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宪法教育有效性研究

2021-12-01 10:49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廖细华
青年心理 2021年19期
关键词:树状宪法法治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大鹏中学 廖细华

通过对广州市2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宪法教育现状深度分析与调查,我们得知70%的学生表示对上一学年道德与法治课所讲授的法治知识只有部分印象,甚至有6%的学生已经完全忘记。其次,61%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七、八、九年级三个学段的法治知识存在密切关联,但76%的学生表示对连接道德与法治课七、八、九年级三个学段的法治知识的关联点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有2.5%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对教材的不了解,因新教材使用时间不长,相当部分教师只教了某一年级的新教材,对部编新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欠缺系统化的把握。而现行教材的欠缺对宪法修正案中新增的内容的系统性的分析没有完全掌握,部分教师并不明确宪法因何改、如何改,所以不能合理对书本知识进行充实和延伸。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所需学习的内容的学习习惯等。

在此学情下,《2018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年报》指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要“瞄准学科的大概念,讲清学懂主干知识。力图在大概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单元内容,形成本单元的基本理解,从而把握整本书直至初中三年的道德与法治的逻辑体系。而树状思维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提出的现代图式理论,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反复地进行思考,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系统的逻辑关系,以固定形式、个性化的表达出来由此元素构成中心向四周发散的非线性思维方式。

国内教育改革中,魏书生老师曾提出“语文知识树”的研究,即把初中阶段语文知识形象描绘为一棵主干大树,大树延伸四大支杆,分别是基础知识、文学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可见,树状思维应用于教学中,符合大概念教学的要求,做到了教学和测评重点要由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转向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由碎片化的知识状态转向清晰的学科大概念的形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而以上看法也在实践中得到认可,课题组在对在校中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分析发现,高达85%的学生认为树状思维对其学习是有帮助的,能促进知识整理、提高预习效率、提高复习效率、帮助记忆等。高达81.5%的学生表示树状思维对其个人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能提高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由此可见,树状思维能有效帮助学生及教师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适应师生的个人教与学的需求的。

在实际课堂宪法教育中践行树状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则要求教师们把握教材要打破以章、节备课的习惯,要对教材知识的整理进行深度理解,厘清宪法教育主干知识,实现单元→跨单元→全册→初中全学段,能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因而宪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为联结点,架构初中道德与法治全学段宪法教育知识网络图。

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宪法教育具有阶段性、逐层递进的特点,因而在教学实现中也要体现树状思维,即要体现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思维的梯度性,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具有思辨性、进阶性的问题。经过课题组实践研究,为增强问题链教学模式实效性,教师可在教学中使用“四案导学案”。“四案导学案”是指学生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宪法教育知识树状思维图结合新授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预习,教师在思维图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具体教学内容及所教班级的学情、班情,创造性使用时政素材,深挖生本课程资源,结合本课所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合理设置自主预习案、探究分享案、训练提升案、反思拓展案,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落实。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一节“夯实法治基石”,教师在设计“四案导学案”时则可分为四个板块。

一、自主预习案

第一板块为自主预习案,首先在进行主干知识问答时填空罗列,使学生初步认识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设置一些知识填空问题作为学生任务导向,具体如对“法治意义”的自学,通过寻找教师设置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进行自学。然后教师通过绘制好的知识思维图,或者通过让学生自己围绕中心知识点来绘制思维导图,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脉络体系,不断加深记忆。

二、探究分享案

第二板块为探究分享案,实践解题内化知识,师生互动促提高。本板块教师在选择题目时应体现基础性原则,任务设置在学生的学习区域,即有一定难度,因而感到有挑战但不至于太难,重点倾重于本课知识的运用。我们继续以“夯实法治基石”此课为例,本板块可以进行如下设计:教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具体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展开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分析教师提供的材料,以新的民法典通过这一具体事例来深入探究法治到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意见,并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看法,进而真正实现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

三、训练提升案

第三板块为训练提升案。在此板块中,教师在选择题目时应体现思考性原则,即要使用树状思维帮助学生系统架构知识,倾重于本课知识与其他课、其他单元的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夯实法治基石”中,本板块则可设计以主题学习活动的形式展开。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尝试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们播放专题片《法治中国》,全景式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恢宏篇章。该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景式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将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领14亿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征程。通过该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强烈的刺激,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产生丰富变化。在这样一个氛围下,教师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整个长期的不断的修正过程作为素材,呈现给全体学生们,并以此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尝试充分表达自己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感受,并引申到学生自身问题上,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谈一谈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弘扬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中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实现促进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提升的目的。

四、反思拓展案

第四板块为反思拓展案,在此版块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并归纳整理前面三板块练习中的“易错易混”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再次巩固和深化拓展本课知识。通过上述四个板块,教师立足于问题链式教学,采用逐层递增、发散辐射的思维方式,实现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法治内涵、初步了解当前我国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等课堂具体目标。

总之,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宪法教育中,要运用树状思维从整体上把握初中宪法教育的运行规律,厘清法治教育逻辑关系,更好地发挥宪法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系统性和辐射作用,承上启下地指导教学实践。归根到底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树状宪法法治
树状月季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8年3月26日 《光明日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推进宪法实施
蓬勃能力之树 奠基生命成长
列表画树状图各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