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倚,陈亚颦*,李 琴
(1.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1]。特色村寨是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的空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特点。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带动少数民族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延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
自2012年《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展开了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学、地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内容主要涉及少数民族村寨的空间格局[3,4]、开发利用[5-7]、规划建设[1,8-9]、评价体系[10,11]、文化保护与遗产活化[12,13]等方面,研究尺度既有从宏观层面探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或某区域村寨的相关问题,也有以某一村寨为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视角多与乡村振兴[14]、精准扶贫[15]、文旅融合[16]结合。而论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存续,公认的是不仅是要静态保护其村寨建筑等物质形态,也要采取活化利用的方式保护其内生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浓厚的特色村寨是可开发利用的特色旅游资源,当前借助旅游方式活化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保护利用研究的重点议题,如衣春迪[17]探讨了贵阳市市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发展的策略,吴必虎[18]从文化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可持续的路径模型,黄杰[19]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性,许少辉[20]根据海南岛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提出了活化发展具有热带海岛特点的传统村落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建议。上述研究都是围绕对村落、村寨进行旅游活化利用的具体路径这一议题展开探讨,而实际上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旅游开发的现实区位条件是差异化的,需要对他们的区位条件优劣进行测度。因而又对围绕村寨、村落进行的旅游开发定量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只存在少量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评价的研究,如王慧[21]运用因子分析法和IPA分析法构建了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窦银娣[22]结合永州市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从资源禀赋、开发环境和市场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刘继华[23]运用专家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后,再根据评价指标的行业标准制定了一系列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评分标准。而区别于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拥有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一特殊优势,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具开发价值及意义,但由于民族地区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现实情况,其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整体较差,所以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云南省多元且独异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区域重要的环境意象,各少数民族造就了众多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奇巧的村寨。但由于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位于地势地貌复杂多样的横断山区及边境一带,可能存在可达性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客源市场不足等情况,亦或可能出现相同区域内多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同质化旅游开发后导致的激烈竞争[24]、效益不佳等问题。因此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利用之前有必要结合其主要分布区域的特殊地理环境条件,构建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准确衡量其旅游开发潜力,为科学开发决策提供重要参考。鉴于此,本文借助ArcGIS分析工具结合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云南省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针对每一项评价指标都难以精准度量的现实问题,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来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合理有序地开发。
本研究所选取的247个云南省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来源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20年公布的3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同时,借助Google Earth及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器检索查询各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地理坐标建立起数据库,再通过ArcGIS 10.2软件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1.2.1 最邻近指数
点状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有集聚,均衡,随机3种类型。引入最邻近指数,判别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态势。计算公式如下:
(1)
1.2.2 核密度估计法
借助核密度估算可以更为直观表现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聚集特征。计算公式为:
(2)
式中:f(x)为核密度估计值,n为研究样本数量,h为带宽,(X~Xi)为估计点X到样本Xi处的距离。f(x)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内研究对象分布越密集。
1.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系统工程理论中一种较好的权重确定方法,其能够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成对应具关联的有序层次,让其条理化的多目标、多准则的一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有效决策方法[25]。
1.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把一些不易精准定量的因素作为一定的模糊集合并建立适当的隶属函数,对模糊对象进行定量分析[26]。若存在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对象的因素论域ui=(u1,u2,…,un),vj为对ui的评判等级层次vj=(v1,v2,…,vm),本研究将评判等级层次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再结合各个指标的权重w及它们的隶属度向量R,经过模糊变换,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3)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对象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因而R也为隶属度矩阵。在最大隶属度原则下,此方法有损失信息多、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果的缺点,所以本研究通过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对于多个被评事物可以依据其等级位置进行排序[26],使用加权平均型模糊合成算子将权向量w与各被评指标的R进行合成,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B:
(4)
式中:∘为模糊算子采用M(·,+)计算,bi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5)
式中:bi、wi、rij分别为隶属于第i等级的隶属度、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和第i个评价指标隶属于第i等级的隶属度[27]。
利用ArcGIS 10.2中的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对云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测算得到:实际最邻近距离r1=17 551 m,理论最邻近距离re=19 726 m,最邻近指数R=0.88,Z得分为3.3,0 由图1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多中心分散,小区域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多中心分散是指大体上有滇西北、滇西南和滇中南等多个高密度值分布中心,小区域集聚是指相对集中分布在大理、普洱、楚雄、红河、临沧、玉溪等州市。再者,其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一是与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格局叠合,云南省少数民族多种类多而独异,且主要分布在地形复杂的西部横断山区,所以省内自治州县大部分位于西北部、西南部、中南部,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布的黑色高密度值区域重叠一致,而滇中及滇东的少数民族种类数量较少,因此也是村寨分布的白色低密度值区域。二是形成了一个环绕边境地区呈带状的主要分布区域,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普洱、红河、临沧、怒江、德宏、版纳、文山和保山等紧邻边境市州的村寨数量约占总数的60%,这是由于边境地区世居有许多跨境民族并且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所以保留有较多原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而言之,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既总体集聚又相对分散,此分布格局与少数民族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密切相关。 表1 云南各市州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number of national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the cities and prefectures of Yunnan 个 图1 云南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核密度图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是一个具有繁多要素、复杂结构和不确定因素等特点的复杂系统。为保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科学性,研究在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边境地区的特点,综合有关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价类研究成果和业内专家的意见,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包含目标层A、一级指标层B(3项指标)、二级指标层C(14项指标)、三级指标层D(45项指标)共4层指标层45项具体指标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模糊赋值标准(表2),并将评判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层级,用模糊计分法分别给评判层级赋予9~10,7 ~8,5~6,3~4,1~2的相应分值。由于需要反映评价系统中的各项指标的不同重要程度,所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再使用加权平均型模糊合成算子计算各权向量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表3)。 表2 评价指标模糊赋值标准Tab.2 Fuzzy assignment standard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续表2 表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Tab.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villages with ethnic minority characteristics 续表3 为了提高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对AHP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6)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查表获得。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否则就应该进行调整。 表4 一致性检验结果汇总Tab.4 Summary of the consistency test results 本文借助ArcGIS 10.2、SPSS等软件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研究得到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邻近指数R=0.88(R<1),表明其在空间上集聚分布,核密度图显示呈“多中心分散,小区域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与少数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叠合、呈带状环绕边境地区分布的地域性特点。(2)研究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分布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构建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3)在各项指标具体权重的基础上,通过模糊数学构建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在构建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发现,不同于传统村落,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多位于边境地带或较为偏远的山区,旅游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需要重点考虑由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导致的地形地势、可利用的土地、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研究的不足在于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存在需要因地制宜考量的因素,但由于条件有限,未进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可利用大量数据结合较为客观的赋权方法如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等确定更为客观科学的权重。3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4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