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融通构建 催生“浪花朵朵”

2021-12-02 10:41朱敏刚
江苏教育 2021年92期
关键词:百川融通共育

朱敏刚 程 转

一年级新生入学礼的现场,每个学生手拿一瓶水,有序地将水倒入所属班级的桶内;而后,各班分别推选一个代表,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将桶里的水缓缓倒入刻有“百川”两字的大水缸中。这是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入学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汇水。作为以吸纳新市民子女为主的学校,多年来,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悦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来到同一个校园一起学习和生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融合,所以在入学第一天,我们就以“汇水”仪式告诉孩子们:百水至百川,百川汇大江,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每一个人能在百川园里和睦相处,共同度过六年美好的小学生活。学校以“百川文化”引领发展,着力在“融通构建”上下功夫,通过课程融通、活动融通、家校社共育融通,整体构建儿童的德性生活,以充满德性的生活涵养学生的品德。

一、环境融通:让育人无处不在

“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环境育人”的著名观点。我们突出校园环境建设,将各种文化与校园环境融通,真正实现让“墙壁会说话”的教育目标。

镜头一:“瞧,这是我的家乡——湖北,我们湖北有个将军县呢!”“冰心奶奶是我们福建人,你看,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建!”“黄山在我们安徽,这是我的家乡——安徽!”三(1)班的班主任正带着学生在寻根廊里召开主题班会,小家伙们在寻根廊上找到介绍自己家乡的立柱,自豪地向同学介绍起来。寻根廊,是贯通学校三幢教学楼的一条长廊,廊内的立柱上贴有介绍我国各个省份的图片,学生们在这里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并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美景和名人让他们倍感自豪,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就此播下。

镜头二:“你知道学校‘七录园’的来历吗?”“我知道,我知道,明朝时太仓有个名人张溥,他的书斋名叫‘七录斋’。取名‘七录斋’是因为他有个读书的好习惯,先读、再背、最后默,如此反复七遍,文章自在心中。‘七录园’是老师希望我们向张溥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百川节”的百科知识答题现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关于校园环境布置的问题。“百川节”上的百科知识抢答是百川园特有的成长考核,题目涉及儿童成长中应知应会的内容,其中关于校园知识的问题学生们最为拿手。因为知识抢答,学生们对学校的楼名、路名、园名的寓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学校墙面上布置的内容、灯柱上挂着的图片、宣传栏里图文结合的介绍,学生们都会主动关注,百川园内的“墙壁”从来都不是虚设的。

镜头三:“探秘百川园”开始啦!学生们在“1平方米微观”观察活动中,了解大自然生态的丰富和复杂。在学校组织的“给大树画表情”活动中,学生们用黏土给大树“画表情”:这棵大树枝繁叶茂,就给它画“笑脸”;那棵小树被人折了枝条,就给它画“哭脸”……“给大树画表情”活动让学生们真切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资源的充分挖掘与主题活动开展的有效融合,让“墙壁说话”成为可能,让环境育人成为现实。百川园的环境布置,已经成为激发学生爱校、爱家、爱国情怀的重要场域,成为学生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动课堂。

二、课程融通:让知行渐趋统一

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反馈:“好多道理在课上明明讲过了,孩子们也明白了,可是课后他们就是不能按照要求去做。”我们发现,“知行不一”是学生德育工作中最大的难题。调查显示,学生之所以“知行不一”,是因为“知”得不深入、“行”无体验。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讲道理,课后没有对学生的行动进行具体指导,是很难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于是,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系列的校本德育课程和实践体验活动。

一(1)班的班主任赵老师最近特别烦恼,这些刚入学的小家伙们特别闹腾,每到课间,赵老师身边就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在向她告状:“某某拿了我的铅笔!”“某某刚才打了我!”“刚才在洗手的时候,某某用水泼我!”……于是,她在教完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手拉手,做朋友”主题后,选择了校本德育课程“百川故事会”中“不要告状,除非是大事”一节内容,召开主题班会。她给学生们讲了“麦太太班级发生的故事”,带着他们思考:“小动物是因为什么去告状的?麦太太认为这些事情需要告状吗?”“麦太太认为哪些事情需要告诉老师?”“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表示:“被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一下这些小事不需要找老师,自己跟小朋友沟通就可以啦!”“遇到伤害我们的身体,或者小朋友受到伤害,要告诉老师!”“小朋友跌破头,流血了,要告诉老师!”……而后,在“情境应对”环节,赵老师又展示了“文文总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用。今天,她又拿了我的修正带……”这样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小凯说:“文文,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果你没有修正带,可以向我借,但你不能不经过我同意就拿。”学生小乐说:“文文,如果我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拿了你的东西,你会怎么想?”……在对具体情境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学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学习如何跟同伴文明相处。

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通过校本德育课程融通建设,既丰富、拓展了学校德育的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而极具实践体验的“108个生活情境”的现场模拟,则进一步检验了他们的行为。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渐渐形成,他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三、活动融通:让行动保持一致

结合家长的反馈,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不一致。这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除了“知行合一”,还要校内外一致,所以,我们加强了德育活动的融通设计。例如:在学校“自理小达人”五月争章活动中,我们既设计了校内的自理行为考核项目,还设计了家庭的自理行为考核标准,家校协同促学生校内外行为的一致。

文博是个调皮的男孩,每天上课不是忘带笔就是忘带尺,每天的作业本不是落在家里就是落在学校。他的妈妈几乎每天都要来回学校几趟,一会儿送饭盒,一会儿送作业,丢三落四的习惯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学习。可在“自理小达人”五月争章活动刚开始时,每周家长评价他都是达标的,显然,妈妈没有如实记录。班主任发现后,及时与文博妈妈进行了沟通,她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包办”变为“提醒”,文博的自理能力提高了,他的学习自觉性也有了明显提升。

学生小夏的妈妈告诉我们:“自从需要家长帮助考核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之后,小夏像换了一个人,之前做任何事,开口就是‘妈妈,帮我……’现在,我要帮她收拾,她还不让我碰,说自己的事要自己做。”

四、家校社融通:让共育真实发生

曾经,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抱怨:“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好像孩子就跟他们没关系了,教育孩子全变成我们老师的事!”而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家长们也觉得很委屈,他们表示自己学历低,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有心无力。在孩子教育上,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老师,我们不懂!”“老师,我们也帮不上忙!”非常明显,家长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和分工缺乏正确的认知,这样的认知严重影响了家校共育的效果。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从家长的优势入手,寻找合适的项目,转变家长的认知,把他们拉进共育的队伍中来。

于是,“百川节”诞生了。这是一个我们专门为家长组织的风采展示活动,没有具体的活动要求,每个家长都可以参与并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活动中,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在美食制作、技能展示中自信、积极的形象,他们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感到自豪;而通过活动前期的准备,以及参与过程中与孩子、老师的交流,爸爸妈妈们也知道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辅导,还有人格魅力的影响和温暖的陪伴。一位家长在“百川节”上做的羊肉粉被推荐为最佳美食,“火爆”全校。活动结束后,他的孩子在周记中这样写道:“爸爸做的羊肉粉受到大家的欢迎,我们班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我,家长们也对我爸爸竖起了大拇指。看着爸爸忙碌的身影,想到爸爸为了我们一家人的辛苦付出,我突然觉得我的爸爸非常了不起!”

环境、课程、活动、育人共同体,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环境、课程、活动、共育团队融通,为学生打造充满德性的生活,提升他们的品格,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百川融通共育
生态环境我们改变了什么?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琴语” “律动” “百川”
什么是绥芬河
一场美梦
数据融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金娃——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