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几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2021-11-30 08:10:37张小龙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代指借代喻体

张小龙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容易将几种修辞手法弄混淆,如“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反复”和“排比”。对此,笔者就举例进行辨析,希望能帮助大家区分这几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是指利用甲、乙两事物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性或说明某种道理。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比拟”是指根据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的可拟性,借助想象和联想,把甲事物模拟为乙事物,使甲事物能与乙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

“比喻”重在“喻”,一般由本体、喻体以及喻词三个部分组成。本体和喻体为一主一从的关系,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则重在“拟”,一般由本体和拟体组成。本体与拟体之间是彼此交融的关系,本体必须出现,而拟体则可以不出现。

示例:

①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老舍《济南的冬天》

解析:

①运用了比拟的手法,赋予洞庭湖(本体)以生命和气势,写出了洞庭的浩大气势。

②运用比拟的手法,把油蛉、蟋蟀(本体)当作人(拟体)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的声音的美妙动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③巧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山上的矮松”(本体)比作“日本看护妇”(喻体),生动贴切地写出了雪后矮松的秀美之姿,表达了作者对矮松和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二、“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均含有“借”字。“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形式,是指以喻体来代替本体,句中一般只出现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代”是指以借体来代替本体,即不直接描述甲事物,而是借助与其密切相关的乙事物来替代。

“借喻”重在“喻”,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但并不相关。借代则重在“代”,借体与本体之间是相关的,但二者没有相似性。

示例: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③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鲁迅《故乡》

解析:

①运用了借代的手法,“黄发”代指“老人”,“垂髻”代指“小孩”,描绘出一幅和谐安宁的生活图景。

②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丝竹”代指“音乐”,用“案牍”代指“繁杂的公务”,写出了陋室生活的安逸,刻画了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③巧用了借喻的手法,借喻体“厚障壁”来说明本体“我”和“闰土”之间由于观念、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了隔阂。

三、“反复”与“排比”

“反复”与“排比”在形式上较为相似。“反复”又被称为“重叠”,包括间隔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形式。它是指在表情达意时,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思想或强化某种情感,故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排比”则是指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内容相关的词组或句子组合在一起。

“反复”侧重于反复使用某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突出的目的。“排比”则侧重于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示例: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③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张黎《苦乐年华》

解析:

①连续使用两个“盼望着”,构成反复,强调“盼”,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

②“沉默”在句中反復出现,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③连用三个“生活是……”,组成排比句,诠释了“生活”的含义,增强了句子的感染力。

总之,同学们要明辨各种修辞手法,避免在使用的过程中出错。

猜你喜欢
代指借代喻体
比喻让描写更形象
精练幽默用借代
新少年(2023年11期)2023-12-05 12:21:30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for cerebral palsy-induced speech impairmen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初识借代手法
器官妙喻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文教资料(2020年31期)2020-02-04 07:34:13
借代句
快乐语文(2019年18期)2019-09-02 01:59:18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 11:11:05
喜马拉雅
福建文学(2015年4期)2015-04-27 0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