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的翻译

2021-11-30 23:20南芳卉
艺术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的,主要用于探讨译者的主体性等问题。在苗族服饰翻译中,服饰图腾涉及大量的创世神话、图腾神话等古代神话,所代表的文化形态和历史渊源是苗族史诗价值存在的基础。对服饰图腾内涵及其神话传说进行深度翻译,能为苗族传统服饰的外宣翻译研究提供可行的策略。本文以《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一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态翻译学的三个维度加以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苗族服饰;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3

苗族是中国最有特色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苗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苗族服饰文化最直接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体现了苗族独特的文化特征,是整个苗族社会发展模式延续的基础,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然而,目前对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研究往往倾向于其艺术性和审美性,關于苗族服饰外宣和外译的著述比较少见。基于此,本文以“三维转换为主”,从三个维度入手,结合书中具体译例,解决苗族服饰外译中遇到的问题,旨在进一步助力苗族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和翻译。

1 生态翻译学

1937年,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以“生态”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引入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翻译研究方法[1]。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所有翻译活动都应纳入生态翻译系统。译者还应该从源语言生态系统入手,适应目标语言生态系统,使源语言生态系统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生态系统。要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就必须根据源语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对目的语进行分析和选择。也就是说,译者应该充分理解原文的生态环境,因此,翻译应该采取适合目的语生态环境的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平衡译语生态环境和源语生态环境,译者有必要通过文化维度、语言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维度上的转换进行“选择与适应”。因此,译者对译文的“选择”以及译文对译者的“适应”程度都得到了提高。

2 《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简介

在2000年出版的《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一书中,苗族服饰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民俗传统的体现、作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外界真正了解到了我国苗族服饰的多姿多彩。该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服饰艺术视角,是一部系统深入研究苗族服饰的专著。

3 《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英译的“适应选择”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三个维度上作出不同的选择。此外,从苗语到汉语,从汉语到英语,如何使英语翻译真实地传达苗语的原意和特点,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3.1 语言维度

由于中国苗族研究翻译成英文涉及三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翻译不得不在音律、形式等方面作出牺牲[1]。鸟纹是苗族服饰图腾中的经典图案之一。

苗族地区人民之所以将鸟供奉为一种神鸟,是因为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鸟的首领“姬宇鸟”有九首,十分具有中国神话意味,而且被视为苗族祖先“蝴蝶妈妈”的化身。因此,苗族作为鸟的“亲属”,对鸟充满敬畏。

黔东南的苗族自称“嘎闹(音译)”,就是“小鸟雀”的意思。在那里,在一个特别的山地上,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互相唱情歌,出于对女人的尊重,男人可以叫她“nao(音译)”,意思是鸟。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生殖崇拜作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潜意识一直发展到现在。人们把“屌”与“鸟”当作谐音,把“卵”与“鸟”看成同一内涵。而苗语的“闹(苗语 Weif)”与中文的“鸟”以及英文的“bird(鸟)”在发音上无任何相似之处,更不用说中文中“鸟”与“屌”有生殖意义上的联想了。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无法在英文中体现出原意,翻译处理方法如下。

原文:人们把“屌”与“鸟”当作谐音,把“卵”与“鸟”看成同一内涵,就是这种表达手法的一种体现。

译文:People regard “cock”and “bird”as homonyms and “egg” and  “bird” as the same connotation, which shows the way of using this method.

The pronunciation of “cock” is “diao” in Chinese while “bird” is “niao”.(在中文中,屌的发音是“diao”,而鸟的发音是“niao”。)

因为“屌”与“鸟”谐音涉及这两个字在中文中的发音,所以句尾补充这两个字的发音,但是在一些英文或西方语言中找不到发音相近且有生殖意义上的联想的一组词,所以只能在英文版翻译中牺牲音律上的相似。而对于“卵”与鸟的关系,苗族人在此指的“卵”也并非鸟蛋,而是生殖意义上的广泛的“卵”。在英文中鸟蛋即“bird egg(鸟蛋)”,因此在此处用“egg(蛋)”代指卵可能会使读者误以为是鸟蛋,那样将“鸟蛋”与“鸟”看作同一内涵则说不通,改用“ova(卵,卵细胞)”即卵细胞的复数则不会有这种误解,而且也更能体现生殖中的“卵”的意义。

“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2]。在这一点上,如果译者希望中文和英文两种文本都能达到各种语言规则的最佳效果,就需要选择和调整译文。“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而作出的一系列最优选择。”[3]译者对译文进行的选择适应,让译本有了其自身不同的语言和韵律特点,各呈其美,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三语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

3.2 文化维度

生态翻译学认为,“为了避免读者在译语的文化背景下曲解原文,译者不仅要注重原语的语言转换,还要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真正内涵的传递”[4]。因此,作者要尽力确保译文在译语生态环境中可以有相同或相似的解释。

书中体现了很多文化的差异性,如服装图案中的太极阴阳符号就是其中之一。众所周知,太极阴阳图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因此若将“阴阳交融”四个字完全直译成英文的话,外国读者不仅会不知所云,还无法体会到中国文化背景下“阴阳相生,相辅相成”的含义,更无从理解原文中的“阴阳”与“生殖”“多子多孙”有何联系。石榴因籽很多,在中国文化中是“多子”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石榴的形象与“多子”的生殖意义并无联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对此加以妥善处理。

原文:那枫树横断面的年轮圈内,不是绣着寓意阴阳交融的太极图,就是绣着小孩子的样子或者绣着多籽的石榴。

译文:In the heart of the cross-sectional maple tree, there are either Tai Chi pictures representing yin-yang intercourse, or embryos with small human shape or pomegranates.

(pomegranates have many seeds so it means the wish of having many children).(石榴有很多石榴籽,所以是多子多孙的象征)

此处“象征阴阳交融的太极图”,译者考虑到“交融”应该用“copulation(配对)”还是“intercourse(交流)”的问题。若用“copulation(配对)”则完全是配对的意思,但此处的阴阳交融并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雌雄配对,更强调太极图中的阴阳交融。而“intercourse(交流)”则能体现出阴阳融合、交流的意味,更符合太极图表达的意思。

译者从文化维度关注双语翻译研究的传播和阐释,旨在让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苗族传统文化。“面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译者应该考虑到中西方读者之间认知结构的失衡,积极采取灵活的翻译研究方法和策略,使其尽可能地平衡。这样的译文才能更好地适应译语的生态环境,才更具有生命力。”[5]

3.3 交际维度

在翻译研究过程中,译者应注意双语交际的顺应性选择,即交际能力的顺应性选择[6]。交际层面的选择性顺应要求译者首先真正掌握原语的交际意图和语言文化内涵,然后选择适应目的语语言环境的表达方式,使西方读者真正理解作者原本的交际意图,使原语的交际意图在翻译中得到充分体现。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在交际中很难做到完整传达其交际意图而不产生误解。这就要求译者在交际过程中考虑主要因素,根据目的语和目的语生态环境的语言习惯,作出自己的“选择适应”,以便更好地翻译原文,传递苗语的交际意图[7]。

在该书的翻译研究过程中,如果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交际中的误解。因此,有必要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尽可能地传达作者的原文交际意图,使交际的双方可以通过翻译技巧的转变避免文化差异带来误解。如下面这个译例。

原文:总而言之,这个节日的目的是祈祷家族的祖先能够保佑一个家庭的繁荣昌盛,有充足的粮食和良好的天气。

译文:In a word, the purpose of Drum Commune Sacrificial Ceremonies to pray for ancestors to bless the prosperity of the family and the bumper harvest of grain.

注:鼓社也就是社鼓,起源于中国苗族,是一种部落或者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社会经济组織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鼓社的仪式活动等[8]。

鼓社祭无论翻译成“drum commune ceremony(鼓公社仪式)”,还是“drum society ceremony(鼓社会仪式)”,都不能体现出祭祀祈福的意思,因此在中间加了个“sacrificial(祭祀)”。另外,相比于“society(社会)”,“commune(公社)”更符合立鼓为社的含义,也就是共同生产生活的小群体的含义。若用“society(社会)”则会让读者误以为是普遍意义上的大社会。

译者在处理此类译文时,应对文化差异有足够的敏感度。《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一书的翻译,涉及苗、汉、英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只有对这三种文化足够了解,才能在文化维度作出合适的“选择与适应”[9]。

4 结语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传统文化长河之中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身特有且各具特色的民族历史、制度、习俗等。近年来,为了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民族文化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苗族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苗族服饰又是苗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和体现。因此,苗族传统服饰的宣传和翻译是讲好苗族故事的关键,所以研究苗族服饰翻译方法十分有必要。不断发掘及层层筛选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精进民族文化的外宣和翻译手段,为提升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陈园缘.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主体性思想的嬗变[J].科技视界,2017(4):183-184.

[2] 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5):1-6.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

[4] 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35(1):29-35.

[5] 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32-146.

[6] 宋志平,胡庚申.翻译研究若干关键问题的生态翻译学解释[J].外语教学,2016,37(1):107-110.

[7]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3-180.

[8] 秦建星.贵州松桃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6(7):98-101.

[9] 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9-174.

作者简介:南芳卉(1997—),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生态翻译学
从《老炮儿》中粗俗语英译再看生态翻译三维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看翟理斯《罗刹海市》英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