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三垛小学 朱沪平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抓住学生的兴趣设计作业,变“负担”为“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作业,将数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变化多种形式设计作业,用同样的知识点设计出不同的题目,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点,实现对知识点的深度掌握。
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爱玩”的天性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能够激发出学生写作业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业,长此以往,不仅能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能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在布置作业时,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设计题目,让学生在写作业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比如,在学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可以将作业与游戏的形式结合,设置“找门牌号”的游戏,内容为:小猫接到小狗打来的电话,邀请小猫到它的家里去参加生日宴会并告诉小猫自己家的门牌号是196 号。可当小猫来到小狗居住的小区一看,这里的门牌号竟然都是一些乘法算式,如“13×16”“14×14”,小朋友们能帮帮小猫找到小狗家在哪吗?像这样,在作业的表面披上游戏的外衣,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业的兴趣,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写作业的效率就能得到提升。
作业作为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后的延伸,承担着辅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任务。而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和具体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布置作业,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新旧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比如,在学习完“长度单位”之后,可以这样设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单位长度来写一篇小短文,并在下一次课中进行分享。有一名学生这样分享:“每天我都要走900 厘米的路才能到学校,学校路边有的树木2 分米,有的树木3 分米,高高低低参差不齐。到了学校,教学楼有5 米高,有5 层……”在此过程中,有同学哈哈大笑。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名同学在哪里出错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忙订正吧!”首先引导学生明确“100 厘米=10 分米=1 米”这个等量关系式后,再引导学生认识1 厘米有多长,可以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自己的指甲盖、手指的长度,小的事物的长度基本都用厘米来表示,之后引导学生认识米的概念,可以要求学生站起来,迈出两步的距离大概就是1 米。这样将数学作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和用法。
丰富的作业形式能为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在让学生感到新鲜感的同时,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布置“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课后作业时,可以设置“小壁虎找尾巴”的游戏:有一群小壁虎在逃脱危险时折断了尾巴,他们都是10 岁的小朋友,身体上的数字和尾巴上的数字之和是他们的年纪,请小朋友帮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尾巴。不仅如此,还可以将题目改成已知小壁虎们的身体和尾巴上的数字,让小朋友猜猜壁虎的年纪有多大。除了在作业的解题形式上做出改变,还能在写作业方式上做出改变,布置动手作业等。比如,在学习完“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些正方体,并留意每个对应面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以后解几何题打下基础。丰富的作业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对作业保持新鲜感,还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总之,在作业的布置方面,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来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同时利用丰富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