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梅 (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创设体验式的情境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引入情绪情感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德育内容,明理启智,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生活。教师该如何利用审美化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德育素养呢?
审美化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科内容,努力挖掘德育教材的审美因素,把德育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净化心灵,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升华。
在“感受家乡变化,关心家乡发展”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家乡近几年的变化,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从城镇建设、乡村变化、道路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发展,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切体会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对家乡发展的看法,让学生在交谈中生发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的美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身为家乡的一分子,有必要了解家乡文化与家乡特产,而悠久的民间艺术就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份宝贵遗产,需要一代代人去学习,去传承。如南通的蓝印花布是南通人的骄傲,教师可以创设与民间艺术蓝印花布相关的情境,用蓝印花布制作的伞、丝巾、布料、帽子、衣服、旗袍等装饰教室,同时,开展一次“制作蓝印花布”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耳聆听有关蓝印花布的知识,亲手学习制作蓝印花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高审美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家乡民间艺术的认识,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语言与风俗习惯都各不相同,如南通靠江临海,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海门的海产品丰富,即将建设上海的第三大机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海安的河豚享誉内外,也是著名的丝绸之乡。教师要结合当地特点,展现当地的风俗习惯与著名景点,让学生在谈谈说说中了解当地风俗习惯,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结合家乡的地理位置与工业特点,鼓励学生畅谈家乡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对家乡有一个具体系统的认识,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得到了激发,不管学生将来身在何方,都会深深记住自己是家乡的一分子,有责任有义务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
体验式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最佳途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审美化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增长见识,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德育认知水平。
在“美好的生活哪里来”主题活动中,教师通过图片“农民伯伯种地”“叔叔阿姨织布”“科学家搞研究”“医生给人看病”“警察维持交通”等展现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甘做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默默地发光发热,才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人们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是国家富强,职业不分贵贱,劳动是光荣的,让学生懂得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劳动的热情。
每个人心中都会对自己的未来有职业畅想,或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或是忙碌的工人,或是埋头研究的科学家,或是保家卫国的解放军。不管是什么职业,当今社会都需要懂知识的人,肯吃苦、勤劳动的人。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为了自己目标,不断奋进;另一方面,教师要告知学生,未来的社会职业发展有无数种可能,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养成终生学习意识,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对于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在审美化情境中感悟生活真谛,引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矛盾,触动学生真情实感,使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孩子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擦桌子,扫地、学习摘菜、洗衣服、整理书柜房间等。教师可以开展情境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实际劳动展现自己的能力。当然,教师也要跟家长联系,看看孩子在家是否爱劳动,是否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对于积极劳动的学生教师要适当表扬,对于懒惰的学生要适当提醒,鼓励其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在劳动中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增长劳动经验,提高家庭责任感。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随着孩子的长大,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帮助自己,看到孩子能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不管孩子做多做少,父母心中都会升起欣慰之情。作为子女,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不能忘记做力所能及的劳动,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让自己的人格逐渐独立,摆脱被照顾的境遇,让自己用双手改变自己的生活。比如学习买菜、炒菜、洗衣、拖地等,让自己真正与社会接触,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学习认识各种油盐酱醋,懂得礼貌地与人交往,在发生矛盾时不冲动,提高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在生活中会发生许多事情,孰是孰非,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事情着手,学习分析、判断、思考、总结,提高是非辨别能力。比如同伴吵架,不能因为与其中一人情感好就偏帮,而应该就事论事,分析判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件事情。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学生在这样良性环境里接受积极思想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责任心,从而不断提高德育水平。
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接受外界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影响,以学生为主体,重情感激发、重体验探究。德育教学的审美化旨在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让学生享受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但学习知识技能、文化知识,也学习怎样做人,如何做人。教师可以开展“文明小组”活动,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打扫卫生、保护环境、为班级做的贡献等方面为小组打分。鼓励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约束自己不打架、不吵架、礼貌待人,做文明的人,贯彻八礼四仪精神,积极由他律向自律迈进。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学习天赋是不一样的,有的爱好数学,有的善于语文,有的爱好写作,有的喜欢研究科学,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自我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开展互助学习小组,能力强的与能力弱的结合,传帮带,使能力弱的能跟上班级水平。当然,有的学生某方面弱,其他方面强的,也可以鼓励其做“小老师”,形成生生互学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自卑,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并想办法解决困难,这也是思想品德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审美化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的美,并积极用双手创造美。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参与学校集体劳动,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同伴的帮助,为了集体的荣誉,不断约束自身行为,提高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