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创作中做到形神统一

2021-11-30 23:51邹华君
安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逸品

邹华君

摘要:以中国美术史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去观察历代艺术家是如何解决形神关系的,是如何在创作中统一形神,达到绘画的最高品格"逸品",在艺术形象中去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审美能力,以及通过意境表达反映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形神关系,不似之似,逸品

1形神观念的早期探索

在中国美术史上形与神一直是被重点讨论的美学问题,也是支持中国美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课题,早在庄子的思想中就已经发现了形神之辩,他所提出的道既与人的精神有关,重视神而轻视具体的物。时在东晋时代,人称”三绝”的著名画家顾恺之以肖像画的研究,明确提出了传神阿堵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新观念并倡导作画时要体现出人的精神状况,特点,注重于对所画对象的研究和感受。通过迁神想妙得来把握了作画的本质,在神似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物的神似与内在的心理状况,以顾恺之在金岭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图为例,因为他绘出了”清赢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表现出了维摩诘在病中与人谈话的深色,备受称颂,他所谓”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描写正在阿堵之中”正提出了传神描写的这一重要主张。他所提出关于形神关系的一系列主张与他的实践正好解释了在东晋时期,人们是怎样认识形与神的,而在南齐时期,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又提出了六法这一经典形神关系的理论。并以其中五法达到才能达成”气韵生动”这一最高要求,是为对形神关系的重要认识。宋朝时期,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明确表示了对传神阿堵的关注,从而把中国文人画传统推动了一大步,四僧之一的石涛以”不似之似”将形与神的关系诠释的淋漓尽致。

2理论与实践

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中,对形与神的讨论从未停止,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普遍认为只有做到形与神的统一,才能达到最高的绘画品格”逸品”,文人画始终占据审美的主导地位而文人画所崇尚的就是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以具体例子为证,在山水画中”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造型要素,而正是”势”才能更好地传达出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在作品中能将角色形神统一的艺术家也有不少,以梁楷的减笔人物形象画为例,梁楷所绘山水画人物形象花鸟并精,能作精巧细致的绘画,并善于绘制洗练放逸的减笔画尤其是后者在技法上也有很大创新,开辟了元明清以来抒情写意的人物形象画之先例。其减笔人物画《李白行吟图》以飘逸洒脱的用笔,简赅的勾勒出唐代词人高洁的人格气氛,《六祖图》则以顿挫富于节律感的线描体现出禅宗六祖慧能砍竹的情态,草草几笔,神态迥出,《布袋高僧》的展现了五代后梁僧人生活的独特风貌。梁楷《泼墨仙人图》随身携带的一个布袋,此图仅作零点五身,但以水墨的粗笔涂写袍服而在细部勾勒出笑脸可掬的人物形象,非常有意思。《泼墨神仙图》也用极酣畅的泼墨画法测得了神仙们步履蹒跚的神情,并用极简括细笔大胆的画出具有诙谐感的沉醉神情,以这些作品为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梁楷是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他对形神统一的认识与实践,他的简笔人物画,在运用十分成熟的技巧上表达出了人物的具体气质和特征,以夸张的手法,将他所认知的人物状态表达出来,使画面极具张力,也自然可以达到形神兼备。

3徐渭

再看明代后期的著名大写意花鸟艺术家徐渭,他兼收了吴门派和林良的抒情写意工笔花卉之长而又不流于所束,大胆变化极富创意,并能给人画鸟以强烈的主体情感,而无吴门派的恬适的意境,直抒胸臆,而且特别善于以狂草般的笔调,纵情挥洒泼墨淋漓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态中注重对格调和气韵的体现,表达了旺盛的生命活力。他的主要作品《杂花卷》画梅,梧桐子,芭蕉,中国水仙等花卉十余种,以狂草笔调入画刀走马如飞激情豪放,泼墨淋漓。《墨葡萄图》则描绘了无人摘取的野葡萄,以隐在如泪点瘢痕般的墨液中,表现了题诗时所言”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压抑牢骚和愤满不平心理情感,所描绘的葡萄及藤叶,纷披低垂,持笔姿放肆,水墨淋漓,任意挥洒,不拘形状。从许巍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将水磨机法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以其姿肆的画法将花鸟的形与神完美。徐渭《墨葡萄图》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统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4形神问题引发的思考

我国的古代美学论者和现代艺术评论家都指出,艺术中所表现的客观事件应当是”形神兼具”。形体是指客体的外在形式特征,而艺术精神则是指客体的内心文化精神、情感和气质魅力。形和神是对立统一的,书写形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达精髓。也因为重视形的意义,所以后来有些艺术家就产生了”取之象外”、”不求形似”乃至”不似之似”的创作思想,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形象中,形式与神的描绘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的。它通过在艺术作品形体中表现特定的意境内容,来表达作者的思维、情感、美感和志向,并借助艺术作品形体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才能,在创作中只有将高超的技艺与对世界事物的感知结合表达出来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美术创作。

参考文献

1.《石涛画语录》道济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2.《中华民国美术简史》中央艺术学校美术史系中华民国美术史教学组著,中国人青年出版,2010年6月第2版,第276页。

作者简介:邹華君   出生年月:1995年04月16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济南市 ,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实验艺术

猜你喜欢
逸品
利用真空衰减法测试预包装食品的密封性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逸品:一个绘画审美转向的标志性范畴
益州七友瀞园展——“益州”与“逸品”
简论黄休复“逸格”概念的话语诠释及逻辑建构
奇趣为宗 反常合道——浅谈紫砂作品“逸品提梁壶”的创作
浅析“逸品”论与文人画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逸”的演变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