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思贤实验小学 廖玲玲
随文练笔是一种有效的读写连接形式,长期的随文练笔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打磨学生语言、丰富学生的习作手法,帮助学生们完成从阅读积累到习作技能的正向迁移,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小学高段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提升的关键阶段,重视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教学的优化,是满足学生阶段性成长要求的需要,也是提升语文文本研读课堂价值的要求。
教材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变革,自新课改推进以来,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界的热度一直没有消减。
很多一线教师都会在设计例文精读引导活动时,加入随文练笔环节,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单元习作教学难度,让学生在完成单元习作任务时,更加得心应手,这便更好地落实了单元习作要素,提升了语文课堂的实用性。因此,大部分的语文老师都赞成并且愿意将随文练笔活动推广到语文教学之中。这种态度在支撑随文练笔活动不断地扩张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教师在选择随文练笔渗透点时,依托的标准过于简单。比如,有的老师会直接根据所要教学的问题是什么就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如果所教文本是一篇记事文,就会要求学生写一件小事。这个思路乍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这个训练点太大、大粗略,既没有切合新课标要求,也没有融合教材理念,更没有重视对随笔训练活动的系统化、联系化探究,不能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效果。
(2)练笔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制订强有力的随文练笔指导计划或策略。根据新课标要求,在第三阶段的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是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习作,练笔形式却是以最简单的仿写为主,练习的内容多为记实作文中的语言练习,不能满足学生渴望从习作训练中拓展习作思路的要求。
(3)练笔的修改反馈机制不完善。比如,在语文练笔过程中,有些老师喜欢将评价环节放置到课下,给出的练笔评语也是一些毫无新意的套话,不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的点评;即便是能够针对学生作文进行针对性点评的老师,他们针对的点也多为语言方面,很少提出全文内容、谋篇布局方面上的评价,作文评价与修改过程根本不能触及习作之根本。
随文练笔活动的开展,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新教材编订原则,组织随文练笔活动有利于凸显“语用”训练,让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呈现出别样的风采。那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成功组织随文练笔活动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了总结。
综合语言运用是支持随文练笔活动组织的灵魂,故要想让小学高年级的随文练笔活动具有灵魂,我们就需要对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进行精准的提炼,在这一提炼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参照如下标准对文本中的“语用训练点”进行系统筛选和比较。
(1)课标。新课标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定了不同的习作训练要求,要想遵循这一要求推进随文练笔活动,我们就需要将小学高学段语文随文练笔活动的训练点固定在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孩子的习作训练要求范围内,然后根据文本、教材、学情等因素进行具体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达成能力提升效果,还能增强随文练笔活动的系统性,让随文练笔能够以一种成体系的、有依托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们面前,规避语用训练点重复率高、语用训练上升性不强的问题。
(2)文本。在随文练笔指导过程中,文本是学生感知、研究的主要对象,文本解读所得是学生要消化、再现的主要材料。而即便是同一主题下的文本,也会是各有突出、各有侧重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文本语言、文体的不同来选择语言训练点。
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古诗三首》的文本训练特点,确定语言训练点为“诗文具体场景”扩写;依据《祖父的园子》文本特点确定语用训练点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个人情感”。两篇文本处于同一单元,依托同一主题,但具体文体不同,给我们进行随文练笔提供的文本转化点也不同,我们选择的语用训练点也就不同。
(3)教材。“双线并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各个教学单元设计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随文练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与语文教材编者的单元编订意图相重合,而编者的意图又是通过单元导学部分和单元练习来系统展现的。所以,要想选出最佳的高年级语文随文练笔活动语用训练点,我们就需要深入解读语文教材,揣摩编者的意图。
比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感知四大名著,语用训练要素为学习古典名著阅读方法;学写读后感。而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编者也设定了能够体现该单元教学目标的习题,如《草船借箭》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中提出了关于文本故事概括方法的指导要求;《景阳冈》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提出了关于如何声情并茂地转述文本经典情节的习作指导要求等。通过对单元导语和具体课后习题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轻松得出该单元精讲文本中的语用训练方向,而且能缓步提升,逐渐达到单元语用训练要求的效果。
由此可见,关注教材要求是关注课标要求确定语用训练点选择范围之后的范围缩小手段。关注教材要求对于提升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在随文练笔中语言训练点选择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学情。基础学情与教学要求之间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从来都不缺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问题。因此,要想让随文训练中的语用训练点选择具有科学性,我们就有必要在关注课标要求、教材要求、文本实际的同时,关注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依据学生的习作水平选择习作训练点。
知道要“练什么”只是随文练笔活动成功推进的第一步,随文练笔是否能够达成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目标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组织随文练笔活动的,是否形成了清晰系统的随文练笔层次。而在高年级语文中随文练笔活动组织过程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1)学习。在找到了准确的、科学的语言训练点之后,教师们需要针对该语言训练点合理地组织语言训练学习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发现作者是用怎样的习作方法来达成训练效果的。只有深度分析了作者的写法,形成了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学生们才能将个人的所感所悟进一步应用到随文练笔中。
(2)运用。运用环节随文练笔活动中的主打环节,依托现实文本积极调用多种形式展开随文练笔训练,不仅可以趁热打铁,帮助学生们在运用中消化阅读所得,也能提升课堂语用训练活动的丰富性与实践性。
(3)总结。教师对学生的随文练笔训练并不能止步于练笔,更需要对练笔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比如,在练笔结束后,我们可以请学生当堂朗诵个人作品,然后通过对作品进行评析,来确定该练笔活动是否较好地落实了课堂语言训练点,进而以教师讲评的方式带领学生们进一步明确语言训练点,消化语言训练内容。
反馈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练笔情况的掌握环节,也是教师对学生练笔活动的二次引导环节,做好二次引导,课堂语用训练层次才会取得进一步的提升。那么在随文训练中我们到底该怎么评呢?
在随文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生本性原则。要落实这一原则,我们就需要在反馈点评的过程中,将学生摆放到教学评价的中心点,以学生基础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是针对性原则。要落实这一原则,就需要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不落俗套,不套用模板化的评价语言。
三是多元性原则。要落实这一原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对学生作品进行评析。
四是鼓励性原则。要落实这一原则就需要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综上所述,要想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成功推进随文练笔活动,我们就必须清晰准确地把握随文练笔“练什么”“怎么练”“怎么评”,让随文练笔活动能够以系统性、实用性、多样性的姿态出现在学生们面前,让学生们能够在随文练笔中掌握习作方法、拓展习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