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洪坤
摘 要:时空观念是空间和时间等历史概念的简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时空概念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根据时间线索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并对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要重视高中历史时空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历史学科知识网络,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时空概念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也是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结合。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庞大的知识体系和纷繁杂乱的知识结构常常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而且当前的历史课本知识内容跨度是比较大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引领学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框架,对整个知识体系有自己比较清楚的认知。这样才更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历史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合理设置高中历史教学项目
高中历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知识的储备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有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方式主要涉及常规和创新两个方面。虽然有些传统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机械训练能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但是就长久而言,还是应该摄入更多的有意义的记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有些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来纵览历史的发展以及作者的成长脉络。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教学活动设计主要目的是经过良好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知识进行拓展。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节点,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转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观能动性,将课中教学活动与课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高中历史教师在课中教学活动设计后,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信息反馈。
二、注重历史事件时间与空间的呈现方式
高中历史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史事空间要素,但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教学却不多。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时空表达方式的讲解并不多,经常一笔带过。其实,在描述史事的过程中时空是非常关键的要素,犹如历史事件的发生坐标,一旦脱离了这个坐标,历史事件也就脱离了最大的历史背景。由于教师对时空表达法不重视,导致不少学生也忽视了史事的时空表达方式,不能从时空的角度去准确、生动地描述历史事件及个人观点。对此,教师应重视时空呈现法的讲解。关于时间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时间表达法。主要通过时、日、月、纪年以及世纪等历史符号进行描述。二是历史分期法。常见的有古代、近代、现代或者先秦、明清、封建社会等。三是术语表达法。采用不同的时间术语去界定时间,比如,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时间的描述,既可以用民国初期的方式描述,又可以采用一战期间的方式描述。此外,在空间呈现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中国古代疆域变化、不同文明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以及行动路线变化等。通过教授时空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准确地描述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
三、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要创新教学方式,有效利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和思路,以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如在教授开辟新航路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在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角色扮演任务,并要求学生查找与自己扮演角色相关的资料(哪个国家的人,被哪个国家支持,为什么当时他要去航海?什么时候出发,到哪里等),比如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探险家。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或网上信息认识和理解了这几位航海家出航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他们各自航线所到的地点以及他们的一些突出事例。通过角色扮演的学习和对知识的归纳,目的是使学生在多方了解自己扮演角色的内涵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呈现新航路开辟的先后时间和空间的经过,并且在表演和阐述过程中通过地图的展示,不断深化了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的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四、加强中外历史的对比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世界史时存在抵触心理,认为世界史很难理解,并且和自身的实际生活关联较小。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外国历史和中国历史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和世界史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提升时空观念。借助于中外历史对比,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有利于了解历史本质。比如在介绍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可以将之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相联系,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带领学生分析苏格拉底以及孔子的思想,讲解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将中外历史进行关联,比如在向学生介绍洋务运动时,可以向学生讲解同一时期美国爆发的南北战争、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外关联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意识指导学生对比同一国际背景或者同一时期所發生的事件,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念看待问题,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
在历史学习中,任何人物与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产生的,想要真正理解历史、走进历史,加强自身的时空观念,构建时空框架是至关重要的。高中生正面临着由初中到高中的知识过渡阶段,对于历史的学习和之前相比会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行重塑,改变学生以往面对复杂繁多的历史知识而感到枯燥无趣、难以理解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许榕清.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65.
[2]吴新枚.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62-63.
[3]王芳.如何运用时空观念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华夏教师,2019(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