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祠堂是宗族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其建筑装饰与内部陈设不仅反映了宗法礼制和家族传承,还映射出时代变迁与地域文化,是研究中国宗族制度与文化、相关断代史的重要依据。苏南宗族村落祠堂的建筑装饰在地域特色与宗族特性的影响下體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位于镇江儒里的张氏宗祠,在建筑装饰与内部陈设上体现出不同文化与建筑艺术风格的延续与融合,是苏南宗族村落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代表。
关键词:苏南宗族村落;张氏原祠;建筑装饰;内部陈设;文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7-000-03
祠堂是族人供奉、追思祖先或先贤的祭祀场所,也是族亲们商议族内重要事务,以及办理婚、丧、寿、喜等各类事宜的场所。在宗族村落中,祠堂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建筑装饰、内部陈设等既体现出宗族制度和宗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是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与缩影,尤其是祠堂的建筑装饰与内部陈设不仅反映了宗法礼制和家族传承,还从风格、题材、材质等方面映射出时代的变迁与地域文化的特色,为研究中国宗族制度和文化的发展、变迁,以及与家族相关的断代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位于镇江儒里的张氏宗祠,为婺源清河张氏后裔张贺所建,在建筑装饰上既表现出鲜明的徽派建筑装饰特征(婺源属于古徽州六县之一),也运用了苏南当地民居建筑的装饰方式,兼有徽派建筑的精巧华丽与苏南建筑的清雅文气。在内部装饰与陈设上则深受宗法制度、家族文化与当地文化影响,体现出移民文化、地域文化、世俗文化、传统礼制文化,可看作是苏南宗族村落祠堂建筑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
1 张氏宗祠概况
根据张氏世表谱与《兰溪张氏重修谱》的相关记载,张氏一族的祖先是汉代张良,敦睦堂(儒里张氏宗祠)一世祖则为汉代落迹江东的张睦。张睦传至七世,几经返迁终落居今苏州地区,至敦睦堂第二十六世祖张英雄,率家亲东返婺源落迹。明朝初期,张氏族人张贺和张衡兄弟在朝中当差官,到江东东滩带犯人东行,由于误了差期,于是放掉犯人,在东滩野猫沟,现儒里甲家村西落脚生根,繁衍生息。张贺便是夹沟张氏的迁始祖。
张氏宗祠初位于儒里的东北部,紧邻常泰高速(省道S39),原属夹沟自然村,现由于行政区域的变更,已归入兴隆村。祠堂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布局,东西宽20米,南北长51米,是一座五开三进的徽式建筑。祠堂的前进为入口区域,包括大门门厅、二门门厅、东西两角房,以及东南、西南两角院。中进为敦睦堂所在区域,包括敦睦堂、中庭、东西两耳、东西两厢。敦睦堂内悬挂着功名匾,存放着张氏族谱,可用于商议事务,或办理婚、丧、寿、喜等各类事宜。后进为祭堂区域,包括祭堂、中庭、东西两耳、东西两厢,以及东、西两个小庭院。中进与后进之间,有一大天井与两段风火墙隔断。
张氏宗祠初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取名敦睦堂,位于夹沟村西头,后经风水先生指点,迁往村子东头,并将地势垫高,以保族中子孙昌盛,仕途顺遂。祠堂前有一五亩多的荷花塘(正南面)(见图1),是祠堂建造时人工挖凿的。据儒里张氏后人介绍,祠堂大门前,原排列六根大圆石墩,上竖木旗杆,“得举旨旗,旗立杆志”。旧时,族中有人中举或为朝廷命官,才可立旗杆。现在木旗杆已经没有了,大圆石墩尚存(见图2)。20世纪四五十年代,祠堂曾一度被改建成学校,后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恢复。建筑装饰部分保存较好,基本都为原物,内部陈设与布置变化较大,但重要区域已根据相关材料的记述进行了复原。
2 张氏宗祠的建筑装饰
张氏宗祠的建筑装饰保存较好,多以原物为主,唯大门门楼因损坏严重而重新建造,但之后按照原来面貌进行了复原。
祠堂的门楼砖雕是建筑装饰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徽派建筑装饰特征的部分。可惜,祠堂入口的门楼砖雕已被毁坏,即使复原,也只能看出纹样内容,无法感受原作的表现技法与艺术风格,但祠堂二门照壁的门楼砖雕保存得非常好(见图3、图4、图5),是整座祠堂建筑装饰的精粹。门楼的正脊两端向上翘起,下面饰以寿字纹透雕砖。檐下是砖细斗拱。上枋为长卷式人物故事浮雕。中枋嵌有垂裕后昆字碑,饰回字纹镶边,与祠堂入口门额上的光前裕后相呼应。左右兜肚为人物故事。下枋中间为三星高照,两侧为双星报喜,以及寓意吉祥的果树,如桃、石榴、佛手、桔等。下面的横枋中部雕刻如意造型,两侧饰以缠枝牡丹,寓意富贵如意,与下枋之间以连续的回文寿字隔断。下方青石门楣为中心对称式构图,中间为牡丹,两侧为凤凰与如意,与上面横枋的内容对应。仪门两侧照墙为水磨细砖贴砌,檐下抛枋的上部分为祥云,下部分为缠枝牡丹,中间以卷草纹隔断。抹角则为牡丹富贵、五福捧寿。整座门楼砖雕以浮雕形式表现,以对称式、连续式构图为主,题材包括民间人物故事、花卉植物,以及其他吉祥纹样。砖雕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传统的神仙造型外,更多是头戴冠冕、手执笏板的官员,或是身后跟着仪仗的帝王形象,这些都暗示着张氏族人中有身居高位的官员,门额的字匾中也体现出光耀门楣、福佑后人的愿望与荣光。结合象征吉祥富贵的凤凰、牡丹、如意纹样,表现出张氏家族门庭富贵。
另一处体现张氏祠堂建筑装饰特征的地方是祠堂门扇裙板上的木雕装饰。祠堂大门上的漆与金粉虽然已经脱落,但仍可以看出精致的雕刻纹样。最上面的上绦环板为镂空木雕,格心木栏的两头为如意造型,中绦环板上浅雕菊花、海棠、牡丹等花卉,下绦环板上浅雕梅、兰、菊、牡丹等各式瓶花、盆花。各种花卉虽然造型各异,却又相互呼应,极富装饰意趣,与敦睦堂和祭堂木格扇门裙板上的牡丹富贵图案遥相呼应。
此外,张氏祠堂的石雕也非常具有特色。前进二门与中进大天井前的石狮子和石门当都是历史悠久的文物,尤其是二门外的石狮(见图6)已有近350年的历史,为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玉书所赠。石狮子雕刻颇具特色,“头大臉阔、额隆颊丰,胸饰璎珞华锦,脖上挂着铃铛,扶手投足,给人以亲昵可爱之感”[1],与二门照壁匾额下刻有三狮滚绣球的石门当(见图7)相呼应,寓意子孙昌盛,连绵不绝。中进与后进之间的大天井前的石门当则雕刻着麒麟(见图8),暗示家族出过武将。
张氏宗祠的建筑装饰以砖雕、木雕、石雕为主,这些装饰纹样的题材与内容映射出儒里张氏家族的过往。门楼砖雕和祠堂大门门厅墙面顶部的木雕人物故事长卷(见图9),最能体现出徽派建筑装饰的特点,而门扇上的植物雕花则可以看出苏南建筑对其的影响。
儒里张氏祠堂的建筑装饰,虽然兼具徽州与苏南地区的建筑装饰特征,但相较而言,仍以徽派建筑装饰的风格表现更为显著。究其缘由,应是张氏家族由婺源(属于古徽州)迁徙而来,为使子孙能追根溯源,不忘根本,同时也为了新生宗族的长久发展有基可循,祠堂大量运用了原住地的建筑风格——徽派建筑。在儒里张氏宗祠里,“徽州装饰艺术的‘三绝——石雕、木雕、砖雕”[1]随处可见,并在门楼的砖雕和门厅、檐廊顶部的木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张氏宗祠内部的陈设与布置
张氏祠堂的内部装饰与布局变化较大,许多房间的布置与功能已完全发生变化,但重点区域和一些重要物件都已按原貌恢复。
祠堂前进区域,以及中进的敦睦堂和后进的祭堂,基本是以原物修复、场景复原为主,而前进区域的东西角房,中进与后进的东西厢房与耳房变化较大。中进的东西两间厢房,现改为现代书画展览馆。后进的东西厢房与耳房,则分别改为孔子祭堂、张玉书祭堂、古董陈列室、先祖画像供室。
与建筑装饰相比,建筑内部的陈设与布置更容易受时间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动,更能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但后进的祭堂区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基本按原物、原样布置,祭堂正中设有供案,供奉迁族始祖和四世祖先,两侧的灵龛中则供奉着族中的其他先人。祭堂是整个祠堂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布置有着严格的规范,在相关的礼法典籍中有过记载,“在正寝之东建立祠堂,为龛以奉高、曾、祖、祢四世神主”[2]。
在朱熹理学的影响下,“徽州宗族社会一时出现‘严宗法、尚宗义、重祖祭的现象”[3],在形式和内容上以祠堂祭祀为主,并形成“读祭文,排设祭品,举行祭祀伩节以及颁昨等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序”[3]。张氏宗祠祭堂的布置,完整地展现出中国传统的祭祀礼仪与文化。
此外,祠堂各个厅堂门上的匾额也基本按原物复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二门上的匾额義门(见图10),是清朝名相张玉书为感激儒里张氏宗族收其归宗之义而题。张玉书写“義门”的“義”字时,有意将“義”字下面的“我”少写了一撇,成了“找”,其寓意有两层,一为落叶归根,感慨终于找到自己的根源;二也可延伸为“找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人生三问,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命题,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也作出了同样的思考。张玉书将变形后的“義”字书于门额之上,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宗族关系的独特见解,并以此启示后世子孙。
张氏宗祠的内部陈设与布置中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敦睦堂和祭堂内的抱柱楹联,厢房、耳房内的孔子像、张玉书像,一些现代家具与书画等。一些房间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如前进的东西角房变成接待游人和村民的茶座与休息室,中进的东西厢房变成现代书画与老家具展览馆等。这些变化既加强了祠堂与家族间的文化关联,又增强了祠堂的可游性与功能性。如今的张氏宗祠,不仅用来供奉(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祖先、举行祭祀活动、讨论族中事宜,还对外开放,允许游客参观,这是以前祠堂不具备的功能。祠堂在对外开放时,会收取一定的费用,用来维护祠堂、举行仪式活动,这体现出时代的变迁与价值观的转变对祠堂功能的影响,同时也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但祠堂的关键区域——祭堂的陈设与布置几乎没有变化,反映家族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匾额题字,如義门、敦睦堂、功名匾都被保存下来,这是张氏家族对家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4 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苏南地区都是人口迁入最多的地区之一。在25个位于苏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中(截至2018年底),有10个由宗族发展形成,并延续至今,其中8个是外地宗族。外来大宗豪族分支迁入建立村落,是苏南宗族村落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些外来宗族中,儒里张氏并不是名声最显赫的,但儒里张氏宗祠却是苏南宗族村落中少数保存较好,且最能反映其建筑装饰特征的祠堂。
从儒里张氏宗祠的建筑装饰和内在陈设可以看出,张氏家族比较注重对宗法制度及观念的维护与延续,并把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建筑装饰特征结合起来。同时还将移民文化、家族文化与苏南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装饰中,以促进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反映了苏南宗族村落祠堂建筑装饰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
[1] 单德启.安徽民居(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40,138.
[2] 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7.
[3] 江慧萍.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祭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作者简介:李元媛(1980—),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风景园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