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源(景德镇陶瓷大学)
黄金油滴是油滴系列中比较少见的颜色。其特征是深色背景上,釉面分布着大小相近,形状规则的金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结晶体。由于烧成温度曲线、窑位对油滴釉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所以相同的配方一次烧成后会有许多种形态的釉,这是黄金油滴不好烧成的原因之一;试验中如果向配方中添加适当的金属氧化物,油滴的色泽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则可以通过调节金属氧化物的数量来烧成黄金油滴。另外,烧成制度不同,也会导致釉面出现不同变化,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节烧成、配方、窑位等因素做出种种选择。
图1
釉料制备流程与工艺参数:釉料配制;按照料:球:水=1:2:1的比例使用快速球磨机球磨8分钟;将磨好的釉料过140目筛;对坯体内部浸釉20到30秒,外部不上釉,晾干后烧成。黄金油滴的烧成制度:第一阶段,室温~1190℃(5~6h);第二阶段,1190℃~1240℃(4 0 m i n),保温35min;第三阶段,1 2 4 0℃~1 2 7 0℃(1 5 m i n),保温20min;第四阶段,冷却至1190℃时保温30min,而后自然冷却。
色剂含量高的配方釉面较光滑,色彩为红褐色,有较大油滴状晶体从上到下由密到疏分布,碗底最少。根据相关文献可知,油滴中大部分成分为赤铁矿或磁铁矿晶体,而油滴之间则是大量的辉石晶体与少量氧化铁,这也决定了油滴截然不同的釉面效果。
熔剂较多的配方釉面光滑,只有少量不规则的油滴分布在碗身并有向下流动的趋势。过多的熔剂让釉熔点降低,使得釉中析出的油滴又重新熔于釉中,因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油滴变少的痕迹,而且仅剩油滴晶体则并不是很清晰,如果温度再高或熔剂再增多,釉会在碗底析出大量絮状银色结晶,通常是油滴融化后晶体汇聚到底部的结果,可以看出其对油滴的着色效果并不明显。在上述配方中加入骨灰后,釉面更为光滑,碗壁有少量模糊的红色油滴分布在碗口到碗壁,油滴变少并变大,或者连成一片,边缘开始变得模糊,油滴的典型特征不明显。如果在配方中提高基础原料的比例,降低或者不加额外金属氧化物,晶花则变得细密小巧,多以针状圆形结构出现,结晶的颜色则为常见的红色,釉薄处近似传统黄釉滴的效果。基础原料是可以烧制出传统红油滴的效果的,在配方中适当增加长石,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粘度,并增加少量骨灰以促进分相,一般来说会有较好的油滴效果。
黄金油滴的形成是因为配方中含有的氧化铁在1000℃左右时,分解成氧化亚铁与氧气,氧气则源源不断的冲出釉面形成凹坑,而由于油滴釉粘性都较强,因此凹坑不会被立刻填满,而是在缓慢升温过程中被逐渐填满,由于一般铁较多的部分流动性都较大,因此此时填充于凹坑中的釉熔体大部分为釉中铁元素较多的部分。同样,当气泡在釉层中移动时,游离状态的氧化铁或者氧化亚铁会随着气泡移动被带到釉表面,并停留在凹坑周围,在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最后这里铁的饱和溶液析出铁晶体,相关资料指出油滴晶体是由大量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晶体组成的,而油滴之间则是大量的辉石晶体与少量氧化铁,这也决定了油滴截然不同的釉面效果。由此可见,烧制成功的油滴釉,配方中的大部分氧化铁都应完全反应形成气泡,但釉的流动性也决定了铁的含量不能太多或者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使铁再次熔入釉中或凹坑无法存在太久而汇集铁。
根据实验可知,黄金油滴的配方中比率较少的原料稍微变化就会使釉面产生不同的效果,如骨灰促进分相,但助熔能力很强,加多会使油滴熔融;铁不能加入超过12%,否则釉面会析出过多金属呈现金属光泽而无油滴;长石引入氧化钾,如果太少会引起釉面凹坑,所以配方中长石都占比较多;石英主要使粘度适中,过多会使釉面高温过粘,使带有铁元素的气泡无法冲出釉面,当釉本身粘度适中时,部分配方中石英可以降到10%以下;方解石起到高温降粘的作用并抑制釉面析出金属,一般来说方解石的含量控制在8%左右效果最佳,滑石的作用相反,过高会引起油滴熔解;高岭土则为釉引入氧化铝的成分,在釉中形成莫来石,提高熔融温度,但是含量在釉中一直都比较少,一些配方甚至不含高岭土;金属氧化物太少对油滴的呈色不明显,实验显示加入1%~1.5%的钛后烧成的油滴釉与不加的配方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加入太多,釉面则没有油滴的出现,实验显示钛的加入量超过5%后,釉面呈现磨砂质感的金属光泽,颜色为黄褐色,转动釉面可以看到许多细小闪光的晶体。因此加入量一般在3%~4%左右,金属氧化物是油滴呈色的重要因素,也可以加入含有金属的碳酸盐,高温生成的CO2气体也利于油滴的形成,类似的可以把氧化铁换成氧化铜,也有油滴效果。但配方只是一方面,一个良好的配方必须要有相应的烧成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黄金油滴在烧成中的稳定,不会烧不熟或者过烧,一般来说,熔剂类原料多的可以适当降低烧成温度,而对于增加釉高温粘度的配方则可以增加烧成温度,其最终目的都是使釉在高温中能形成稳定的过饱和溶液使油滴生长,因此,例如上述的晶体细密且小的配方,需要适当增加高温保温时间,让油滴长大一些,当一个正常的配方没有烧出满意的效果,可能是由于烧成曲线不匹配导致的,同样黄金油滴的烧成需要温度与配方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互补,古代人们并没有科学的手段来记录实验数据,只能在一次次的烧成中积累经验、创新技法,所以不应当把黄金油滴的影响因素只局限于温度和配方,施釉方法还有窑位等等也会影响,一般来说上下窑位会相差20℃左右。
图2
另外由于配方的成分不同使釉浆粘稠度不同,相同的浸釉时间釉层厚度可能不一样,但总体厚度都控制在1~2mm,如果坯体较粗糙,会吸收釉使釉层变薄影响厚度,一些坯体采用了先浸釉后喷釉的做法,两种釉的金属氧化物均不相同,也得到了截然不同的釉色。
油滴釉的烧成范围较窄,温度稍低,釉面的凹坑无法完全消失,温度过高,油滴会重新熔融进釉中。配方的成分不同,釉的高温粘度也不同,使用本文烧成制度没有产生油滴的配方可以适当降低温度防止油滴形成后又熔入釉中。由于油滴也属于结晶釉,在1190℃保温是使油滴在晶种发育期进一步增长。
要制备出呈色良好的黄金油滴,除了需要合适的配方,还需要相应的烧成制度,不同的烧成制度对相同的配方也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铁在油滴釉中的含量不超过12%,同时加入适当骨灰易于油滴产生;油滴在施釉时最好采用浸釉的方法,喷釉厚度可能不够,也可以用先浸釉后喷釉的方法,可能会有特殊的效果;对于黄金油滴或其他颜色的油滴,应在釉中适当加入多种金属氧化物(如锌、钡),在烧成时除了控制好烧成温度,还要根据不同配方的高温粘度来适当减少或增加烧成温度,不应仅局限于温度与配方两个方面,可以在不同时期转还原气氛来探究,一些地区在烧到高温时,会从观火孔投入不同种类的木材进行烧制。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