4页。;又从外国教育研究所独立成所起步,开始国际交流,邀请美国比较教育专家来华讲学,重建比较教育学科,编撰比较教育教科书;到博士学位点的授予,再到成立比较教育研究会,又到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一路走来,比较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好,现已发展壮大,体系已形成。顾明远是新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开创者,他却自谦为一名老兵,令人感叹之余,自觉地向他郑重鞠躬,敬礼。

顾明远确立了比较教育的方位与原则。比较教育界总是在讨论一个问题:要不要提为本国教育改革做借鉴?顾明远认为,“比较教育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分支学科,有它特定的任务,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借鉴的作用。提出‘为本国教育改革作借鉴’,可以使比较教育的研究更明确,更有目的性”(46)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87、87-88、88、79、80页。。他引用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观点来说明:“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47)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87、87-88、88、79、80页。因此,在比较教育诸多的定义中,顾明远的界定是:“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地区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本地区的教育改革做借鉴”(48)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87、87-88、88、79、80页。。

顾明远及时指出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端正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原则。他曾指出以下一些问题:“比较教育严重地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缺乏理论深度”、“不重视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等。在此基础上,顾明远确定了比较教育的研究重点、所拓宽的研究领域、资料建设、队伍建设等,以及既要注重“国别研究”,更要注重“跨国研究”(49)顾明远:《比较教育的回顾与展望》,《顾明远文集》,第五卷,第87、87-88、88、79、80页。。顾明远开创、推动比较教育研究,始终立足中国,把根扎在中国大地上,在走向世界时,增强本土意识,发展文化自信,这种大视野形成了教育的大格局。

12卷的《顾明远文集》初步阅读,还是要重复那句老话:感慨无限。他的人生,他的学术,在《文集》里处处闪光。顾明远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像松树一样做人,坚挺不拔;像小草一样学习,随处生根;像大海一样待人,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做事,润物无声。”(50)顾明远:《顾明远口述史》,《顾明远文集》,第八卷,第67、4页。他的人生信条,滋养出学术人生;学术人生,滋养出教育信条;顾明远有高远的人生,因而有了高迈的学术,高迈的学术让高远的人生更灿烂。2009年7月20日,顾明远又写下“八十教育感言”,仍是一首诗:“耄耋之年何所求,教育探索志未酬……喜闻国家定规划,教书育人德为首;上下齐心共努力,开辟成才幸福路”(51)顾明远:《八十教育感言》,《顾明远文集》,第十卷,第236页。。顾明远也是教育诗人,他德行堪为世范,学术无愧人师。他的学术人生与学术贡献,将在新时代为推动教育改革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作出新的贡献。我不想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表述,只想说点“俗话”: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顾明远教授,道德优美,学术纯粹,永远年轻。

猜你喜欢
文集学术素质教育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日本文化里的《白氏文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迎“春”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