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文 (甘肃武威凉州区黄羊镇横沟小学)
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小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成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高效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学会独自观察、善于思考,使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获得丰富的语言词汇积累,还可以学会最佳的表达方法,跟随作者的思绪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语文新课标的细化和高要求,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为了高效地展开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尝试多元化的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知识点繁杂,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纵观近几年的阅读教学质量,可谓是不尽人意。细究原因,就会发现大家对阅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家长认为,课外书籍是闲书,看看作文书还有帮助,看名著、科技、地理等书籍都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背一背课文,识一识生字;学生认为一天作业多的写不完,阅读浪费时间,最主要的是做阅读题全对;部分教师认为阅读就是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概括文章大意等。教师对阅读认知的偏差,阻碍了小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阅读教学更注重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思维训练,而不是单一的做几道阅读理解。因此,阅读多元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这就包括在阅读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情感更丰富,人生态度更加健康乐观。多元化的阅读不再是教师解读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让学生的思维与作者、与教师、与同学展开深度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观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必要授课方式。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识字、词语解释、理解句意、概括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为主要教学目标。课改后推行素质教育,如今小学语文教材也实行统编版教材,教材内容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教学目标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目标为主,而是注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阅读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升华。多元化的目标也会引导学生向多元化发展,这与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求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在四年级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地预定为会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是在此基础上设置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如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特别是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才是这节语文课的重点。只有教学目标多元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和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也只有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才能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渲染课堂气氛,最喜欢采用齐读的阅读形式。齐读固然好,但是只采用一种阅读方式,难免会出现漏洞,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实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诵读、默读、速读、精读、略读、小组读,等等,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仿读、跟读、品读等多元化的阅读形式。多元化的阅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体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名作《望岳》时,教师可以领读,读准字音,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诵读,读出情感。但是,由于我们地处大西北,见过泰山的同学很少,所以纵然学生反复读,还是无法身临其境地领略泰山的巍峨与壮丽,也就很难读出诗歌的韵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泰山的壮丽。学生根据看到的泰山的巍峨景观,结合教师的讲解会更深刻的理解古人赋予泰山的特殊寓意,感受诗人描写泰山时的思想感情,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诵读本诗,相信学生的朗读是富有情感的,对诗歌的理解是透彻的。
阅读不能仅限于课内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是要靠课外阅读。有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等同于看作文书,其他的书都是闲书,与学习无关。这种对课外阅读单一的认识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束缚。课外阅读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充满善良、童真和美好的童话故事;教会学生做人处事的寓言故事;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历史故事;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了解世界风土人情的地理科普以及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思维的科技创新等百科知识书籍都可以引导学生涉猎。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会表现出对某一方面的极大兴趣,这也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多元化内容的课外阅读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佳句的积累;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语文的课外阅读可以说是对学生的所有学科都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百科的基础。由此可见,多元化的课外阅读,不仅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在展开阅读教学的计划中,教师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把课外语文阅读列入阅读教学计划中。并且通过班级群、家长会等平台改变家长的认知,首先引导家长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在这种素质教育和大语文的理念下,努力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形式和渠道,从而使小学生在浩瀚的语文天地间学会主动阅读,积累知识,丰富阅历,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不是简单的阅读一篇文章,或者阅读了多少文字,而是要看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读了很多书,可是最终效果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也是一样的道理。部分学生阅读只是走过场,用眼不动脑,动口不动手,最终的阅读效果不尽人意。可见阅读的反馈不能只是单一的读了几本书,而是要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反馈,以此确保阅读质量。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懂就问》这样感悟性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督促学生学会边阅读变思考,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花的校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写优美景色的文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佳句,并让学生口头讲述阅读内容,最好能背诵增加词汇积累;学习《武松打虎》这样剧情容易表演的文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阅读,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还可以展开多元化的评价,以便鼓励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小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差异,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差异性,这时就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与建议,逐步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考,既会读、爱读,还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口头或者文字的形式有创造性地、富有想象力地表达出来。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小学语文阅读习惯是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习惯,而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的催化剂。小学语文阅读是渗透在每日学习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采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根据阅读的内容制定不同的阅读目标,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积极公正鼓励性的反馈评价,才能使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最大化,阅读质量得以质得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