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三岔湖小学校 周安秀
小学语文本身就具有德育培养的先决条件,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即可穿插德育知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本身就是对文章内容的品读,同时也是德育培养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将语文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和德育培养完美结合,构建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国教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逐步渗透德育思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认识到新课程的教育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要发展素质教育。为了使当代学生更符合现在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的基础上,既要重视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德育素养的发展,才能适应新课程框架下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其次,立德树人突出了教育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应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目标。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培育祖国的未来之花,建设德育教育课堂,大力实施德育,促进我国德育事业的发展。最后,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品德,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该建设良好的德育课堂,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品格。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主流。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分配给德育的时间很少,语文课上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习题、试卷,并没有让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班级教育中。在一周一节班会课上,一些语文教师偶尔也会占用上课时间进行语文教育,导致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不重要,对德育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高。这些环节构建的目的是端正学生的品行,但是一些学生可能没有认真听讲,忽略了教师悉心的教学安排和深厚情感态度的教学,容易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注意并予以改正。在教学方法上,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只是灌输式进行教学,甚至有些教师教学时长较久,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学生从根本上来说对所学知识并不理解,形成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渐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解决,会严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被动接受学习,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是以提高分数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授课模式很少涉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并且很多教师认为,德育培养应该是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主要任务,并不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范畴,这就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认知不足,不能很好理解德育培养的内容。并且传统教学中多采用语文教师主要讲解、学生学习练习的模式,这样的课堂模式对于学生提升分数或许有用,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不够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使得德育教育被忽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德育渗透方法,树立立德树人观念。
迄今为止,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不认为德育培养是自己教学中的任务,认为这应该是德育课程或者是家长的责任,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师需要正确面对这一改变,在小学语文知识的讲解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例如:在小学语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对自己有所帮助和付出的人的感激之情,可以通过写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够越走越坚实,越走越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需要将德育理念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板块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教师可以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对于文章主旨进行理解,通过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阅读理解文章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进行朗读理解,也可以用提问式的方法进行,学生在阅读之后解答教师所给出的问题,并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回答问题,这一过程更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或道理启示。要想用这样的方式使德育理念与课程内容相融合,就需要阅读的文章和德育理念有共通之处。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类似文章,从而从多角度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心情感,并将其结合起来提出问题:《蓝色的树叶》中的题目有什么作用?之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指正。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感受到对待同学朋友要懂得分享,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为复杂和抽象的知识点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降低认知难度,避免学生因不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到困惑从而产生倦怠,影响到语文学习的效果,进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知识量,创设适合的情境,提升学生对于德育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小学语文《颐和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构建,让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颐和园的相关视频、图片,配上中国古典歌曲,烘托情境氛围,让学生对颐和园渐而有了由浅及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之心。
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理念的培养最终要在实践中践行,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情况开展不同种类的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德育观念。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课堂之外的情感。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温暖并记录下来,再到班级中进行分享,这个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发现身边生活的美好,加深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如早晨爸爸骑车送“我”去上学是美好,妈妈为“我”做好早饭是美好,上学路上发现的梨花满枝是美好,在学校看到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美好,等等。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感悟生活,还能锻炼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对于他人创造的美好我们需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再如:在国庆节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红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讲述烈士事迹,通过实地感受这些内容,学生对于烈士的付出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得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付出生命的烈士表达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敬意,对祖国充满热爱,对当下的幸福生活要更加珍视。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让学生在参观学习时感受到德育理念的内涵。
良好的品德伴我们一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理念的渗透符合当下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德育素养更需要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形成时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观,重视德育教育,并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德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