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朗读拖腔拖调问题的解决策略

2021-12-02 10:35江苏省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33期
关键词:学情后进生课文

江苏省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王 芳

一、朗读拖腔拖调的原因分析

(一)机械推进教学,忽视无效预习

依教育部规定,一年级不留书面作业,大多数教师布置的回家作业是预习课文。一年级放学早、自主能力差,在父母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所谓的预习是“伙伴不在场、教练不在场”的无效学习;预习作业难以留下可供检查的痕迹,学生是否完成,教师并不能掌握,最终导致:家长以为在学校读课文了,教师以为在家读课文了,一篇课文结束,有的学生可能完整的两遍都没有读到。长此以往,低年级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朗读——缺位了。

学生的预习学情存在巨大差异:会读的同学流利、响亮,一般的同学磕磕绊绊、边拼边读;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张不开嘴、如看天书。以学定教,教师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解读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更要从具体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内容。学生朗读为什么会拖调?根源是对文本不熟悉。为什么不熟悉?没有大量时间的沉浸式朗读。熟读是不拖调的基础。

(二)关注教学行为,忽视学生行为

以学定教的课堂,应该是老师服务于学生,而不是学生服务于老师。

以一年级上《雨点儿》为例,大部分教师预设的朗读教学重点是读好大雨点和小雨点儿的对话,为分角色朗读做铺垫。这一部分确实能展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朗读基本功。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读好问句并不是难点,难点在于《雨点儿》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角色朗读”的课文,学生还不理解什么是“角色”、什么是“分”,单独的句子读好了,放到自然段里,一头雾水。会读的不敢读、不会读的张不开嘴。“夹生饭”最易产生拖腔拖调的朗读,也会打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执教老师精彩的“教”并没有带来学生热烈的“读”。

(三)关注教学内容,忽视学科育人

学情,包括“学生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而多数教师更关注后者,忽视前者。一年级儿童的阶段特点明显,心理、生理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学习能力,简言之,难倒学生的不一定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有学生翻不到指定页码,有学生朗读姿势懒散,有学生听不懂老师指令……这些看似与知识无关的细节,需要老师从学科育人的角度,在课前去一一思考解决的方法。等到课上再去临时化解,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暴露出课堂管理手段的不成熟。

二、拖腔拖调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尊重“前”学情:在校预习,营造集体朗读氛围

预习尽量安排在校时间,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了,有助于建立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早读和下午习题课后的碎片化时间,5-10 分钟,足够保质保量完成预习工作。

第一步: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第二步:学生跟读,长句子反复跟读,注意老师的语调和节奏,必要时可以投影指导学生画好停顿线、着重号;第三步:学生自由读,有不会的字举手问老师。第三步的关键在于激励。举手问老师者得到奖章,利于培养学生大胆提问的习惯,同时也方便老师掌握学情,将出现频率较高的生字,写在黑板上进行集体认读;大声朗读者得到奖章,座位相邻的同学之间看到对方得到奖励,直观感受“大声”朗读的标准,第一时间调整自己的音量,见贤思齐。学生刚刚接触新课文,不要求读流利、读出感情,只要求大声,这也符合一次训练一个点的教学规律。

一年级的学习重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在校预习帮助学生适应小学学习节奏、体会朗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中高年级时间紧张后再放手让学生回家预习,学生就有据可循。学生的在校预习,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每篇课文的当堂预习效果反馈,教师能及时掌握不同类型、长度、内容文本的难易程度,利于新课的时间分配和重点安排,经验的积累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

(二)尊重“中”学情:资源转化,提供科学朗读方法

学情差异会给教学带来各种尴尬情境,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面对这种差异化,珍视学生暴露的每一个朗读小问题,就能将差异转化为教学资源。

1.尾音干脆。如一年级上册《金木水火土》一课,句尾的四个字“五”“土”“下”“古”,不可为了追求古诗的韵律而拖长尾音,尤其第三声的字,往往容易拖调,学生读起来会很累,应干脆利落,快速收尾。

较长的段落学生可能读着读着就开始拖调,可以利用希沃黑板自带的倒计时闹钟,教师备课时自己先读一遍,预估时间,课堂设置好,在倒计时的紧迫感中,学生自然不会拖调。

2.手势辅助。配合手势读词语:课前词语每个读三遍,每读一遍,伸出一个指头,手的动作比嘴快,能够有效带动朗读节奏,还有助于全班读整齐。

配合手势读短语:如一年级上《项链》一课,“的”字短语较多,“蓝蓝的”“黄黄的”“小小的”等,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的”要读得短而轻?把重音放在“的”前面的词语上,在重读的时候食指向上指,学生就能很直观感受到这里是重读。

配合手势读课文:一年级有多篇课文都非常适合拍手读,如《小书包》《日月明》等,拍手读是强化节奏意识、解决拖腔拖调问题极为有效的方法。

3.接段朗读。班级朗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训练过程中的朗读能够达到不拖腔拖调,一旦回归日常朗读,学生就没有调整语速的习惯,需要老师时刻在场提醒。接段朗读有效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时刻关注“读到哪儿”了,长期训练,不管从哪个段落开始读起,学生都有了调整速度的自主意识。

4.规范姿势。规范齐读姿势:学生在朗读时不加以规范,就会出现躺着读、趴着读、抖腿读等各种怪象。制定统一口令,每次齐读前,老师说:“朗读姿势。”学生答:“书本斜斜放。”在对口令的同时自主调整坐姿,不啰嗦,效果好。读完之后老师说:“说放好。”学生答:“就放好。”对口令的同时将书本放好。动作的利落会带来课堂的高效、朗读的干脆。

规范自由读姿势。在预习阶段,学生初读课文,字词陌生,最好采用自由读。自由读的同时用手指着,称为指读。一年级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较弱,易出现错字、漏字、添字、跳读等问题,指读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和朗读的语言一一对应,提高阅读速度。还可以训练划读,即一行一行读,循序渐进,到二年级学生训练默读能力后,可逐渐减少对手部姿势的要求。

除上述技巧外,音量控制也至关重要。声音过于响亮会导致气息不足,拖腔拖调,要跟学生讲清楚音量控制标准:单独读的时候,声音要响亮,集体读时,声音适中,不必扯着嗓子喊读。

(三)尊重“后”学情:分层激励,探索学科育人路径

基于对学生朗读水平的了解,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因为一年级学情差异两极分化明显,中等生所占比例很少,本文重点探讨优等生、学困生的激励。

1.优等生激励。对优等生的激励要指向能力提升。朗读好的同学可以担任课前小领读员。领读背过的古诗、课文、日积月累内容;担任三周以上的课前领读员,可晋升为早读领读员,就有了20 分钟的领导权;低年级的课文,一般由老师示范读,担任三周以上早读领读员的同学,可以获得一篇课文的范读机会,以录音的形式在课上播放。领读员制度,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班级纪律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

2.后进生激励。后进生读不好课文,原因有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没听老师读;识字量少,不能连字成句。此时就要放低标准、放大优点。交给后进生简单的词语、句子展示读,让全班跟着他读,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让他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后进生的激励,要把批评包装成“奖励”。奖励他到老师办公室读书,奖励他比别人多读一遍,奖励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后进生自己产生成就感,成功的喜悦是不断推动人进步的精神力量。低年级课文短小,5-10 分钟足够学生读通读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辅导后进生的朗读,千万不要把“夹生饭”留给课后、留给家长。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是陶行知的教育箴言。解决一年级学生朗读拖腔拖调问题,需要教师弯下腰、俯下身感知儿童视角,尊重学情,以学定教。朝夕相处、日积月累,教师要在观念上坚决反对拖腔拖调,在行动上“教”服务于“学”,带领学生体会美的朗读。

猜你喜欢
学情后进生课文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试论高中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背课文的小偷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浅谈转变“后进生”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