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 蔚
(贵州大学 贵州贵阳 550025)
朗德苗寨地处黔东南州苗岭之中,交通便利,距州府凯里仅29 km 路程,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落,村中风景秀丽,村民生活淳朴,仍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同时也是贵州省最早开始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村寨之一,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社会工作是专业的助人活动,注重服务对象内生性的塑造,协助有问题的个人、家庭和社区,解决其问题,促进发展,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
当地村民可以通过旅游经营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劳动岗位来换取收入。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项目区的设立、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企业的入驻、经营及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成为一条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村民实现劳动就业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高低与是否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基础服务岗位,比如景区安保,清洁人员、民俗文艺表演者等要求较低,村民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但景点导游、售票员等岗位要求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电脑操作能力,一些管理类的工作也对能力素质的要求较高。工作参与型就业岗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资收入上,其稳定性比较强。
在乡村旅游景区中,以自家房屋作为经营空间或者在游客集中区摆摊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产品等是当地村民增收的常见方式。村民参与商品销售活动的模式灵活多变、投资金额少、对劳动力技能要求不高。尤其是村中劳动力多以老人和留守妇女为主,因此大多数村民能够以这种生计方式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当地村民能够在自己家中经营乡村餐馆和民宿等个体经营实体,向游客们提供服务,获得经济收入。以家庭为主个体经营的方式决定了经营实体规模小,劳动力主要以自家人为主,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1]。与工作参与相比,个体经营对于村民的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知晓如何运作农家乐的技能,还必须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对房屋进行装修和改造,同时还承受经营不善和同质化竞争而倒闭的风险。
随着乡村旅游的市场化不断发展,民族文化风情游地区的经营主体也多为当地政府授权的旅游公司。当地村民以自己土地和房屋在旅游公司入股,以股金分红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一方面在分红中,由于每个村民所持有的股金不多,因此分红收入只能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并且分红的收入取决于经营状况的好坏,稳定性难以保证,无法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在另一方面,分红方式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与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推动景区的发展,丰富旅游的方式,使闲置的资源得到二次利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利用旅游资源的渠道,但许多因素制约乡村旅游的向前发展。部分村民积极性不高,参与乡村旅游的意愿低;一些农民长期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2]。即使在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大力宣传下,也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传统习惯。在长期局限的环境中,当地村民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旅游业有很大的出入。大部分村民受限于较低的文化程度,难以在参与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旅游经营收入,缺乏改善服务质量的动力,同时,大量同质化的乡村旅游活动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造成了盲目的跟风模仿活动。很多地方规划设计不合理,仅仅追求短期利益,乡村农家乐互相模仿,缺乏特色,导致发展不景气,也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应积极调动居民参与热情,立足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以苗族为主的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关键是与旅游相配套的相关产业,建构合理的旅游产业链条,丰富乡村旅游形式。在旅游产品路线设计上,整合周边优秀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区域整合性的旅游产业,达到互相补充以弥补旅游资源的匮乏[3]。在旅游产品类型上,应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普通农舍到乡村民宿的转型升级,发展民族工艺品作坊,提升民族手工艺产品的影响力。同时,将民族文化体验引入到景区的建设中,设立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体验,展示地方特色美食,推出生态采摘体验亲子活动,民族乐器文艺表演等旅游产品将乡村旅游集成为综合性和具有特色的系列项目,使乡村旅游项目具有可持续运营能力。推动旅游业与养殖业、文化产业、医药业等其他产业的嵌合,突破传统乡村旅游形式的限制,加入民族文化体验馆、生态养殖园、有机种植园、民族医药馆等馆园设施,构建新型乡村旅游产业链,使当地村民能够深度参与旅游开发,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4]。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关键是针对不同技能的村民,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因此,一方面充分发掘村民的内生潜能,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来缓解村民对高质量服务的畏难情绪,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综合运用优秀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训练等策略,确保培训优质高效。
打造乡村互联网“智慧游”,将互联网与景区发展深度融合,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特色,以本民族艺术表演为主要宣传点,辅以民生摄影活动和景区写生绘画展,真正使民族文化能够走出去。同时,推动景区服务的网络化,建立互联网购票和旅游产品销售平台,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服务。旅游宣传要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朗德苗寨景区,以吊脚楼、风雨桥等古朴且充满民族特色的建筑作为营销点吸引游客。
社会工作是以专业助人为基础的服务活动,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注重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5]。在旅乡村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每个家庭所占资源有差别,在利益的分配过程中,存在不均匀不公平的现象,部分弱势群体难以享受到景点开发所带来的的发展红利。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为难以参与旅游区发展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激励服务对象参与的积极性,询问他们就业的意向,达到促进其改变和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提升弱势群体参与旅游区开发能力的过程就是重新赋权给弱势群体,一旦他们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就能重新适应环境的变化,弱势群体就能改变自己较低的社会地位。经由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村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将参与意识内化于日常行为中,能够表达自己合理的主张及要求。平等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实现景区旅游发展的平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团队可以通过社区工作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链接相关的专业资源促进景区服务的高质量化。而且,社会工作具有纠正服务对象非理性观念的功能,可以为弱势群体安排适当的专业技能培训,协助他们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推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在乡村振兴的政策推动下,农村资源开发逐渐深入,以乡村旅游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普遍,要在同质化的旅游产品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对乡村景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不能撇开农民,应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专业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发展对于解决相关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使当地旅游的发展真正能给群众带来福利,并与当地产业相互结合进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