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贵州乡村旅游模式选择①——以播州区花茂村、小坝场村为例

2021-12-02 03:32朱晓凤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陶艺旅游文化

朱晓凤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要途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发展观的有力诠释,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1]。因此,乡村旅游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不容忽视。前人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有一定研究。张树民等[2]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特点,张洪昌等[3]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开发和管理至关重要。曾芸[4]在分析贵州屯堡地区旅游资源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叶俊[5]在借鉴了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由此可见,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发展现状、经验借鉴等方面,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介绍花茂、小坝场2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总结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1 乡村旅游的意义

1.1 有利于人居环境的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政府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传统建筑资源、完善交通道路规划、加强乡村环卫设施建设、整治人居环境,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有利于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业发展不仅有利于当地自然环境开发,也有利于当地村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的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是乡村文化核心载体,民俗风情的开发利用可以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基调,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名片,保护、传承、丰富民俗文化。

1.3 有利于为乡村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明显聚集效应,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对旅游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提出更高需求,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为一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民大量外出务工问题,提高了农民工资性收入,使部分农户会自动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成为旅游产品的服务主体,增加经营性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花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2.1 基本情况

花茂村地处枫香镇东北部,紧靠红色教育基地苟坝村,距离枫香镇政府6 km,国土面积9.8 km2, 26 个村民组,1 345 户 4 950 人。花茂村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农耕文明,其中土陶手艺最为有名,自然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是避暑圣地。花茂村积极探索“农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与环境治理并重,因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把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抓点连线扩面”,打造旅游示范带。

2.2 开发模式

2.2.1 历史文化依托型

苟坝村紧邻花茂村,1935 年,红军曾在苟坝村召开“苟坝会议”,花茂村为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与苟坝村协作、利益共享、联动发展,利用苟坝村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旅游与乡愁文化,形成苟坝会议陈列馆、柳溪营盘、非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花茂陶艺文化一条街等景点,2019 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人均增收3 000元以上。

2.2.2 市场导向型

依托乡村旅游,花茂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度假村。为切合当前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花茂村推出了陶艺体验、花茂驿站、九丰采摘园、农耕体验园、农家乐趣味游等兼具互动性、参与性、体验性的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住传统民宿,农地摘菜、池塘捕鱼,用传统厨具,不仅体会农家乐趣,还可品尝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同时花茂村充分挖掘传统特色项目,开发了“乡愁游”、“生态游”等产品,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丰富了乡村旅游内容。

2.2.3 创意主导型

民间艺术是旅游地特有名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不仅丰富旅游产品,还提升乡村旅游愉悦感。土陶和古法造纸是花茂村民间艺术代表。花茂村将新农村与旧土陶结合,开设了一条集陶艺销售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陶艺文化艺术街。在陶艺馆,游客可以现场制作陶艺。同时,花茂人家将古法造纸技艺与土陶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愁文化深度融合,制作出台灯、书本、手账、眀信片等产品,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的同时,更让游客们记住乡愁。

2.3 经营模式

发挥乡村旅游的引导作用。2014 年以来,花茂村利用扶贫资金,全面改善卫生环境,铺设乡村道路,新增文体基础设施,打造黔北民居,培训旅游人员,成立旅游合作社。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流转农户土地种植四季花卉,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引导村民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充分挖掘民俗文化,鼓励民俗工艺传承,对农户提供资金支持,打造景区的创新点,提升景区的知名度。

3 小坝场村旅游发展模式

3.1 基本情况

小坝场村位于洪关苗族乡南部,距离洪关苗族乡政府2 km,与仁怀市、金沙县毗邻,是少数聚居村。平均海拔1 200 m,年平均气温14 ℃。全村辖17 个村民组,总人口3 191 人。全年降雨量1 100 mm 左右,年均相对湿度85%,年均日照时数1 195 h,日均日照时数3.27 h,年日照率27%,无霜期246 d。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小坝场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的聚合效应,打造太阳坪景区,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3.2 开发模式

3.2.1 生态旅游型

洪关乡太阳坪景区集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万亩杜鹃花,拥有玉簪花海、高山草原、风电基地等景点,整个景区约667 hm2,野生杜鹃花、玉簪花连片分布在几十个山峰,被称为“风吹过最美的地方”。太阳坪花海远近闻名,通过整体规划对景区,借助簇拥万亩山地打造遍山花海,突破季节限制,打造“春季红色杜鹃,夏季紫色玉簪”特色。

3.2.2 市场导向型

小坝场太阳坪景区推出娱乐体验、苗族文化歌舞会、星空木屋、光明大道等旅游产品,极大满足都市人们放飞自我、体验民俗、接近自然的需求,在节日期间新增山地越野、空中秋千、徒手摸鱼等体验式旅游项目,实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

3.2.3 民族风情依托型

小坝场是洪关少数民族人数最集中的村庄,较好保留了民族节日、民族风俗、民族手工艺和文化遗址遗物等。小坝场每年举办苗族“三月三祭树节”“六和节”“吃新节”“踩山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吸引大量游客。

3.3 经营模式

小坝村依托独有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建立健全旅游创新发展机制,采用“政府+公司+乡村旅游协会”的经营模式。通过当地政府统筹规划,积极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公司负责宣传和经营管理,积极推进景区升级改造;小坝村村民自发成立了旅游协会,参与旅游发展方方面面,提供特色表演、住宿餐饮服务,共享旅游收益,实现增收致富。

4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思考

4.1 坚持市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

游客需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动力,依据游客个性化需求,结合当地乡风民俗,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培育地方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站在游客角度去思考、设计产品及服务,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

4.2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

政府可通过政策帮扶、资金支持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基础,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旅游公司入驻,整合旅游资源,有效发挥旅游协会的作用,保障游客合法利益,使乡村旅游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4.3 推动“农旅”一体化,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将农业融入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可增加就业岗位、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践证明,发展观光农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农旅一体化既可保护生态环境、转变旅游发展模式,又可提高农民收入,助推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陶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疯狂”的陶艺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