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雯
月经不调(Menstruation to be not moved)是妇科病中常见和高发的疾病类型,以经量异常、出血量异常、行经期腹痛等为主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患者局部功能失调及其器质性病变相关;同时还与血液病、肿瘤、妊娠、生殖系统疾病等相关[1]。常规西医治疗主要以病因治疗为主,如出血和贫血选用激素和刮宫治疗、周期紊乱采用雌激素、孕激素单一或联合的周期治疗、不孕采用促排卵药物治疗等。受西医治疗的局限性影响,有必要配合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整体提升治疗效果。艾灸联合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2]。现就相关细节分析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采用目标定位研究法,选取永丰县中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76例月经不调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护理方法差异,等比例划分评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3.74±0.26)岁;观察组年龄24~44岁,平均年龄(33.64±0.36)岁。2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月经不调情况、心理耐受力等调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纳入研究范畴的所有患者均符合关于本病临床症状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血虚型、血寒型、血热型、血瘀型、实热型、肝肾不足型、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血虚气滞型。结合患者自诉、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其舌苔、脉搏等症状[3]。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女性月经不调的用药与调理的基本原则,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35 d或月经周期<21 d;月经量明显增多或减少;月经期<3 d或月经期>7 d;或月经经色异常、月经血块多、月经伴有严重腹痛等症状。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本病、合并肿瘤等因素引起的本病、严重器质性病变者[4]。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西医常规治疗和护理、艾灸联合中医护理。西医常规治疗+护理:①宫腔镜微创技术以治疗子宫疾病,去除原发病,缓解月经不调等异常情况。②应用物理疗法以达到对病变组织的接触或非接触治疗,利用热效应和生物效应,使病变组织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坏死、脱落;治疗后对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代谢、降低肌肉及结缔组织张力、调节免疫功能等效果显著。③腹腔镜诊疗技术的应用。④常规药物治疗等。⑤无论何种治疗方法,均需关注治疗环节有无不良反应,做好手术治疗环节的相关护理配合等。艾灸+中医护理:①选定月经延后、量少清晰,伴眩晕、失眠、心慌、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血虚型症状月经不调患者。艾灸治疗取穴三阴交(小腿内侧、足内髁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关元(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脐到耻骨上画一线,将子线五等份,从肚脐往下3/5处)、子宫(在下腹部,当即下4寸,中极旁开3寸正坐屈膝或直角取穴)、涌泉(足前部凹陷处,足底二三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治疗可以隔姜灸和温和灸来缓解月经不调。具体护理关键点:手法操作中温和灸:一般艾条距离皮肤2~3 cm,每个穴位5 min左右,至皮肤微微发红为度。艾灸器辅助艾灸将灸盒放置在相关穴位上,一次15~20 min。护理环节,使用陈年艾;不要有对流风或开空调;艾灸后4 h避免洗澡,吹风;治疗后及时喝水等。中医护理环节:饮食护理上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多进食易消化、含钙丰富的食品;适度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在餐后按摩脐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疾病急性发作期,绝对的卧床休息和功能性锻炼等。
1.5 观察指标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生殖内分泌激素如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变化。
1.6 疗效判断标准将临床疗效分为有效、可控、无效3个层次;总有效=有效+可控。具体判断视患者临床症状、月经调理程度决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的水平越高,治疗效果越佳。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74%(36/3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激素变化情况比较对照组在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上结果为(0.09±0.08)mIU/ml、(0.30±0.16)mIU/ml、(4639.3720±356.01)pg/ml,观察组结果为(0.14±0.09)mIU/ml、(1.87±1.25)mIU/ml、(5735.20±460.9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激素变化情况比较 (例,
月经不调的成因与患者体虚气血不足、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外感风寒、邪气闭阻经脉相关。中医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调经止痛的功效,可根据临床伴随症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月经推迟、经血色暗夹有血块,采用隔附子灸在天枢、神阙施灸;月经提前、经血色淡量少,肾虚患者,在小腹部行雷火灸,避免在月经期间行艾灸治疗。
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患者,中医药(内服中药+外用艾灸疗法)辨证论治具有益气化瘀的效果,可确保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炎症吸收,抑制或消散慢性粘连,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突出表现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因慢性盆腔炎其所伴随的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更是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一系列困扰;都指出了艾灸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针刺更能发挥其方法上的优势。研究显示,艾灸在治疗妇科多发病慢性盆腔炎方面疗效较为突出[5]。针灸八髎穴联合达英-35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月经不调患者的激素水平及月经不调症状评分,远期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少;尤其表现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SH、LH、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显著,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月经不调症状评分、月经来潮次数(P<0.05)[6]。四物汤联合艾灸对月经不调治疗有明显效果;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56%;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FSH和LH水平显著降低(P<0.05)[7]。运用刮痧配合艾灸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尤其对于气滞、寒凝导致的下焦瘀血内停,冲任阻滞不通的妇科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成效尤为突出[8]。在现有艾灸包卷纸的表面布设有相应穴位的灸疗界标和相对应的穴位名,还与艾灸配备有灸疗穴位图,在各穴位灸疗区段的芯体内加入有任意量的附片、高良姜、知母、生地黄、党参、香附等药物;中医护理中,强化帮助患者准确把握灸疗的相应穴位、位置、顺序和时间,具有使用方便,无不良作用,效果显著的优点。
艾灸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治法上,利用艾炷、艾条方式来熏烤穴位,以达到治病和保健效果,可起到通经活络、驱寒除湿等作用。鉴于少数患者在艾灸之后出现腹痛等症状,原因在于排郁气、排火热邪毒和排瘀血中刺激腹部、艾灸引起内火过旺或过敏反应等,方法不当导致疾病加重和走窜现象。艾灸治疗和中医护理的并举,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实践中起了积极的效果,整体上为月经不调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救治依据。
艾灸联合中医护理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价值确切,突出表现在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殖内分泌水平上,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