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县沙江中心小学 陈焕勇
“十三五”时期,我国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以及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确立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明确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教育模式改革方向。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但是小学数学教师也会面临学生过分依赖互联网、自主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教师要合理有效去运用,以突破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困境,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成长。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互联网+教育”可以发挥出互联网的数据优势,可以对学习资料进行快速整合,能够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实时资料共享。通过互联网图文并茂的特征,可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游戏化、直观化、图形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促进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挥;通过互联网实时交互的特征,能够让师生在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并且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是改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手段,但是,小学生的天性就好玩,自制力较差,当遇到问题时很难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也不敢向教师请教,这样就很容易渐渐缺乏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其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偏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导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会普遍较低。并且,教师和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枯燥、沉闷的教学氛围中,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在数学课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但图文视频等手段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起到一种辅助教学的作用,可很多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后,片面地依赖于教学视频等,有时甚至在课堂中只播放视频来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明显过分地夸大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也包括很多小学生在做课后作业的时候,经常喜欢通过上网来查找正确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性,遇到难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越来越不喜欢思考问题,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也会不断下降。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避免过度依赖。课前,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视频或者PPT以及学习任务单,上传到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及时完成课前预习。而学生根据教师发表的微视频进行新课预习,以增强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大体了解,扫除新课中的障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段微视频,来介绍北京故宫、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等地占地面积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教师利用网络将课前小常识与数学学习内容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和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两个单位之间的差别及换算,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之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不仅可以让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变得简明和具体,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享受,通过一些游戏活动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产生乏味、厌倦的情绪,提高课堂活力,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得数学教学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通常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新课导入,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柱和圆锥”“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教学视频中以动态的形式把图形展现出来,把书本上的句子转化成动态的线条,同时用视频展现不同的图形,教师还可以借助鼠标来对几何图形进行移动、旋转,让学生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观察几何图形,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听课情况,在此环节中,增加活动项目。如果学生在教师进行多媒体操作的时候注意力较为集中,且对此类型学习兴趣极高,则教师可以邀请几位学生来到讲台前,使用鼠标亲自操作,从而感受图形在自己的操作下旋转移动,进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深入学习的内动力,或者教师可以提出口令,学生需要依照教师的口令操作几何图形,并感受图形的变化或移动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具象操作的感知下,提高抽象数学思维能力。通过这种视频教学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也更有利于达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立体化的情境可以直接展现出教师无法用口头语言讲解的知识点,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容易被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因而注意力会得到集中,对课堂知识点也更容易理解、吸收与把握。
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开展教学,丰富课后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要以微课的形式,整合教学知识点与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课后下载,并进行自主学习。此外,还可以以课内外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关注学生课后的信息反馈,强化师生互动交流频率,促进学生能力协调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处。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监督,自己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思考,不断地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再者,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平台创建群聊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教师要求家长在家里监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进行课外复习,完成课后作业。此外,家长还应该经常跟学校教师反馈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状态,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到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情况,共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教师在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生成性预设,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预设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并结合预设制作一段微视频。视频中要对学生的预设问题做出解答,同时还要再一次强调该课时的重难点知识,以便于学生观看时回顾课上教师所讲内容,巩固新授知识,并且教师还要在视频的结尾提出思考性探究问题,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学生的课后复习效果。待到课上教学中,教师也要结合准备的课后复习材料——微视频,着重突出视频中强调的重难点知识,从而强化学生记忆,增加学生对小数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律的重视。在应用微视频于课后复习环节时,学生能够在视频、教材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展示下领悟知识要点,深入理解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方法。另外,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不仅仅要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同时也要让学生结合教材资料利用互联网搜索指定网站下的练习题。该网站则是教师依附于学校网站下设置的链接,学生可在链接中通过输入学号等信息,进入课后练习界面,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这样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效果与问题所在,以便于在后续的课程讲解中,提高课堂询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能力上的提升。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将各种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信息技术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锦上添花,它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催生课题变革,落实高效数学课题生成,而且能促进学生数学的自我发展与成长。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要争取发挥“互联网+”教学优势,也要避免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短处,确保课堂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