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画:概念及价值维度

2021-12-01 10:15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动画实验艺术

许 翔(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动画历史悠久,早在3万5千年前,法国的岩壁上便可见连续动物图像的雏形。公元前1600年,埃及法老建造的神庙的柱子上则有了连续变化的人物图形。在我国,公元1000年左右创造的走马灯,则通过蜡烛热气上升带动叶轮旋转产生可视的连续运动画面。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之后,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事物,与其密不可分的动画也就发展起来。尤其是到了1914年,美国温瑟·麦凯(Winsor McCay)对动画技术改造之后,动画开始飞跃发展,动画产业也似雨后春笋在各国兴起。1937年诞生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为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动画片,是一部在赛璐璐片上直接上色的彩色动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第一部彩色电影的诞生。在商业动画成功发展的同时,另一种充满现代感与极简主义的先锋实验动画发展得更好,虽然先锋动画有别于商业动画,但始终与实验电影、音乐、舞蹈、绘画等视觉艺术保持着紧密联系,担负起动画艺术的前卫特质。

一、实验动画的界定

意大利诗人乔托·卡努杜同时是电影先驱者,他1911年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指出:电影是区别于诗歌、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的“第七艺术”。较之其他的艺术门类,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紧密跟随新技术更新的节奏,实验动画更是自由、偶发地融合了前几种艺术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绘画运动中的时间艺术。实验动画将静态艺术、动态图像艺术、时间和节奏艺术、空间与造型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动画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热衷先锋实验艺术探究的艺术家。不过,就艺术内涵而言,实验动画的立身之本并非依附于媒介的更新,而是观念上的创造,它总是不断超越当下电影或是滞后的观念。

孙立军在其主编的《动画艺术辞典》中如此定义实验动画 :“追溯动画发展的历史,应该说动画艺术是从实验动画开始的。虽然今天的实验动画更趋向学术探讨的特点,因为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只在学术研讨会或电影节上展示,所以,有人称其为艺术性动画片。其实,实验动画包含两个含义,即形式上的实验和内涵方面的探索……而那些仍然保持自我风格、形式、技巧以及制作方式的动画艺术家的作品,就被称为实验动画……实验动画的技术特点是随意性强,非标准化工艺,具有很强的偶然性。”[1]薛燕平在《非主流动画电影》中将非主流动画分为“先锋实验动画”“艺术动画”“政治动画”“成人动画”“披着主流动画外衣的非主流动画”,并将“先锋实验动画”定义为 :“这一类动画片主要指那些声画形式、视听语言方面大胆探索与实验,而基本忽略影片主题、情节甚至无主题的抽象动画、实验动画、先锋动画等。这一类动画片以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实验动画短片、德国早期先锋动画短片为代表。”[2]相关的概念界定表明,实验动画不仅具有艺术表现方面的探索性,同时还与动画电影的商业性拉开距离。具体而言,实验动画主要体现出四个层面的艺术特征:(一)实验动画是艺术动画,侧重艺术语言和形式内涵的实验探索;(二)实验动画具有非标准化的实验性;(三)实验动画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为非叙事性、非主流性、非商业的艺术成人动画;(四)实验动画以短片为主,材料、观念、形式没有任何限制,可以说是艺术形式与语言创作的大融合。

二、实验动画的价值维度

(一)实验动画的纯艺术性

自190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短片《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诞生以来,实验动画便以实验的名义日益发展, 在探索电影本体的同时, 较多地显现出强烈的艺术个性。实验动画在美学特质上日渐呈现极具独立的自我风格和语言范式,并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夸张的想象力,艺术家们运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立意所要表达的观念,通过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来发现生活中所寓意的真实事件,不仅体现了实验动画在艺术创作中丰富的哲思过程,还充分彰显了艺术家本身的独立意识。对此,在相关的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自身基于创作手法与审美经验方面的艺术探索。

在实验动画影片《小牛》中,艺术家采用油画笔触和玻璃材质,表达出一幅朦胧而流动的艺术画面,通过细腻的刻画手段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场景展开在我们眼前,整部影片洋溢着俄罗斯式的人道情怀;在玻璃上作画的视觉效果则改善了油画的厚重笔触,通过清透温暖的色调来烘托温情感的细腻柔和,这种柔和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画面不仅传达了作品的主要意向,也缓缓道出了感人的叙事内容。故事以小男孩的睡梦形象开端,接着出现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牛,伴随着小男孩关于童年的回忆,制作人用深情、真实的电影语言诉说着一家劳苦人民的平凡时光,故事直至因赖以生存的小牛跑丢而走向高潮。整部影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颇高,戏剧化的构思和视角把生活里的体验感受融入到了角色熔炼中,创作手法的亮点使得画面颇具层次感,尤其是油画笔触的通透画法更纯粹而真实地演绎了关于童年关于贫苦生活的人性关怀。

动画短片《平原的日子》中,艺术家用高明度的彩色画面结合电脑模拟的蜡笔笔触勾勒了一个温暖的童年场景:霞光,麦浪,暖阳,跳跃的小马和舞动的母亲形象在日出里呈现,缓缓而起的鸟叫声和轻快的背景音乐与画面完美融合,暖意缓缓流过,不禁勾起我们童年的记忆。平原上不断切换的回忆场景平淡而真实,蜡笔画的简单柔和在律动变换中极具特色,交叉的线条和影调使每一幕的故事情景交融,文化元素的图形插入巧妙赋予了作品组合拼贴后的重组寓意,在画面的不断叠加和覆盖中,影片色彩形态上的艺术性得以充分彰显。艺术和现实意义的结合把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念融入到画面中,带来一种单纯却温暖的感动,在成年的世界里,童年的美好回忆将一直抚慰我们疲倦受伤的心灵。

(二)实验动画的观念性

“在本世纪中,西方画家和雕塑家走出他们自己的传统,从东方、非洲和美拉尼西亚等画家和雕塑家走出他们自己的传统,从东方、非洲和美拉尼西亚等统巴不能再继续哺育其最富创造性的成员了。”[3]47受艺术史的影响,未来派画家阿尔纳多·金纳(Arnaldo Ginna)创作了第一幅抽象绘画作品《神经衰弱》(Neurasthenia.1908),之后与兄弟布鲁偌·科拉(Bruno Corra)在胶片上创作了一系列的程序实验动画,将色调与音乐连接起来形成了 “视觉音乐”。其作品有《色彩的和弦》(A Chord Of Colour)、《四色效果的研究》(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our Coiours)、《春之歌》(Song of Spring)、《花》(Flowers)。25 年后,偌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改进并重新创作音乐与抽象实验动画相融合的这一艺术形式,这与美国当时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有着类似的艺术观念。在动画短片创作中,材料运用和视听语言的巧妙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光影效果,尤其是实拍影像、插画等表达媒介对虚实环境的交叉切换,大大丰富了视觉感知的差别性和情感表达的敏锐度。

动画艺术家吉尔多·曼尼利通过动画短片《人生是一场电影》,探讨了现实世界中人类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的话题。在动画短片里,创作者假设了生命的偶然性,通过两次不同的人生经历来比对主人公不同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整个影片内容贯穿着存在主义的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讽刺式讨论,曼尼利用女人不断出现的冷酷巴掌否定了主角的存在,并让主人公寄宿在标有打折大减价的橱窗里来隐喻这个物质化和商品化的世界,即便当主人公帮助了流浪汉、阻止了抢劫案的发生,也未能为他的存在带来实质性的意义。而故事失去了主角情节又会走向哪里?在没有主角的假设里,存在的变化微乎其微,虚拟世界里的人性假设依然没有被改变,悲惨的事件依然会发生。“在我们的时代,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时代的理智表达方式而出现,这一哲学表现出无数与现代艺术相通的地方。我们越是仔细地把两者放在一起观察,就越是强烈地感到,存在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真实的理智表现,而现代艺术是这一时代的形象化和直觉的表现。”[3]63艺术家凭借动画作品的创作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用虚拟的人生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诞与虚伪,让观众在一个新的视角里去思考存在的价值。

观念是实验动画的灵魂,正是观念的介入使实验动画超越了商业动画电影或滞后的当下艺术。《平衡》是由克利斯托弗·劳恩斯坦(Christoph Lauenstein)弟创作的动画短片,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博弈、欲望争夺的场面。在影片中,创作者将诱惑寓意为一个八音盒,并搭配了近响远轻的声音效果,通过五个“垂钓者”之间的相互争夺讽刺了现实世界里人们因诱惑而萌生的愚蠢行为。影片开始阶段,五个“垂钓者”站在平台的不同方位来维持着所谓的平衡,随着八音盒引起他们的注意,私欲渐渐膨胀打破了平衡,五个“垂钓者”开始了激烈残酷的争夺表演。影片里唯一的幸存者在把其他“垂钓者”推下去后,发现八音盒正与自己遥遥相望地站在平台的两边,十分的落寞。该动画借助电影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人性的弱点,并在视觉元素上运用微妙的表达方式来增添画面的张力,简单朴实的绘画空间演绎了令人深思的社会道理,告诉我们在欲望面前互相争夺带来的只有分裂和失去,而相互分享和帮助才能实现共赢。这部富有哲学寓意的动画短片既表达了作者的艺术理念,也解释了现今社会里的病态现象,对批判和审视自己极具深远意义。

(三)实验动画的技术性

从早期的实验电影动画开始到20世纪的60年代、70年代,实验动画中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其中电脑动画先驱约翰·斯特胡拉(Joho Stehura)使用早期的电脑程序制作的动画《赛博尼提克》(Cibernetik)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这部经典迷幻作品深受嬉皮士的喜欢。好莱坞的第一部电脑三维动画《电子世界争霸战》则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电影特效的里程碑,该作品有长达20分钟的内容用真人表演来描绘计算机内部世界的剧情。1986年的动画《顽皮的跳跳灯》是皮克斯的电脑三维动画,相对成熟的电脑技术赋予了两盏普通台灯以鲜活的生命。短片把两只一大一小台灯的铁制金属和皮球塑料的质感塑造得极其逼真,对计算机视觉图形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人们当时的极限。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让实验动画的创作语言有了视觉上的跨越,显得极具创新和趣味性,制作过程的便利也为广大的动画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途径,并强化了作品的视听效果。

《安娜和贝拉》是1985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创作者鲍奇·瑞美通过刻画两个姐妹的人生回忆来展开叙事,在叙事结构上通过黑白画面的对比进行对过去和现在的切换,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生动,并在影片的故事发展中体现了动画主人公安娜与贝拉的亲密无间。灵动和随性的叙事方法把几十年的人生跨度拿捏得恰如其分,白描的绘画效果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关于亲情和爱情的思考,从理念到表现手法,通过大胆的视听尝试形成了令人感动的故事情节,表达出了亲情和友情在爱情面前所凸显出的珍贵。

1990年,斯图加特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奖短片《一种视点》由保尔·德·努依杰和曼努·德·努依杰这对荷兰父子创作的,他们通过摄影机的定位拍摄,剪辑出了一部关于自我肖像的动画短片。在短片中,父子二人平坐在椅子上,手中不断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肖像,机械的木偶动作在渐渐加快的节奏里,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切换,但至始至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肖像。这种视觉艺术上的特殊探索,激发了创作意义和可能性的思考,技术上采用的摄影手段以及真人和影像的对位剪辑,给画面带来了诡异新奇的视觉效果,实验技术的媒介选择让观者能够跟随创作的内容和画面进行活跃的思考。随着创作手法的不断延伸,技术和艺术的不断契合,动画短片的真实性也变得灵活多样,父子二人在短片中透露了关于视觉真实性的思考。

(四)实验动画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经历了从结构到解构的颠覆,从如日中天到前途暗淡,从跨学科的理念实验到浴火重生,实验动画则使视觉符号的研究领域又形成了新的胚胎。实际上,在绘画、电影、音乐等各领域中,实验性探索是一些先锋艺术家一生追求。正因如此,在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就能探出端倪。符号学则对这些艺术作品的形式、修辞、审美、观念的蕴意结构有了新的诠释。1956年的《猪八戒吃瓜》与1960年的《小蝌蚪找妈妈》分别是我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和水墨动画片,即为视觉符号语言与动画媒介、材料上的重要实验。创作者在画面中融入别样的艺术元素,通过媒介和材质的选取来表达自我内心的独特感受,在感情的表达中找寻一种体现个人思想的语言符号,这些符号作为表达方式将艺术中的精神世界突显出来,使得作品的审美和感知得到升华并产生共鸣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符号凝结成独特的表达层面,非具象的情节与环境因而有了象征意义。

《糖果体操》里充斥着各种形式的糖果和巧克力,创作者直接用材料拼贴剪辑出精彩的画面,并通过与名画的搞笑结合讽刺了物欲膨胀的社会现象。该作品的视觉元素主要来自糖果迷人的包装,而糖果自身的诱人口感与色彩使动画作品具备一定的符号意义。糖果的食用过量暗示了物欲膨胀对人类肌体的侵蚀,作者正是用糖果和食物的载体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的视觉符号。《一条忠实的狗》诞生于埃里松·杜维尔的笔下,透过故事情节可以看出创作者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独到感悟和理解。黑狗作为影片中最具有符号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女主人公境遇糟糕的时刻,并带领着女主感受了繁华的物质世界,当女主面对物质世界里的诱惑而迷失自我时,黑狗的及时出现又为女主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显然,在创作者看来,女性需要经历内心的深度洗礼才能真正经受起这个浮华世界的诱惑。导演通过传统的叙事方法,并借助黑狗的视觉符号形象,向观者表达了他对物质世界的批判态度。

《E》是荷兰艺术家伊瓦特·德·波扎的动画作品,于1986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大奖。故事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简单耳熟能详的故事,具有符号价值的字母大写E在故事情节中充当了一个被嫉妒的对象,一个毫无生命体的存在却因为常常与女主人相伴,而引起了丈夫的嫉妒和憎恨,由此被赋予人性的隐喻。大写E的存在从侧面暗示了现实生活中,人往往因为爱情而易于猜疑和妒忌。整部短片的画面风格极具个性特色,符号化语言的运用诙谐幽默,不过该部动画片的出彩之处不仅仅局限于作品的叙事表达,而更多表现为创作手法上的美学探索:绘画出来的人物形象被剪出后拼贴至胶片上,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保留了绘画笔触的真实视觉效果,又避免了景别转换时的繁琐工序,为我们带来了创作美学上的独特体验。

三、实验动画的当下之思

“越走近我们自己的时代,就越难以分辨什么是持久的成就,什么是短暂的时尚。我在前面描述了艺术家征服自然形象的斗争,而不同的方式的探求必然会导致一些旨在引人注目的古怪行为。不过,这同时也为色彩与形式的实验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留待人们探索。结果如何,我们还难以预料。”[4]实验动画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广泛的实验性和探索性,新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大大延伸了实验动画的美学价值。动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和技术,在当代电影制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中心地位。故而,人们对实验动画的理解往往引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讨动态影像制作和美术绘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承认动画电影的本质是以绘画工艺为导向且与技术的确定性相结合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有助于推动关于移动视觉图像构建的讨论,以此超越通常关注的摄影图片和现实主义,并优先考虑如果动画作为一种固定形式的传统类型电影,那么它与数字技术之间有何关系?现如今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有多少是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在创作的过程中又有多少艺术家可以真正的通过数字技术去思考自己的作品?又有多少艺术家可以深刻、具体地反思生活是怎样经历数字化并被其改变的?

毋庸置疑,数字技术已经从一种边缘的、实验性的电影制作新技术逐渐占据当代视觉图像构建的核心位置。在此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改变数字动画的创作方式,并深度影响动画故事审美的视觉体验。实验动画是从技术科学和艺术实践的重大发展中诞生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在其表达层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避免的是,任何形式的创新必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尤其是在改变现有角色、功能和先例等方面。这不仅仅是审美差异的文化变迁问题,还涉及通过新技术和实验艺术形态对基础设施的重新配置。实验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其自身的历史复杂性,但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有三个因素密不可分:首先,在以艺术为导向的计算机科学中,想用计算机创造出活动的人物图像需具有大量的开创性工具。第二,实验动画制作人和艺术家要学会在吸纳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前卫的思想去拥抱新技术来推进艺术创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动画电影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如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科波拉以及后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约翰·拉塞特,他们希望彻底改造动画电影本身。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他们的意图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动画电影制作,而是要在数字技术上推进其最好的成就,并创造出新的制作方法,以确保动画电影技术更有视觉效果,为数字技术提供更大的创造潜力。关于实验动画发展的这三个方面,较少被承认的是,动画是电影发展过程中最具潜力的一部分,并在图像剪辑操作中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创造性。计算机的影响给现代电影实践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拓展了传统制作所需的工艺和技术。

显然,数字时代的到来激发一种原动力去回顾和创造电影史本身,特别是在电影背景下新兴科技的飞速发展时期。正如卢卡斯所描述的那样,相信数字技术可以解放创作实践,进而完成计算机生成电影的一种艺术和工艺的循环,并促进动画作为其核心语言的进程。这里提出的由新技术推动的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用来说明技术变化所带来的方便快捷,还说明了艺术创作的方法通常是对已知形式的复制和应用。当代艺术的非凡与多元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非线性特点,从极简到概念、从波普到数字,时代的发展进步推动了艺术和技术逐渐走向融合,构成了多样性的艺术探索形式。艺术家正是通过选择和结合先行者的概念与形式来挑战传统的艺术风格,并给予作品原创性和物质性的概念。在实践的过程中探讨艺术理论问题、社会问题、文化背景和对当代迫切需求的新型变革可能,不断扩展艺术创作中的材料、语境和概念框架。由于这类因素,艺术实践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每个作品都有着自我的美学价值和卓越标准,并通过历史和理论叙述找到内在价值的知识结构。然而,需要警惕的是,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化等有利条件也会催生实验动画的同质化误区,这可是大家均不愿看到的结果。

猜你喜欢
动画实验艺术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我的动画梦
纸的艺术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