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晶,曹 辉
(1.石河子大学 学生工作部,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能动性作用,能够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向全社会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囊括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建设和民族事业发展的主力军、生力军。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对于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团结稳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已经成长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在民族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发展繁荣以及自身的成长成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人才资源,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乎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关乎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最终关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理念,是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念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交集区”,是画出“最大同心圆”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适性和包容性融入到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去,可以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可,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践履之行。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侵扰和渗透,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可以引领他们的思想高度和政治站位,更能够发挥出他们民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效用。
由于受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各方面环境和条件也相对恶劣,所以历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但民族地区需要发展,我国社会需要进步,建设民族地区的历史重任便落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肩上。他们是知识的代表、智力的依托和先进的象征,因此作为主力军身份的他们要责无旁贷地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设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扩大和深入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一些错误思潮肆意蔓延,极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滑坡、信念的衰退以及信仰的缺失,既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更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据调查显示,55.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了解较为深入,40%的人群表示只是简单的认识,有将近6.7%的人群表示从未关注过。[2]虽然研究显示整体向好,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知和积极践履的程度并不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和繁荣富裕的生力军,不仅要有完备的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来引领。因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他们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做好民族地区的建设工作,为民族复兴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民族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辐射带动少数民族群体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思想牵引力和精神传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公民三重维度,科学定位和明确回应了国家建设的远景、社会构建的图景以及公民培育的愿景。三重内涵的高度凝练既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个人诉求,又勾勒出大学生群体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理想图景。国家维度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地提出了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走向,既是美好设想更是共同理想,它深刻地启发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团结事业倾尽个人之力。社会维度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鲜明地体现了我国社会的整体风貌和价值旨趣,和谐向好的社会风气能够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的生存环境,为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提供了美好的精神场域。公民维度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深刻地反映了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它将一直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将经历的全部人生之路,为大学生提供恒久的精神支持和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三重维度,立意清晰环环相扣,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架起了思想的桥梁和精神的风帆,构筑起了他们全面发展的“精神长城”。
客观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整体向好,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呈现高度认可和亲力践行的积极主动性,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貌。但是总体向好的势头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性问题,为此需要深入探讨、剖析问题。
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这场浩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的影响力至深至远。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了一些冲击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错误思潮,不乏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至上、金钱至上等错误价值理念,也不乏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背信弃义、追功逐利等道德败坏之举。所有种种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风气,极易引发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混乱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缺失和遗弃,更严重冲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和认同,从而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既带来了我国经济体量的跃升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西方的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其中不乏有反华势力的输入、国强必霸威胁论的蛊惑以及“和平演变”的愈演愈烈,更不乏有国内民族分裂、暴力恐怖以及宗教极端等势力的甚嚣尘上。这些敌对势力和歪曲中国的阴谋与我国历史事实是严重不符的,加之网络的崛起出现了各种不和谐声音,舆论的势力也在入侵着大学生的头脑。一言以蔽之,这些融合多手段、多渠道的敌对势力联合,就是企图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了他们的重点针对群体,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与践行上出现偏差。
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与认同的主要责任。然而客观来看,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形式和实践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呈现出重内容轻方法的现状且教育方式单一化,仅凭教育主体进行讲授,缺乏师生间必要的思想共振和情感互动,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和思想动态的把握。这种盲目性教育方式背离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和发展规律,从而不能满足他们的客观需求与现实需要,因此削弱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自觉,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生活,更要回归于生活。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了少数民族地区,进入高校的他们难免会有孤独寂寞、交往交流不畅等现实体验感,这会给他们带来一些负面效应。然而部分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或仅凭知识性灌输,或没有深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探寻属于他们的接受方式,因此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呈现出疲软化和匮乏化的现状,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养成与认同。
马克思曾说:“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3]当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传递一种与对象内部原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文化理念的时候,这种外在观念的灌输或许可以得到很快地吸收,但是当两种价值观念存在本质上的互异性之时,这种内化过程将很难实现。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其民族文化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使其自孩童时代便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这种先入为主的一些文化传统的认同势必会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接受。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经济落后和教育水平较为低下,一些大学生仍然带有一定偏执的宗教思想,这就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先进理念产生了矛盾。尤其是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周边环境和现实氛围发生极大改变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思想上的混乱,于是这种弊端便会暴露无遗,严重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受到一些民族文化传统的阻碍,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一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具有针对性和有序性。高校要积极发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深入把握其自身发展规律和接受方式,根据群体特点循序渐进、具体施策。因此,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维度着手。
认知是文化价值理念内化的第一要素,是认同和践行的前提和基础,认同是认知的高度升华,践行是认知的价值旨归和最终目标。唯有必先经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知,才能产生认同的现实可能性,进而为践行的生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积极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来,与少数民族文化思想充分结合。这样既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准确直观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融合发展,更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其他课程也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和学习,避免学生只是一味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停留于背诵层面。通过日常教学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高校的优势,也是理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二课堂是高校除教学活动外内容与形式更加形式多样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文体、知识等竞赛活动,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实习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能发挥作用。如“热爱祖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就是一条带有“密码”的信息,他们极易获取却不易解读,如果丰富的校园活动能够有意识的与爱国教育相结合,那么他们就会获得解构这一信息的“密码”,对“爱国”有更深入的认识。文体、知识等竞赛活动具有较强的规则性和竞争性,可以向少数民族大学生传输“法制”下的“自由”观念、“法制”下人人“平等”的观念和“公正”的观念。学生社团,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有管理者即“行政部门”,有规章准则即“法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内涵的深入认识,他们既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享受者,也应当努力提升自己,成为合格的建设者。
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校园网络平台相结合。在新媒体时代,从各大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已是大势所趋,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时事的主要来源渠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社会网络平台的优势和弊端都显而易见,优势是传播迅速,受众群体大,弊端是信息质量良莠不齐,难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误导。基于以上原因,高校应当利用网络优势,建立特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校园故事”和“中国故事”中,讲好“校园故事”和“中国故事”。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主动接受他人(事、物)的影响,使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之相接近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生的社会行为,具有普适性,但因其每个学生自身成长生活环境不同,直接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差异。
首先,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在充分把握其价值取向、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密切关注通过教学形式传输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其个人原本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交叉点,找到两者共同的、合理的价值基础,为了防止产生或扩大价值观念方面的矛盾,高校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本身所持的价值观念上对其进行优化和培育,而不是全盘否定或推倒重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次精神洗礼,所以除了将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与高校传授的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还应满足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良好融合,在自己所熟悉的、所认同的文化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内涵,增加认同感。
其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意识。高校相关人员应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生的心理变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和学生学习后的接受程度。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他们提供先进的行事准则和精神寄托,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共同归属、相同认知等心理引导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大家彼此是一家人,是中华文化具有特色性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此,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削弱或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排斥,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最后,重视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影响。第一,灵活运用自媒体主体多元化和内容多元化的特征,高校建立自媒体平台,教师和优秀学生成为自媒体,将传统历史和优秀事迹以片段化、故事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寓教于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让学生自觉主动融入去学习。第二,运用自媒体互动参与的特性,互动参与比宣传更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例如,在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期间,微信开通了在头像中显示国旗的功能,人们在编辑头像的过程中回忆祖国70 年的光辉历程,自豪感和参与感油然而生,对爱国主义的教育也潜移默化的进行着。第三,自媒体作为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正确运用能够使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良好辅助工具,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且认同模式由强制认同、引导认同向自觉认同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其结果都是通过他们的行为践履体现出来。因此,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检验他们的行为是否知行一致、掷地有声。
首先,发挥学生干部、大学生党员在班级中的带头作用。高校不仅要树立社会中典型的学习榜样,还要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干部和大学生党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密切接触的群体,同时他们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力量,在优秀同伴群体的带领和影响下,容易出现模仿和学习行为。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高校应积极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理解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参观革命基地或历史博物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成果,由此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最后,思想道德教育强调教内化外、知行合一。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升,经济发展对于文明和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应当把经济发展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精神素养统一起来。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更要充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的价值导航和永久的思想引领,进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