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云南地理科学,促进高原人地关系研究
——忆郭来喜所长对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贡献

2021-12-01 05:23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所长云南省云南

唐 川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59)

2021年8月23日6时25分,中国杰出的地理科学家,旅游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引领者郭来喜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郭来喜先生于1987~1996年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担任所长,为云南地理科学研究在国内外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和国内外知名的地理学家,为民族、边疆、高原人地关系研究和扶贫、边疆口岸开放等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把云南省地理所建成为全国地理研究机构中既有明确分工,又独具云南特色的地理研究机构。郭来喜所长对云南地理科学发展方向的把握,都源于他时时把国家需求和学科发展挂在心头,一生孜孜不倦追求创新的学术思想,这是一位地理科学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图1 1990年郭来喜所长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

1 发挥区位优势,明确办所方向

在云南这个高原多山、多民族的特殊地理区,复杂的人地关系、丰富的山地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都为地理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最佳的研究场所,对丰富地理学理论,为民族边疆社会经济服务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于1978年10月21日批准成立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直属云南省科委领导,并邀请了著名地理学家、两院院士陈述彭先生兼任首任所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科委主任张敖罗专程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访问交流并请求继续支援云南地理所的建设与发展。为此,1987年中科院地理所派出5名高级科技人员到云南省地理所帮助工作,由著名地理学家郭来喜研究员担任所长。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云南区位优势,进一步明确办所方向,1991年8月27日郭来喜所长专门邀请了吴传钧、宋家泰、左大康、佘之祥、瞿宁淑、郭廷彬、陈怡煌、唐邦兴等我国地理学界的著名科学家,就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定位和中长期建设与发展进行了座谈。云南省科委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张敖罗主持了这次事关云南省地理所发展的关键性会议。与会专家认为云南所已在区域发展研究、山区灾害研究、喀斯特环境与洞穴研究、贫困山区综合开发研究、土地资源评估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领域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生长点。从云南所的发展和全省对地理科学研究的需求考虑,今后应坚持“以边疆、民族、山区为研究重点,以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基本宗旨,发挥优势,把云南所建成在全国地理研究系统中有明确分工,有自己特色的地理科学研究机构”的办所方针。

郭来喜所长提出了未来学科建设与发展新思路,认为应以协调人地关系系统结构和功能作为本所研究方向的基本出发点,发展云南省的地理科学研究,坚持任务带学科,使优势学科研究更有特色,逐步培植潜在的优势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争取在国内与国际地理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知名度较高的研究领域,同时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因而,需要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综合性、战略性、区域性的学科优势,参与国民经济重大建设的研究。

为了调动全所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引进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管理办法,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即从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管理、科技经费的使用、鉴定以及课题组成员的奖励均由课题组长负责,赋予了课题组长责任、权力和义务,使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全面展开,在国内外打开了新的发展局面。

2 创刊《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建好学术交流平台

从1978年~1988年,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在云南省科委的直接领导与关怀下,经过10年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取得了一批有一定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地理学应用基础研究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郭来喜就任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所长后,认为从人力、物力、财力及学术水平看,云南地理所具备创办地理环境研究方面学术刊物的能力。而从全国地理刊物的分布来看,大西南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广阔地区尚无一个地理刊物,直接影响着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等的研究与成果交流,在反映这一地区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刊物的地区布局上都是个欠缺。国际上环境问题成了普遍关注的紧迫问题,但一般多从生态环境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研究,仅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一个方面。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组成的巨系统,国内还缺乏将这一高度综合的体系——地理环境的研究作为办刊宗旨的学术刊物。郭来喜所长遂与业界专家学者充分交流,并求教于学界泰斗,聘请多名院士为期刊顾问,将拟创期刊定名为《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经向上级有关部门几度申报,1989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云南地理环境研究》遂于当年创刊。郭来喜所长亲任主编,在《创刊词》中写道:其目的是以此学术园地为基础,沟通国内外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结构与功能,保护与利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地学与社会机制及其地域分异规律,促使人类增强环境意识,以顺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与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从对立转化为协调发展,让人类与环境永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的创刊,填补了学术刊物的地区布局和学科领域中的空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以其鲜明的特色,专有的学术研究领域及较高的水平,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读者及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为中国地理学百花园增添了一束山茶。

郭来喜所长一直兼任该刊的主编到1998年。其间亲自负责拟刊发稿件的终审把关,并在平时及每次外出进行学术活动时积极为该刊约稿,不少学界泰斗为该刊惠赐佳作,许多学坛新秀由此刊脱颖而出。在1992年、1997年进行的第一届及第二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该刊分获内容质量奖及编辑质量奖,并于1996年以不俗的品质首批入编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郭来喜先生离开云南后,仍关心着该刊的走向与发展,直到2015年前后还数次打长途电话给编辑部主任,每次时长近一个小时,可见其对该刊的深厚感情。

3 发展区域地理学,促进云南内陆边境口岸建设

云南的地理研究领域十分丰富,地理现象特殊,是开展地理研究的宝地。郭来喜所长凭借着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维,以及对云南地理科学执着的探索信念,总是能站在学科前沿,不断开拓新领域。针对云南省的边疆区位特点,他开拓了境外资源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互补研究、口岸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开放条件研究和旅游资源评价和发展战略研究,为云南这样一个民族、边疆和山区省份的经济社会长远规划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完成德宏和勐腊口岸体系建设规划基础上,优先抓住了澜沧江—湄公河整体开发以及西双版纳口岸体系规划建设研究,进而深化中线出境通道研究,适时开展西线—西太平洋至印度洋大陆桥预研究,为我国实施南下东南亚和印度洋地缘政治与经济开发提供了参考建议。1993年他撰写的《德宏州对外开放及口岸体系研究》和《中老泰通道开辟与勐腊口岸建设》是跨境区域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

4 瞄准地理信息系统新技术,重视云南防灾减灾研究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遥感技术和应用刚刚起步。云南地理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述彭先生就特别重视遥感技术的应用,1981年云南省政府投资42万美元从美国引进了一套OASIS大型遥感图像处理系统,1983年又投资15万美元从泰国卫星地面站购回覆盖云南全省MSS数据磁带及配套的卫片洗印设备。当时从事遥感应用研究的泰国公主诗琳通,在陈述彭院士带领下到所参观并指导工作。到了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刚刚兴起,郭所长瞄准这一国际新技术新方法,在云南省科委和云南省财政厅领导支持下,于1991年投入300多万元在云南所建立了比较齐全的软硬件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平台,率先成立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一体的3S高新技术部门。基于3S技术平台的支撑,先后完成了云南省人口图形数据库、1∶50万电子地理地图、滑坡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澜沧江流域地理信息系统和国土信息工程的建设,实现云南省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共享。

云南省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最广、暴发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每年都要造成2~3亿元的经济损失和约200人死亡,成为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限制因素。为此,1987年省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云南省地理研究所成立滑坡泥石流专门研究机构,一次性拨给30个人员编制。滑坡泥石流研究室成立后,郭来喜所长组织新建研究室申报并承担了云南省“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全面系统开展云南省滑坡泥石流灾害普查与区划工作。当时我刚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所硕士毕业,有幸到云南地理所加入灾害研究队伍。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相继发生7.6级、7.2级大地震,耿马县城房屋全部倒垮,造成743人死亡。郭来喜所长闻讯后迅速组织应急调查小组赶赴极重灾区,我在灾害室杨凯主任和北京所支援云南所专家方光迪研究员带领下开展了长达53天的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的详细调查,为震区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科学建议。1991年9月23日云南省昭通头寨沟发生高速远程特大型滑坡灾害,造成216人死亡。郭来喜所长非常关注这次重大灾难事件,迅速让我带队连夜前往灾区考察。完成应急调查报告后,他又亲自带我一起到省科委向张敖罗主任汇报灾情,并在云南省电视台做了专题报道。1996年2月3日云南丽江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丽江古城几乎全毁,地震诱发的大具乡巨型滑坡堵断金沙江上的虎跳峡。当时我正在德国波恩大学作访问学者,郭所长亲自打电话希望我尽快回国调查这次地震灾害,我即刻启程回国调查丽江地震灾害,撰写的调查报告为丽江古城恢复重建提供了决策参考。

5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1988年美国福特基金会进入中国拟开展扶贫工作,郭所长看准机会,积极寻求合作,特别邀请了该会驻华首席代表盖思南一行4人,在国务院扶贫办总顾问、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代表孔灿东先生陪同下,于1988年8月23日访问了云南地理所。在讨论福特基金会可能资助的研究项目时,郭所长提出了4个研究方向:(1)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2)重振丝绸之路西南道与云南经济发展关系研究;(3)不同类型地区致贫原因与脱贫途径研究;(4)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比研究。此后,云南所的国际合作全面开花,先后与美国福特基金会、温洛克国际农协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美国东西方中心、英国IDS、加拿大戴维劳中心、菲律宾乡村改造学院等1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开展扶贫工作和贫困问题研究。

1989年以后,云南地理所承担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例如,云南省民族地区贫困类型研究、云南省贫困山区综合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参与性方法在灾后重建项目评估、科技扶贫计划中的应用示范与研究和云南省灾区赈灾与重建项目评估论证及管理研究,为云南引进扶贫资金和扶贫工作方法开辟了重要渠道。在福特基金会项目资助下,1992年郭所长主编出版了《贫困——人类面临的难题:云南民族地区贫困类型研究》,该书从世界、全国的大视野来探讨贫困问题的全球性、历史性和差异性,分析了贫困人类历史的全过程,认为脱贫必须依赖发展,发展必须与环境协调,以大量篇幅对云南省民族地区贫困类型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述。世界银行还专门翻译了该书,作为国际扶贫工作的重要典范和指南。

1991年,郭所长结识了(香港)中国探险学会会长黄效文先生,他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探险家、摄影家、作家,长期从事中国偏远地区之探险、研究、保护及教育工作。通过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共同在云南地理研究所建立了民族文化与自然保护中心,其目标是在中国云南及其邻近的西部边远民族地区,开展综合性的多学科考察与研究,主要任务是开展特殊地理区域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保护有关的理论、方法研究,重点开展民族文化、喀斯特环境与洞穴、珍稀动物及栖息地的资源调查、综合利用和保护研究。此后,黄先生与该中心主任张帆等科研人员多次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无人区,开展黑颈鹤繁殖地和生态习性调查。1995年起共同对长江当曲河源头、黄河源头、澜沧江源头、怒江源头进行实地探险考察,对源头区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此外,郭所长还特别关心和支持与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和保加利亚洞穴联合会的国际合作研究,在1989年时派人赴保加利亚进修探洞技术,并获得国际深洞探测技术合格证书,培养了一批既有深洞探测实力又有研究能力的专业队伍,合作完成了蒙自五里冲大型水库渗漏与探洞探测研究等数十个项目,为大型水库的建设、洞穴旅游等中国的喀斯特洞穴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积极创造环境条件,培养青年学术人才

郭来喜所长在云南十年间,始终关心青年人成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深切感受到他对青年人才的期望、厚爱与关注。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的机会少之又少。借助于温洛克国际农协会、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经费,先后资助了8人到泰国(清迈大学、亚洲理工大学)、菲律宾(菲律宾大学、亚洲管理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成为云南省乃至我国从事农村发展与科技扶贫研究的骨干力量,并带动后续其它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

郭所长还特别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带头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动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备参与国际合作和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能力。郭所长还特别关心和培养青年研究人员的成长,尽可能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及必要的前期支持,并鼓励他们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通过承担课题对青年科技人员重点培养,赋予后备人才科研攻坚任务,提高他们攻克科研难题的能力。

郭来喜所长对地理学付出了一生的爱,对云南省地理所和云南地理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极为重要的、开创性的贡献,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也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先进模范集体。即使他离开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回了北京,仍始终心系云南所和地理事业的发展。1996年我继任地理所所长,郭所长仍然不吝指导、帮助和支持,让我由衷敬仰和感动。在1998年纪念云南所成立20周年之际,他还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老所长陈述彭院士、吴传钧院士和刘昌明院士为地理所题词,鼓励我们继续办好地理所。

2002年云南省政府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改革,云南省地理研究所并入云南大学,共同组建了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并继续保留云南所的体制和名称。在云南大学领导关心下,全所科研人员在更大空间发挥各自专业才能,也广泛参与了云南大学的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郭来喜所长一生秉持的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和敬业奉献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也深深地影响和熏陶着我们,他广博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他的思维方法让我们受益终生。郭所长的学术思想,留给我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他的道德品质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激励我们要继承他未尽夙愿,为地理科学研究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致谢:本文在撰写中得到熊星武、周矩乾、张帆的帮助,特此致谢。

猜你喜欢
所长云南省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所长无用
我不是高冷,我只是近视
没有一个女孩拒绝得了胖男孩!没有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