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楠
我国人口全球第一,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2.8%,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末梢神经病变等,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升高,由此导致的骨折风险增加2~3 倍。目前约1/2~2/3 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骨密度降低,其中近1/3 的患者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糖尿病的管理日趋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同样也应引起重视。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反复发生骨折,危害性大,致残率高。那么我们应如何警惕这个隐匿杀手呢?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指的是糖尿病发生在骨骼系统的慢性并发症,是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主要原因有:
“多尿”是糖尿病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大量的钙、镁、磷等随尿液排出体外,如不能及时补足,久而久之人体会出现钙负平衡状态,导致骨质疏松症。
当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时,肾脏中的1α-羟化酶活性明显降低,导致活性维生素D 合成减少,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部分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缺乏现象,这会打破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平衡,骨质大量流失,使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患者骨量不一定发生改变,但骨强度下降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系数。
研究证实,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TZDs)可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成骨细胞数量降低,骨形成率下降。
综上所述,骨基质减少,骨小梁破坏,骨密度降低,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成为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本病多发于病史较长的中老年患者,许多患者早期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出现腰酸背痛、弯腰驼背、身高变矮等。严重者会发生骨折,有可能在轻微外力如负重、挤压、跌倒等情况下发生骨折,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椎、腕部和髋部。
其实该病临床诊断一般不困难,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并伴有尿钙升高(≥200 毫克/24 小时)时,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只要通过骨密度仪检查,示骨量减少即可确诊。检查结果用T 值表示,标准如下:T 值≥-1.0 为正常,T 值在-1.0~-2.5 之间为骨量减少,≤-2.5 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降低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患者一般检查结果显示血磷及骨钙素降低,骨密度和骨矿含量降低,骨骼X 线片显示骨量丢失。其中,X 线结果正常也不可排除患病的可能,因为通常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会呈现阳性结果。
还应注意的是,低血钙不等同于骨质疏松症,一般患者的血钙水平并不低,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排泄增加引起钙质流失,导致血钙水平下降,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骨钙入血,以维持血钙的正常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0%,对骨代谢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减少跌倒和发生骨折的风险。
指导糖尿病患者保持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平时饮食注意增加钙质的摄入,如多吃鱼、虾、白菜、海带、紫菜等。成人每日适宜钙摄入量为800~1000 毫克,绝经后妇女和老年患者可适当增加至1000~1200 毫克/天;杜绝一切不利于骨骼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过量饮用咖啡、浓茶等。
有规律地做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不仅能辅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体重,还利于强健骨骼,预防跌倒;每天日照时间不少于30 分钟,推荐时段为每天上午9~10 时或下午3~5 时。
两种药物一同补充,可大大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钙剂每日需补充0.4~0.8 克,如:碳酸钙D3 片。维生素D(特别是中老年患者)每日需补充10~20 微克,如: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 制剂。
(1)二膦酸盐类:能强力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增加骨密度,如阿仑膦酸钠。
(2)降钙素:是调节骨代谢的激素之一,可降低破骨细胞的活性,抑制骨吸收,促使血中钙质入骨,升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
(3)雌激素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利维爱、雷诺昔芬等,但对血糖、血压存在不良影响,绝经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必须慎用。
(4)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素,它是体内钙平衡的主要调节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