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性的城市街旁绿地选址要素探索

2021-12-01 04:04:35杨程程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盲点城市绿地公平性

杨程程,秦 绮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城市街旁绿地一直是城市居民使用率较高的空间,但在近些年大热的城市街道改造项目中,我们不难发现较多老旧街道的街旁绿地功能性欠佳。改造项目多以原空间关系进行,空间需求多以相关部门、设计方角度出发进行改造,并未以街道周边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因素考虑,很难形成符合空间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街旁绿地布局。由此,基于公平性的街旁绿地选址是合理设计的重要参照,也是体现社会公平性的主要指标。

1.街旁绿地选址要素

街旁绿地选址关乎城市绿地布局,多以国家城市标准为依据,现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定: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建成区绿地率(%)≥31%;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50㎡/人;人均建设用地80~100㎡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00㎡/人;人均建设用地大于100㎡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00㎡/人[1]。在数据化的统筹规划后,城市是欣欣向荣的。但指标仅仅是数量指标,随着居民生活需求的提高,不少老旧街道街旁绿地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缺乏设施,现状破损;空间狭小,利用率较低;绿地分布不均匀;整体趋势较难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由于街旁绿地绝大部分小于2ha,在生态功能方面很难满足绿色廊道的功能,故街旁绿地仅需考虑社会性功能。在达到数据指标的同时,如何针对实际街道空间布局、居民便捷度、满意度等多维需求提高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公平性,是本文探索的重点。

2.公平性研究要素

绿地位置的合理选址是绿地功能最大化的决定因素。城市绿地是实现城市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而仅仅停留比率化、数据化呈现是远远不足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是否能够快速便捷地使用城市休闲区域,即环境资源的均享,空间使用的均好性与平等性,这也是公平性的意义所在。

2.1 服务效率

服务效率常用以衡量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人均的分配程度,能够体现出该资源的服务能力。街旁绿地首先聚焦片区式服务,围绕道路周边使用人群需求进行设置,“见缝插绿”式的提高绿地服务功能,切实地将市民的使用频率与公园绿地的服务效率相联系,这对于建设城市街旁绿地需求最为迫切的区域有着重要实践意义,避免部分绿地运用率不高、荒废的状况,是街旁绿地选址切实可靠的要素。

2.2 服务承载力

绿地承载力一般泛指大面积绿地所承担的生态、空间、设施、社会承载力,限于城市绿地规划层面,属城市宏观布局。而街旁绿地承载力主要聚焦于可承载的周边街道居民规模、休闲设施配给以及区域绿化面积等,从而确定街旁绿地所需空间面积、设施等,因此,规划中,如何确定区域内绿地所面临的需求压力,需要统计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数量,从而达到公平性设计目标。

2.3 服务范围

街旁绿地作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实现公共活动的载体,而实现这一功能目标,很大程度取决于居民是否能便捷轻松地达到绿地空间。目前,关于城市绿地空间公平性服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者运用可达性作为参考(图1),但由于城市交通的复杂性,二维平面计算的这一方法明显出现不适用情况。这就需要设计者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区位功能、居民住宅等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的联系,以此来指导绿地空间选址,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2]。

3.盲点分析法

基于公平性特性,在街旁绿地的选址上主要考虑居民日常休闲功能,根据市道路与城市公园点位进行分析,总结可出现遗漏的盲点,即真空盲点、车行盲点、步行盲点和隐形盲点[3]。真空盲点指综合公园和口袋公园未覆盖区域,消除此盲点主要方式为增加公园或完善路网。车行服务盲点即在车行交通的前提下,区域内缺少绿地服务的区域,消除此盲点的主要方式为改变道路、公交网络。步行服务盲点指一步行交通为前提下,区域内缺少服务范围区域,消除此盲点的主要方式为针对使用频率、区域特性建设的街旁绿地,消除步行盲点。隐形盲点指在空间规划图上未体现,实际人口密度较高的区域,虽具备绿地服务,但承载力欠缺,无法承担全部居民需求,从而形成隐形盲点,消除此盲点的方式应灵活,除增加绿地,还可以以改造为主,提升现有绿地服务功能,如增加面积、增加设施、合理划分区域等。盲点的筛查可合理地避免设计误区,在选址方面为新增绿地、改造绿地等实际设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4.绿地质量提升评价

街旁绿地应以尽可能均等地满足所有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为前提,让市民能够平等的享受城市绿地的公共福利,不仅仅是指公园绿地的数量多、面积大,或是全力打造几个漂亮的公园,这样的绿地建设是难以从实际上体现出街旁绿地的价值,且易造成资源利用的不合理,无法实现有针对性地增补公园。相对比发达国家的绿色基础设施,我们的城市在城市绿地缺少的情况下,仍然普遍存在另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就是缺少质量高、功能全、受欢迎的绿地空间。而市民对公园的使用情况也受到市民心理、公园质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3],这些因素在空间分析方法中因为难以获得功能评价常常被忽视。通常我们的分析将城市公园理想化,即在市民可达范围内存在有绿地或广场,我们便默认绿地或广场对市民有充足的吸引力且已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显然在城市生活品质日渐提高的现在,如此粗放型的建设已不能满足市民对城市绿地的期待,我们需要更科学合理 地将布局优化问题细化处理。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其中需要在绿地评价分析中考虑的共2个方面,首先,各个绿地的利用率对比能够直接体现出市民对绿地的使用情况,其次,公园使用者对其功能性及品质的满意度能够反映出绿地是否需要更新。

4.1 绿地利用率

街旁绿地作为居民最易到达的公园绿地,居民在此进行日常的交流、游憩、锻炼和休闲活动,是以对周边绿地的利用率显得至关重要。利用率过高的公园说明其或许已“超负荷”,同时应考虑改善此类热门公园的可达性;利用率过低的公园说明其在功能性、观赏性、可达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可提升的空间,如国外大量调查显示在很多有高社会需求的街道,尽管周边的公园可达性很好,但是市民却不愿意前往这些公园。绿地的利用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社交媒体问卷的形式可以统计分析,如刘思含等人选取沈阳市45个有代表性的公园绿地作为调查点,进行POE调查问卷发放共1100份,针对使用频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4]。然而问卷中缺少横向对比的部分,致使结果无法说明各个公园之间使用频率的差异,且调查问卷的形式属于抽样调查,即除被调查的45个公园以外其它公园甚至小微绿地的使用情况无从得知。基于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利用开源数据对公园使用者数量进行统计更为准确便捷,更适宜对城市范围进行调查分析,如使用百度热力图等对场地使用者的行为调查研究[5]。但大数据方法同样存在一定弊端,在我国公园使用群体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3以上[4],大数据方法多依赖于手机作为信息来源,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使用手机的比例远小于60岁以下人群,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克服此类数据偏差。

4.2 绿地使用满意度

城市公园使用者满意度的提升是绿地系统更新过程中的关键点,因为在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高的情况下,难以在城区增加大量绿地面积,现有公园绿地的改造相当于绿地的精明增长。新加坡研究中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集对城市公园的受欢迎程度和空间吸引力属性进行了对比[6]。此研究经过与2016年关于公园使用情况和满意度的全国家庭调查数据比较,结果匹配,说明在不进行大规模调研时,包含地理定位的社交媒体数据可供参考。

5.结语

街旁绿地的公平性在城市绿地服务功能中更加关注居民的需求,比数据化指标更具社会意义,笔者从公平性要素、盲点分析法、绿地质量提升出发分析其在街旁绿地选址中的重要性,为合理选址提供依据,精细化提升城市绿地系统。并且基于公平性的选址要素,本文虽提供出参考依据,但方法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项目中,还需要推敲与践行。此外,公平性等基础数据的获得方式与精度在实际项目中具有关键性,在后续的研究中,如何统计筛查以及应用,还需详细探讨。

猜你喜欢
盲点城市绿地公平性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12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编制城市绿地养护规范和标准应注意的事项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40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现代园艺(2017年19期)2018-01-19 02:50:28
城市绿地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23
透水性铺装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初探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03
盲点
青年歌声(2017年9期)2017-03-15 03:33:10
公平性问题例谈
莫被亮点遮盲点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