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雅岚
前段时间,小(三)班开展了亲子春游活动,大家一起去参观了红山动物园,激起了幼儿们探究小动物的强烈愿望。于是,幼儿们开始在建构区用积木搭建的方式表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兔子、小鱼、乌龟等,建构区俨然成了小小动物园。有一天,乐乐带来了他最喜欢的毛绒玩具—— 一只小骆驼,想要搭建一只积木骆驼。
乐乐来到建构区,一边认真观察毛绒骆驼,一边尝试用小积木搭建骆驼。只见他用圆柱搭好骆驼的四条腿,然后用长方形木板搭建骆驼的身体。突然,骆驼“摔跤”了,积木倒在桌子上。他歪着头看了看,一声不响地重新拿起积木,又开始搭建。又一次搭好骆驼腿后,他开心地笑了笑,这次他很小心地将长方形木板往骆驼的四条腿上放,结果和上次一样,骆驼还是“摔跤”了,积木再一次倒了一桌。乐乐皱了皱眉头,一言不发,又重新拿起积木,再一次开始搭建,可是在搭建骆驼的身体时,骆驼第三次“摔跤”了。
乐乐皱着眉头焦急地问:“老师,我的骆驼都倒了好多次了,怎么回事呀?”老师微笑着摸摸他的头,说:“是吗?我们来看看。”
老师对同组的其他幼儿说:“乐乐的骆驼总是‘摔跤’,谁能帮他找找原因?”同组的恒恒看了看乐乐的积木,立即说:“我知道,他自己的衣服不小心刮到了积木。”“还有什么原因呢?”老师再次追问。这时,一旁的宁宁说:“我知道,他搭得不整齐。”“那怎样才能搭整齐呢?”老师追问。“用眼睛看。”宁宁说。“我看的,我一直都看的。”乐乐急忙争辩。一旁的恒恒不紧不慢地说:“你可以在长方形木板的角上放圆柱,我们搭幼儿园时就是这样搭的,这样就不会倒了。”
【教师的指导】
乐乐在搭建骆驼的过程中,直接在四根圆柱上放木板搭建骆驼的腿和身体,这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四根圆柱的位置会影响骆驼整个身体的稳固性,要掌握好柱子的对称及木板的位置,才能保证骆驼身体的平衡。乐乐暂时没有掌握这个“秘诀”,所以骆驼不断“摔跤”,但是教师没有立即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充当了一名观察者,先给予乐乐自主尝试的机会,乐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在尝试未果的情况下,他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教师还是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采用了分析式评价的策略,将乐乐的问题抛给同组幼儿,通过集思广益、共同讨论的方式,大家对乐乐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还分享了好的建构经验,有效帮助了乐乐。
接着,老师微笑着对乐乐说:“你瞧,大家帮你找到这么多原因,你在搭骆驼时要注意这些问题,先找一块长方形木板当草地,在‘草地’上搭建可爱的骆驼,再去试试吧。”
乐乐再次开始搭建骆驼,这次他先找了一块长方板当草地,在“草地”的四个角上先放圆柱当作骆驼的腿,并细心地检查骆驼的腿有没有对齐,然后轻轻地盖上另一块长方形木板当身体。最终,他的骆驼稳稳地站住了。他高兴地跑过来,拉着老师的手说:“老师,你来看我的骆驼。”“你的骆驼真结实,真漂亮!”得到老师的肯定,乐乐开心地对同组的小朋友说:“老师说我搭得好,我还想搭。”他一口气搭了三只积木骆驼。
【教师的指导】
乐乐在搭建骆驼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但通过集体的智慧很快就找到解决的方法。乐乐这次尝试运用难度较低的建构方式,先铺一块长方形木板当草地,方便找到搭建骆驼腿的位置,掌握好平衡,骆驼也就不容易倒了。这时,教师再运用鼓励的语言让乐乐再次尝试,帮助其树立搭建的信心。最终,乐乐的作品搭建成功,他渴望将自己的成功与教师进行分享,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及时的欣赏和积极的肯定,让乐乐获得极大的喜悦和成功感。
萱萱手里拿着几块积木走到乐乐旁边,在乐乐搭建的骆驼旁开始搭建,并很快搭出一条小鱼,乐乐见状,伸手一推,萱萱的小鱼立刻散了架。
“老师,乐乐把我的小鱼弄坏了,呜……”萱萱大声地边哭边告状。老师来到乐乐身边,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乐乐振振有词:“小鱼应该是在水里的。”“嗯,你说得有道理,你可以告诉萱萱呀,先对萱萱说声对不起吧。”萱萱委屈地说:“那小鱼在哪里搭呀?这儿又没有水。”老师问乐乐:“你说呢?”“给小鱼造个池塘不就行了吗?”乐乐回答道。
于是,老师和乐乐、萱萱一起找来绿色地垫,在活动室的空地上“造”了个池塘,乐乐对萱萱说:“好了,你可以在这里搭小鱼了。”
过了一会儿,萱萱的小鱼在“池塘”里欢快地“游”起来了。
【教师的指导】
吸收法是利用VOCs气体在某些溶剂中的高溶解性,采用高沸点、低蒸汽压的其他液态有机溶剂气体进行吸收净化,再通过精馏等方式进行分离[4]。
当萱萱加入搭建活动后,与乐乐发生了争抢位置的问题。这时,教师没有明确指出谁对谁错,而是先了解幼儿的想法,知道了乐乐推倒同伴的积木有自己的理由,而不是随意破坏。随后,又鼓励幼儿想办法解决骆驼和小鱼不能同住的问题。所以,在建构活动中发生争执、争抢等问题时,教师要“明察秋毫”,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对与错、是与非,要给予幼儿述说的机会,再做判断。
幼儿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本着尊重和支持幼儿活动的原则,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外,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在积木建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作为幼儿活动支持者的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不仅要注意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幼儿的需求,如对材料的需求、对搭建技能的需求、对解决矛盾方法的需求等,还应及时捕捉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有价值和值得推广的经验。所以,教师的观察要细致入微,不能只简单地看到幼儿活动的表面,更应看到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发展意义。教师应以最少的干预和最多的欣赏来支持幼儿的活动。
在幼儿的建构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观察与分析把握介入的时机,不要一发现问题就急于帮助幼儿解决,而忽略了给予幼儿思考和尝试的机会。在搭建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争抢积木、碰倒积木、搭建不成功、告状等问题。当问题出现后,教师应让幼儿先自行尝试解决,幼儿解决不了,教师再适时介入。在该案例中,乐乐的积木在前两次倒塌时,教师没有介入,当积木第三次倒塌且乐乐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时,教师才介入。当发现幼儿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幼儿活动,如案例中乐乐和萱萱因搭建位置而发生冲突时,教师主动及时介入,了解双方的想法,成功化解矛盾。
幼儿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在指导过程中,方法应因人而异。教师应灵活地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和发生问题的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有的幼儿可能只需要教师的语言提示,有的幼儿则需要教师直接指导,或借助同伴的榜样力量,在讨论、小结、分享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所以,只有针对幼儿个体的指导,才是有效的指导,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不同需求时,应当场及时快速地了解、判断幼儿是否需要帮助,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幼儿遇到的问题不同,自身能力也不同,所需要的帮助自然也不一样。只有提供适宜的指导,才能帮助幼儿有效学习。
在该案例中,乐乐的积木总是倒塌,说明他的建构技能有待提升,所以教师引导他发现骆驼“摔跤”是因为四条腿没有对齐。这只是第一步,教师还应鼓励乐乐进一步迎接挑战,尝试利用测量的方法取代用长方形木板当草地的方法。而乐乐推倒萱萱积木的行为,源于乐乐对动物生活环境的认知经验,他认为萱萱错误地选择了建构地点。教师通过提供绿色地垫以及与乐乐、萱萱一起为小鱼搭建池塘的方式解决了矛盾,同时也拓展了幼儿关于动物生活环境的经验,促进他们在游戏中进一步学习。
由于幼儿在建构活动时较分散,教师不易观察到每个幼儿,因此,同伴间的互助式学习也很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幼儿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在各个小组,便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近距离观察同伴的行为,利用同伴经验及榜样作用让幼儿相互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交往、协作和帮助,共同分享经验,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树立“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观念,灵活地采用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在建构能力、人际交往、创造力等方面的积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