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小芳, 彭 霞
(安顺市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贵州 安顺 561000)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富含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多糖等,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其保健、营养、药用价值给食用菌消费增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食用菌国际市场竞争力在过去10年稳步提升,国内食用菌产业呈现“东菇西移”趋势。食用菌产业作为贵州省重点发展的十二大农业产业之一[1],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安顺市也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土壤、气候适宜多种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食用菌保护地栽培及其产品加工,使食用菌产业逐步成为安顺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重要作用。为推进安顺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分析安顺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
2020年,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3.59亿棒、产量18.39万t、产值23.7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69%、30.41%和52.47%,食用菌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地栽培也称设施栽培,是在人工保护设施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下进行栽培,利用人工设施如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改变食用菌生长环境,提高种植效益的一种技术方式。保护地栽培不仅能够避开恶劣天气,还可预防病虫害,并使食用菌不受生产季节的限制,延长或提早食用菌的生长和成熟,实现常年生产,整年供应,有效应对市场的供需变化。目前,安顺市已建成钢架大棚6 290个,地栽棚527个,养菌棚368个,简易大棚2 572个。同时,建成大型香菇菌棒厂10个,建成姬松茸加工厂4个,建成加热灭菌系统2套,香菇酱油生产线1套。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不断强化,推动了安顺市深加工产品多元化发展,为实现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食用菌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变,种类结构更加合理。以香菇和秀珍菇为主的大宗食用菌2.25亿棒,占人工栽培食用菌60%;以红托竹荪、大球盖菇、姬松茸等为主的特色珍稀食用菌种植(包括林下仿野生栽培)1.5亿棒,占人工栽培食用菌的40%。
全市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10余个,菌种主要从贵州省外购进,安顺市内的菌种研发、生产及供应不足,新品种的选、育、引、推人员队伍缺乏[2];品种布局分散,单品规模小,无法有效发挥规模效应。
全市食用菌目标任务为3.75亿棒,累计菌材需求量为42万t,而当地菌材仅能提供12万t,菌材缺口30万t。木腐菌菌材主要从广西、湖南、云南、山东等地区购买,导致菌棒成本增加。
安顺市仅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多数食用菌企业从贵州省外引进,不少落地企业的投入仅是生产设备等轻资产,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由政府投入,如遇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这类企业存在转移风险。同时当地的小企业实力较弱,难以抵御较大市场风险。
由于安顺市食用菌产业起步较晚,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主要服务于传统大田作物,对食用菌产业缺乏了解,县、乡干部也缺乏指导食用菌产业的基本能力。同时,职业菇农队伍建设滞后,产业管理队部薄弱,在食用菌技术管理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用菌产业规模化发展需求。
食用菌标准体系不完善,生产管理技术不到位,产品质量不稳定,绿色、有机认证产品占比较低,废菌棒(袋)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公用品牌还未建立,企业自有品牌建设滞后。
基于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1],在各县区因地制宜打造食用菌产业集聚区,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推动食用菌生产种植、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食用菌鲜品及干制品、调味品、食品、饮料、美容品等,促进安顺市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食用菌生产基地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鼓励农户参与食用菌栽培项目,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寨发展食用菌种植,在提升种植规模化的基础上,依托相关企业推动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多元化发展,积极建设菌类深加工生产车间、展览中心等,重点研发生产食用菌系列食品,如香菇麻饼、香菇酱油、香菇面酱、香菇片复合调味品、香菇油辣椒等食用菌特色食品,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效益。
食用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其保健、营养、药用价值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为食用菌产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因此,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加强食用菌的开发利用研究,推进新产品研发,不断挖掘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更好满足甚至引导国内外食用菌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业发展层次。
抢抓产业转移及东西部协作机遇,不断拓展食用菌销售渠道,加大食用菌出口量,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安顺市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3]的有利条件,并针对食用菌产业较好的市场前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食用菌产业,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