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生群体的成因及对策
——以Y大学R学院为例

2021-12-02 01:00刘赫鑫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困难群体大学生

刘赫鑫

(延边大学,吉林延边133002)

一、学习困难生的概念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8.1%。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更多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分化,大学生的学业问题频频见诸报端。有数据显示,因学业问题而自杀的学生占全年大学生自杀总数的18.9%,学业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的直接诱因之一。

1989年美国对学习困难生做出了重新定义: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类型的有缺陷的失常群体。该群体在学习上存在着明显障碍,具体表现为无法集中听、无法好好说、读、写,缺乏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尤其数学能力差。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学习困难也广泛充斥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相关学科,相较于自然科学而言,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作出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判断,例如通常还要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所以,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困难生群体,其具有更强的主观性和复杂性特征。

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因其生源结构的特殊性,其学习困难生群体的形成也有着特殊的背景,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困难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点。例如他们存在着自卑、压抑、抑郁、脆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心理质素差、敏感等心理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与大学采取的教育体制及培养方案,都是因时而变的,都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因此,高校学习困难生群体也具有时代性,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时代在发展,适应发展环境中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则更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对学习困难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对其学习困惑的解除与思想问题的解决。

二、高校学习困难群体的现状——以Y大学中的R学院为例

(一)学习困难生民族分布明显

笔者以Y大学R学院中的139名学习困难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Y大学是民族地区高校,所以其学习困难生体现出一定的民族结构特点。139名学生中,在所处主体民族地区中,少数民族有123名。少数民族学习困难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其汉语不流利有一定关系。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学习和生活,使用汉语机会较少。在进入大学以后,语言上的障碍带来了求学上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打击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得学生学习成绩进一步下滑,部分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变成了学习困难生。

与此同时,根据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目标十分模糊。众所周知,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错误或者没有学习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绩。其中在Y大学R学院所处民族地区的主体少数民族困难生中,有63%的学生未曾想过或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仅有5%的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提升;其余32%的学生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从整体上看,Y大学R学院所处民族地区的主体少数民族困难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目标缺失和错误的情况,这对其学习状态及成绩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影响,明了学习目标对于改变学习困难情况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上学习状态不理想

课堂是一名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认真进行课堂学习不仅是学生受教育权利的体现,更是学生对自己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部分大学生还是存在着课上学习不认真、不积极,全靠考前“突击”的情况。而学习困难生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该类学生普遍对学习的兴趣较低,上课经常出现睡觉、玩手机、说话、走神等情况,对于教师课上所授内容一无所知,且不愿意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如此以往进一步导致了学习成绩的下滑。

根据对Y大学R学院学习困难生群体的调查发现,在课上状态和表现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无法专注听讲和参与到课堂生活中去;另有7%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缺课。在学习困难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会按时参加教学活动,但是对课程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吸收,因此其学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诚然,学生学习状态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习任务繁重、学校管理不严、学习氛围不好、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水平不高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参加学生活动不积极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充实课余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明确自身优势,帮助对理论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身的社交能力。但是很多学习困难生被校外的娱乐活动所吸引,对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从整体上看,学习困难生普遍存在着参与活动不积极的情况。

根据调查发现,在学习困难生群体中仅有13%的学生可以做到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学生活动;有75%的学生认为学生活动未能给其带来任何帮助和提升,从中感受到的只有强制性;其他12%的学生认为学生活动可有可无,没有任何想法和态度。这也恰恰说明了学习困难生群体参加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差,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也不利于学习困难生群体对学习产生兴趣,不利于学习态度的端正和班风学风的培育工作,因此难以提高学习成绩,摆脱学习困难的现状,甚至可能会为此类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增添困难和麻烦。

(四)整体学习规划不明确

意志力的表现在于计划能否执行。坚持落实计划可锻炼意志力,意志力经过磨练后,学习效果也进一步提升。合理的计划安排能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计划安排才会知道会有哪项任务无法完成,将会制造怎样的影响和问题。所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规划,才能使学习困难生从根本上摆脱学业的困难,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充实自身知识储备。

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困难生群体中能够拥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制定合理有效学习规划的学生占比不足一成;有规划却因为种种主客观条件而未顺利实行的学生有35%;未制定学习规划的学生占比31%;根本不知何为学习规划的学生有25%。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学习规划的正确制定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没有规划的学习是低效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地进行规划,合理分配精力和时间,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进行整体学习规划可以减少和排除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干扰和困难,促进学习困难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三、学习困难生群体的成因

(一)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多方面因素,很多大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较低,难以集中精神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沛,学生进行娱乐、社交等方面的时间增多,在失去了高中老师以及家长的“全方位”管理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时间管理支配上的误区,学习效率低下,自制力差,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进而导致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将精力放在课外的各项活动上,被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所吸引,学习兴趣日益降低;还有一部分学生碍于“面子”以及存在着从众的攀比心理,被身边同辈群体所影响,如沉迷网络等,更有一些学生受到蛊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相较于高中知识结构分化清晰,大学课程存在着相当大程度上的交叉学科以及跨专业、通识性的知识,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但也会极大地增加学习上的困难,很容易会产生畏惧及退缩的心理,难以克服其中所遇到的困难,甚至意志消沉,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是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前的预演,对比高中而言,大学学习更注重自主性、自律性以及主观性。对比高中学习,学生大多省略了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的过程。因此,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由高中向大学过渡的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疏于对自己的管理,未在此阶段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造成学习困难的情况发生。同时,我国高校持续普遍性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日渐推近,高校学生群体普遍来自于我国各个省级行政单位,各省各地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这也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发生。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高,尤其体现在外语、数学等学科上,而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地区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即便积极努力学习,成绩仍不够理想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人关注,健康的心理是保障开展正常学习生活的基础条件。然而,学习困难生更容易存在心理上的障碍,表现为逃课、厌学、失眠等现象,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发:一是与同学关系不融洽,难于融入集体,导致学习热情下降,进而出现厌学;二是由于家庭上的因素,如贫困、家庭关系、家中成员疾病等使学生整天处于忧虑之中,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三是由于个人情感问题所引发的学习成绩下降;四是由于自身身体存在一些方面的缺陷、疾病,造成自信心的缺失,造成学习困难。

(二)家庭层面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从小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会给学生以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撑。然而通过对一些学习困难生的调查,我们发现,Y大学R学院中很多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或者国外劳务,一直以来都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疏于管理,仅提供物质生活支持。甚至一部分学生处于“弃管”的状态,学生需耗费精力保障自身的生活需求。

高校教育主要路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完成教育与成长环节。学生考入大学后,家长们普遍采取“撒手式”方法,过分依赖高校,未意识高校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差异性。而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成绩、道德修养、人际择友等方面关注度降低,但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仍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是大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因此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

(三)学校层面

课程是高校教育的心脏,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影响乃至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意志和社会共识这一大背景下,课程的地位、课程的价值、课程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实践层面上,高校正在下大力气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但在改革与实践中,我们难免发现一些高校的某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基础性学习较少,这就导致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和接受速度较慢的学生会与其他学生产生差距,进一步引发学生心理问题。

同时,当前各高校主要的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对大学生习惯、思维、方法、能力上的培育缺乏重视,导致大学学习中出现“供给”与“需求”上的矛盾和冲突。在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对所授知识的更新以及发展不够重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专业和教师的认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一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上。韩愈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的本职工作便是传道解惑,教书育人,如果上课时只讲课,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难以真正汲取到知识中的精髓,进而造成学习困难。

高校学习氛围不佳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生群体的一个客观因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反之,不良氛围也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四、减少高校学习困难生群体的对策

对于解决高校学习困难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3个维度出发,深入进行思考,以解决学习困难群体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态度。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校正确的政策引导下,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进而减少甚至消除学习困难生群体的数量。

(一)引导正确的学习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书本理论和实践都同等重要,所谓素质教育,便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学习困难生可以脱离学习困难群体的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因人制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实际上,每一名大学生都是经过了应试教育脱颖而出的佼佼者,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理论上不应该存在着学习困难的问题。但是,大学生活离开了集中式的管理以及家长的督促,许多学生都对学习有所懈怠,这就凸显出思政工作者在学生引导方面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新制定学习方案。在保证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和进行正确的社会交往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帮助学习困难生走出学习上的困境,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培育他们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存在学习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式不恰当,对自身学习能力认知错误,因先天缺陷产生消极心态。辅导员作为转变学习困难生的“发动机”,根据学习困难生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正确的学习方案,并在方案的形成过程中施以良性和具体的规划指导,及时纠正误差。与此同时,辅导员可以组织开展专业和班级的学习交流会,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尖子生带动困难生的方式,以交流会的形式谈学习心得,并允许学生对教学方式等问题提出建议,进而从根源上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注重适当的情感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向信息化迈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0年4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人数规模高达9.04亿,而高校的普及率更高。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拥有更为新颖的传播模式而且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新鲜内涵,载体和渠道也更为多样化。因此,学校应该关注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时间和途径,树立正确的观念。

高校辅导员应与学生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心中的疑惑和难题,确立努力学习的动机,使学习困难生认识到学业失败的关键因素是学习态度。

来自教师群体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规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端正个人行为品格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不会与人相处可能是能力和性格的问题,而在师生层面看,如何正确的沟通和交流却是一门学问。学习困难生应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生活和社会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师进行沟通,形成师生互信的良好氛围,以改变学习困难生的态度和行为。情感教育能够催化学生明事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激励学生学习动力。

对于长期处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会产生如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倦怠的消极心态。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将责任归结为兴趣不符、不会学习、学习基础差等客观原因,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存在认知错误。心理学家经常说,人类只用上自己大脑潜能的10%以下,其他潜能未被激发。有些研究报告指出,一些人的大脑潜能激发不足1%,总而言之大脑还有许多潜能待激发,对于学习困难生来说亦是如此。但是我们不否认这一群体的多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受后天如生活环境、成长条件、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影响产生的。所以解决学习困难生的学习问题应该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要加强对学习困难生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的意志品格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端正的态度。

(三)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有太多的家长过分要求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家庭环境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不言而喻。现代家庭教育中,应该摆脱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通过科学的方案和正确的措施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保证其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成长。所以,为了摆脱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困境,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当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长要与高校辅导员保持沟通和配合,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身体、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及时加以解读和满足,将家庭思想、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以保证教育策略的合理实施。

同时,学习困难生普遍存在着集体荣誉感较弱的现象。为此,学校应该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听取学生的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特别是在学习困难群体中,避免采用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热情及积极性的活动方式,要吸引学习困难生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为其提供融入集体生活的平台和机会。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出这部分学生的潜力和才能,进而收获来自身边师生的赞赏,提高对生活的热情和自信,以激发学习的动力。相较于社会环境而言,大学内的人际关系处理相对简单,无论是师生、同学还是舍友间的交往与沟通都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改变自身对于学习的情绪和态度,进一步帮助其塑造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也对高校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挑战和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用自身行动来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优秀的教师形象。通过组织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互相了解和帮助的机会,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逐渐融入到班级、专业、学院群体之中,激发内心的自信,从而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全身心投入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考察了民族地区高校学习困难群体的现状以及其存在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解决高校学习困难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高校教师及辅导员应加强自身业务能力水平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策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来帮助转化学习困难生的态度、方式等,进一步激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动力。其次,开展正确学习观、网络观等教育,让他们了解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习困难群体在自身进步中体验成功。将学习困难群体的各种潜力与闪光点开发出来,对他们多加肯定,从而淡化失败的伤害。最后,从家庭和学校入手,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校”互动沟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气息与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困难群体大学生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选择困难症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