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汪民安
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一直是德勒兹研究乃至当代批评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尽管德勒兹很少直接讨论当代艺术,但是,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当代研究艺术对他的理论运用,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本辑《德勒兹与艺术》发表了五篇相关研究文章。尽管德勒兹没提到瓦尔堡,但是,他的精神分裂分析是否可能转化为一种图像分裂分析从而同瓦尔堡的“激情程式”关联起来?这是法国艺术理论家于贝尔曼的工作构想。而图像分裂分析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图像分析,它还可以对艺术史的研究产生重要的启示。张晨在介绍这项有探索意义的工作的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独到想法:介于瓦尔堡,德勒兹和于贝尔曼之间,存在着一种共同诉求:“图像就是为了穿越边界。”郝强直接讨论了德勒兹的艺术观念。德勒兹认为哲学是创造概念,而艺术则是创造感觉。这就是培根所谓的“感觉的逻辑”。对德勒兹而言,艺术就是力和情感的变化,是以去主体化的方式存在,而身体和面孔同样是一种力的灌注和流变,这样的充满力的面孔同样是去主体化和人格化的,无论是培根的绘画人物还是爱森斯坦的电影人物的面孔。王小雨的论文讨论了德勒兹的电影著作《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这两部著作可以算是电影著作,但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哲学著作。德勒兹独一无二的论断是将电影比作“脑”,二者都是在不停息的运动。但是,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运动方式不一样,前者主要指的战前电影,它们的运动方式还是根据逻辑来连接,电影还是追求一种黑格尔式的总体性,战后的时间-影像则打断了这种逻辑和总体性,它们向着断裂和外部开放。如果说前者是一种理智电影,后者则是一种断裂的口吃电影。高畅详细地讨论了德勒兹的《褶子》。“褶子”并非德勒兹的发明,但是,德勒兹赋予了褶子新的意义,他通过研究巴洛克艺术表明,褶子获得了无限制的解放,褶子在无限地迭奏。褶子也是德勒兹概念一个多样性繁殖。它和德勒兹的其他概念一道成为德勒兹的思想-形象。褶子可以说是德勒兹的游牧哲学在巴洛克艺术中的一次再运用,他以自己的方式让巴洛克艺术获得新生,同时,巴洛克艺术再一次证明了德勒兹哲学概念的非凡的阐发能力。董克非的论文参照了德勒兹论培根的著作,讨论了培根和弗洛伊德的区别。培根的绘画身体是“无器官的身体”,即一种充满了力的强度和波的身体,它无法定型和组织。它是纯粹的力的流变,而弗洛伊德的身体则是一种“肉身性的总体”。董克非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来讨论弗洛伊德的绘画。弗洛伊德的绘画体现了梅洛-庞蒂的可逆性观点。但无论是培根还是弗洛伊德,他们都对传统的再现绘画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