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20 年线上声乐教学引发的思考

2021-12-02 02:39王天佑
歌唱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声乐教师教学

王天佑

一、概 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这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在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面对疫情,各级教师坚持停课不停学,包括声乐教师在内的很多教师都加入了史无前例的线上教学实践。“线上教学”成为2020年教育行业最重要的关键词。

线上教学只是疫情期间的纾困之策吗?疫情中,在线上进行的声乐教学遇到了什么问题?疫情结束后,是否还会继续进行线上教学?我们试着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力图对高校线上声乐教学的使命、价值、模式、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总结与探索,为在后疫情时代继续跟踪线上声乐教学的发展轨迹奠定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像互联网一样,如此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几乎所有学生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和求知方式,他们熟练地使用着智能手机,享受着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表现出了超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回顾线上教学产生、发展的脉络就会发现:每当科学技术有了突破,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就会首先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并最终带来教育制度和教学形态的改变。

(一)雏形阶段——广播电视时代

2 0 世纪初,无线电技术在中国出现,已经开始通过广播电台传播各种歌曲,这是线上声乐作品欣赏的开始。到了6 0 年代,中国出现以广播为媒介传播的线上教学活动,而电视技术也开始能对文字、声音、图像进行一定程度的传播。20世纪70年代,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卫星电视传播出现。8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以卫星电视信号传播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出现,一定规模的线上教学初步形成。尽管通过电视信号传播的线上教学,用户只能按时收看电视台的授课,且内容以多学历教育为主,很少见到声乐类教学内容,电视台播什么就看什么,用户无法回看,也不能进行互动和答疑,受益人数有限,但这开拓了扩大办学规模的新途径。

(二)起步阶段——多媒体时代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都有了很大发展。“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工程开通了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1995年3月,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开始了将Internet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1996年1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①这一时期,互联网传播的信息还是以文字、图片为主,也有一些简短的声音信息,但音质较差。声乐演唱的视频、音频传播主要借助磁带、录像带、影音光碟等介质,这些存储介质为声乐教学带来一定生机。

20世纪末,因特网的运行速度明显加快,传输带宽进入“KB”时代,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查找和下载所需要的声乐教学资料,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播放所需要的视频和音频资料,借助PPT文稿演示工具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演示,借助于BBS、电子邮件或QQ等社交软件进行一定的交流互动等,这些崭新的教学手段后来被称为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手段,为我们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微格教学法也开阔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声乐教学的新视野,从此,声乐教育在信息时代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成形阶段——高速互联网时代

进入21世纪,借助于光纤传输技术,互联网的传输带宽进入“MB”时代,可以从容传输480P(普清)DVD视频。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教育”则是信息技术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产物。通过对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打破传统教育在地域和时空方面的限制,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自主、高效、可持续地学习。这一时期,MP3、MP4等网上音乐资源日趋丰富,教授声乐的动画、微课、短视频被人们广泛接受。人们可以在网上建立的虚拟教室里上课,参加线上学习的人数显著增加。通过通信软件及时进行会话,为学生带来了新的视野,新东方、沪江网校是这一时期开展线上教学比较成功的案例。

(四)成熟阶段——移动互联网时代

2010年以后,移动互联网普及,且不再受传播条件的限制,只要借助一个像手机、平板电脑之类的智能终端便能快速、便捷地接入互联网,而且网络已经可以传输超清蓝光DVD视频了。这一时期,以美国的可汗学院、中国的学堂在线为代表的大批网校开启了慕课时代。他们以大规模、标准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慕课课程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模式,网上互动更加得心应手,互动方式多种多样,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线上从容开展,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互联网+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唯一的授课模式,即使不走进传统意义的校园,同样能在线上进行学科学习,这就必然促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思想上的进一步转变。

(五)腾飞阶段——智能化时代

2020年开始,5G通信技术在中国各地得到普遍推广,互联网的传输带宽进入“GB”时代,传输极清视频已经是易如反掌了。人工智能、虚拟场景等技术正尝试着被用于课堂教学;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悄无声息地跟踪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并能借助智能视觉技术自动记录一个人的偏好、行为习惯和认知特点;人脸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评价的效度与信度,杜绝弄虚作假和作弊行为。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推出了基于“云+端智慧课程”模式的SPOC课程,标志着线上教学已经进入智能化和实用化阶段。但目前“AI+教育”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还只是初期,这些技术手段在线上声乐教学中今后的应用,值得期待和持续关注。

二、内涵、价值与技术支持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②这意味着“互联网+声乐教学”将成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方向。与传统的声乐教学相比,线上声乐教学是新事物,正在成长,远未成熟。其优势比较明显,缺点也很突出,理性权衡利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才是最好的选择。

(一)内涵

线上声乐教学并没有一个官方认定的定义,根据字面含义,其最本质的属性是声乐教师与学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借助网络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人们对线上教学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的线上声乐教学就是把分散在各地的学生借助网络(通信网、互联网等)组成小组或班级,以完成共同课程或课题为学习目的,通过交互平台进行管理和互动,以 “录播(或直播)+线上答疑”作为主导授课形式,以网上资源作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模式。

(二)价值

1.教学资源丰富且下载方便

知名歌唱家的演唱视频在网上很容易被找到,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学习同一首歌,可以观摩多人的演唱视频,学习不同歌唱家的长处。

2.教学资源形象生动且方便检索

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很快找到所需类型的资源,并能通过比较挑选出最典型的范例。借助于图片、音频、视频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3.促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只要能联网,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开始学习,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合适的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背景、个人喜好、学习风格来选择学习内容,还能针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反复收看重点难点。

4.更易实现多维度互动

线上声乐教学可以跨越时空地与任何人讨论、交流,有利于集思广益,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5.疫情期间解决授课难题的纾困之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或其他特殊环境下,出于保持社交距离的需要,进行线上声乐教学是解决授课难题的纾困之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技术支持

1.线上声乐教学需要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平台

网上教学平台不仅需要速度快,轻易实现多人视频会话,还要能够方便地使用PPT完成动画演示,能播放视频和音频,具备电子白板的功能等。除此之外,签到、点名、 锁屏等管理方面的功能必不可少。目前,可以借助的网上教育平台很多,在中国常用的有微信、QQ、腾讯会议等,国际上通用性比较好的是脸书(Facebook)、Skype等。这些平台各有优势,但相关应用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事实上,在众多线上教育平台或应用软件中,专门针对声乐教学特点开发的应用软件或平台还很少,功能也不完善。

2.线上声乐教学需要“永远在线”的音乐资源信息库

可以将世界上各种优秀的音乐资源均收入某个资源库。例如,声乐教师倾心制作的慕课,精心录制的常规精品课,针对重点难点制作的微课,解决特定问题的Flash动画或PPT;顶级歌唱家表演的单曲或完整剧目,其他各具特色的短视频或短音频等。尽管网上教学资源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存在质量上良莠不齐、管理上无序的情况,相关部门有必要推动加强“行业标准”的建设。

3.声乐教师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常用信息技术应用包括:使用计算机进行文本、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编辑和制作;使用网络技术建立快速的网络传输,并通过制作网页发布教学信息;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通过交互平台建立和学校或其他部门的通信联络等。还有,在教学信息的设计、录制、传输、保存、检索、使用、推介等方面,声乐教师应该具有互联网思维框架下的应用能力。

三、线上声乐教学的模式与存在问题

因为一部分声乐教师只钟情于琴房和声乐,平时接触到的信息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再加上网络环境有快慢之别,使用智能终端的个人喜好与使用效果也不一样,所以线上声乐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是有显著差距的。疫情严重时期,很多教师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把线上教学当作一种无奈之举和纾困之策是可以理解的。而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就应该认真总结这次线上教学的经验和得失。

(一)主要模式

笔者通过对武汉音乐学院声乐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不同的声乐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种:

1.纯直播模式

纯直播模式就是把常规课堂搬到网上,教师对着屏幕讲,学生在屏幕另一端收看、收听。受直播时间和教学进度限制,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解新知识,课堂互动很少,学生的学习情况全凭个人自觉,遇到疑难问题也不太容易得到及时解答。

2.纯录播模式

纯录播模式是由教师选定学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上课时间收看“中国大学MOOC”上的已有视频,或者使用搜索到的其他网上教学视频,或者投送自己录制的教学视频,授课教师负责使用通信软件进行督促和释疑。

3.直播+录播的混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教师课前将导学、视频、课件、电子教材等学习资料推送给学生,学生经过充分的自主学习后,教师再通过直播课堂答疑,并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存在问题

与理论学科的线上教学相比,声乐属于术科,教学大多是“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讲课中教师的示范很多,需要师生都能看到、听到、感到、触到、体会到,需要观察细微的表情、动作和情绪。下面笔者列举总结了一些线上声乐教学小课中发现的问题:

1.网络传输的延迟

线上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弹钢琴伴奏,学生在另一端根据伴奏来演唱,这样是很难合上伴奏的,当然也很难把握住音准。网络传输中声音、视频的“卡顿”或滞后送达,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是致命的。

2.声音在网络传输中的失真

音乐理论教学中,传达的是语义,听清意思就够了。而声乐演唱教学,除了语义以外,还要听清楚音质、音高、音强、音长,这样才能把握音准。手机话筒与音响的音质会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话筒使用方法的不同也会出现效果上的明显差异,例如佩戴耳机演唱与对着手机话筒演唱,其音质、音高、音色就会相差很大。

3.情感表达的场景感缺失

常规声乐小课教学中,伴随着演唱的内容,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这对演唱者是必要的,对教学者也是重要的。而在线上声乐教学中,音乐感召力受到一定影响,常会导致演唱中的场景感缺失。

4.感染力缺乏

声乐教师上课时都会有一些肢体语言,唇齿之间的细微振动,表情与演唱内容的协调,在特定情形下,甚至“手舞足蹈”也是常见。线上声乐教学中,师生双方需要看清彼此的发声部位,以及表情和肢体上的配合。网络课堂的虚拟性,使得学生无法仅凭声音理解歌唱的真谛,在视频不全的情况下,对歌唱技巧、情感表达、音乐表演等问题,就无法取得期望的教学效果。

5.无法即时互动

声乐教师需要通过听觉、视觉、感觉来判断学生的演唱状态,分析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演唱了一句歌词,发现问题时,需要立即叫停,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唱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在线下声乐小课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在线上教学中的效果却大打折扣。

6.无法精准传递细节

歌唱家吴碧霞曾提及:“只要眼神一出来,所有人都能被它的磁力所吸引。”③正眼、冷眼、笑眼、怒眼、媚眼等各不相同,表达这些细节需要精准。喜怒哀乐体现在情绪上,同样也会在表情细节上有体现,欢喜、欣喜和惊喜就是不同的情绪,这些细节在线上声乐教学中都无法精准地表达出来。

四、建 议

声乐教学最大的特别之处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特的演唱个性为目的,虽然也会关注一些共性的东西,如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审美、音乐理论等,但主要还是演唱的个性,包括发声、情感、吐字、韵味、形体动作、情绪、仪表妆容等。演唱者在演唱中的综合体现独特个性,也就决定了线上声乐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个性化教学。

第一,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针对网络传输有延迟的缺陷,可以上课前录制好钢琴伴奏,并推送给学生。针对互动中的缺陷,可以让学生课前录制好演唱视频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在直播时边播放边讲解,发现问题立即暂停,同时把示范演唱的音频推送给学生,这就有效避免了声音失真和无法实时互动的问题。针对直播中一些演示细节无法精准表达的问题,可以先准备好相关细节的微课视频,课前推送给学生。对于场景感和感染力缺乏的问题,可以在演唱中播放相应的视频背景予以弥补。

线上声乐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做得好了,就会取得比线下小课更好的效果。因为我们推送的课件、微课视频,还有课程进行中推送的纠错音频等,都是支持下载反复播放的。

第二,基于课程引领,调动学生线上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还是依靠线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录播还是直播,教师必须重视让学生预习,对讲课内容提前了解、准备充分,而且一定要有适当的作业,交代清楚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进行严格的督查和讲评,对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必须严厉批评。

每节课后,还要扩展线上学习的内容。例如,学习了一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除了教师讲授的内容以外,还要推送其他歌唱家的演唱视频,并且让学生在网上搜索一些更好的演唱视频。适当的课业压力,才会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基于兴趣引领,调动学生线上自助学习。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引导和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也是线上声乐教学中必须做的事情。在解决一个声乐演唱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适当设置悬念,如果学生已经对研究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不往深处引导就可惜了。例如,线上教唱歌曲《天边》,可以讲解这首歌的产生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并在播放的内蒙古大草原视频中教唱,最后布置一个延伸性的作业:让学生从声音、情感、吐字、味道、表演、感召力、台风等角度分别品评廖昌永、布仁巴雅尔、云飞、降央卓玛、傲日其楞、韩磊等人的演唱版本,体味他们各自的演唱特色,这就能让学生在兴趣的导引下进行自主性学习。

第四,基于任务引领,调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任务驱动是一种通过激发责任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线上声乐教学可以设定一些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网上音乐会、报告会、欣赏会或交流会,让学生在线上虚拟舞台登台演唱,并督促学生在舞台上表现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甚至可以邀请亲朋好友进行观赏。这样,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的精心排练也是学习的过程。

第五,基于荣誉引领,调动学生线上竞争学习。让荣誉去引领线上声乐学习或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争强好胜的斗志,引导学生进行正向竞争,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组织各种线上学习小组,让个人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去激发学习的激情。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名义参加线上举行的声乐比赛,准备比赛的训练过程就是一个高效率的声乐学习过程。

第六,与学生进行多维度互动。师生之间基于声乐教学的互动是最主要的互动形式,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其他声乐教师一起参与,还可以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把分散在各地的相关人员组成一个专用微信群,并对同一课题进行讨论,这样更能提高互动的效率。

在互联网环境下,“同学”“同班”的概念不应该有地域和国籍的限制,只要水平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就可以畅所欲言。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与教学相关的其他人员也可以参与其中。例如,学生的演唱作品分享在朋友圈或微信群里,就会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必然也会得到各方面的反馈。

第七,对学生进行有效督导。线上声乐教学仅凭学生个人的自律是不够的。网上音乐资源的娱乐性往往比较强,如果娱乐性大于教学意义,就会让学生的学习重点发生偏移,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把握学习主题,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要仅仅利用学生的自律来推进其学习进度,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人性中的懒惰思维可能会占据上风。声乐教师多让学生截屏记录学习过程,多进行视频互动以便亲眼看到学生,让学生把演唱视频上传到网上的指定位置,并发动其亲朋好友进行观摩和评价,这是一个有效的督导策略。未来还可以选择人工智能介入较深的教学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智能视觉技术等参与教学过程的督导与管理,但现在,普通用户还不能有效地使用这种督导。

第八,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线上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应坚持人才的多元化思维。评价学生线上的学习成绩,既要重视结果也要看学习的过程,既看演唱水平也看演唱特色,既看演唱的高度也看演唱的广度。重要的学习成绩评定,还是要坚持公开透明和可监督的原则,未来可以用大数据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借助于人工智能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五、展 望

随着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如微软、科大讯飞等,都在研发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并取得了比人类更高的语音识别能力。“智能化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精准识别不同的学习者、精准识别学习的内容并向学生精准推送学习内容。智能视觉终端对学习者的情绪、姿态表情、声音、互动积极性等指标进行跟踪,精准推测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大数据技术检测并跟踪学生的学习路径、答题情况、考试评价、师生互动信息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精准的、个性化的分析评价。”④以“卫星互联网”为标志的6G通信技术正在进行科技攻关,一旦进入应用领域,其网络传输带宽将会进入“TB”时代,以智能穿戴为装备的场景模拟将成为那个时代的显著特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如鱼得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会遍布它们的身影,教育教学的形态将会迎来蜕变。

但是,这些技术什么时候能大规模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呢?传统的声乐教学在人工智能影响下会出现怎样的改变?人工智能技术在多大程度上会改变声乐教学的形态?这些问题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需要进一步加以观察,但我们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做好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做好个人技术能力上的储备,时刻准备拥抱智能化声乐教学新时代的到来。

注 释

①详见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学园》2014年第26期。

②《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详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97187.htm。

③张霞《袅袅余音 融贯中西——“吴碧霞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声乐讲座”综述》,《歌唱艺术》2020年第3期。

④鲍日勤《人工智能时代的教与学变迁与开放大学2.0新探》,《远程教育杂志》 2018年第 3期。

猜你喜欢
声乐教师教学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