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本,本立而道生

2021-11-30 08:41范永杰谢世君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统整道德学科

范永杰 谢世君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要立足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规范德育目标、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树立德育为先的“ 大德育课程观”,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依托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研究”,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顶层设计与核心标准

体验德育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是“经验德育”向“体验德育”的转型。体验德育课程设计最关键的三个环节是:让学习者在参与中形成反思、在分享中升华情感、在行动中促进自我实现,追求的是学习者知行合一的精神自觉和行为自觉,这也是体验德育课程评价的核心标准。

体验德育课程在情景设置中突出现实矛盾,深化道德问题,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体验,产生道德冲突,在冲突中澄清道德认识、建构道德意义、生成道德品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基于三个原则:人本导向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德育实践的生成,以此突出“体验”的主体和过程;目标导向原则,即以德育目标为课程引领,据此选择德育内容,指导德育实施,设计德育评价;问题导向原则,即要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提升学生的实践动力,帮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到今后的道德生活中去。

在“大德育课程观”引领下,德育目标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增长、品德塑造,还涵盖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升华和人格健全等。通过优化德育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和年级目标的内部层次结构,厘清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隶属关系、学段目标和年级目标的分解关系以及年级目标之间的渐进关系,学校逐渐构建起符合一体化德育建设的目标体系。

学段德育应依据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出适合学生成长特征的德育目标。如:初一年级“铭仁之智”包括“明确生命的可贵,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的自尊目标,“了解勤奋的价值,有勤奋学习的倾向”的勤奋目标,“初步建立自信,学会认识自己”的自信目标;“铭仁之德”包括“认识到他人、自然和社会为自己提供了哪些条件和便利”的感恩目标,“了解做人要诚信,在行为中进行自我监督”的诚信目标,“明白友善的内涵,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友善目标;“铭仁之勇”包括“明确我的课堂、班级、学校有什么规则,谁来制定规则,如何遵守”的规则目标,“明确我可以为课堂、班级、学校做什么贡献”的责任目标,“认识学校,养成主人翁担当意识”的担当目标。

为达成体验德育课程的核心目标,还必须坚持“统整思维、实践取向、体验为核、品行至上”的基本开发思路,以生态的视野、统整的思路和体验的路径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精神成长。

实施框架与核心路径

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施是系统的、整体的,统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场域和“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四要素,建立起四级主体课程,即“一级生存能力、二级生活智慧、三级生涯规划、四级生命价值”。根据不同德育课程的类型和特点,体验德育课程可以分为学科类课程实施、活动类课程实施、实践类课程实施三大类。以“铭仁之智”“铭仁之德”“铭仁之勇”为理念,以“自尊、勤奋、自信、感恩、诚信、友善、规则、责任、担当”九个维度为目标导向,辅以德育评价进行测评和反馈,最终达到德育成效。

学科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体验德育学科类课程主要指两类,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二是其他学科课程。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科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第二,学科类课程的基础是把握学科本质,体现学科思想与方法;第三,学科德育的形态是教学与德育相融共生。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框专门设有“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验思考道德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分享自己的道德体验。将学生亲身经历的道德体验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拓展了教学资源。

德育活动课程是指将道德教育的内容、目标用生动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是实施体验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可以将教育目标渗透于活动之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传达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完成自我教育。体验德育活动类课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分享,其实施过程一般包含“分析主题、形成方案”“开展活动、体验感悟”“内化运用、知行合一”三个阶段,帮助学生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格、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极具仪式感的“成人礼”,是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校本体驗德育活动课程。高三学生屈玥、罗洁这样说:“成人礼隆重地告诉我们,现在是为理想拼搏的时刻了;低头、鞠躬、拥抱,平时看来普通不过的动作,也变得意义重大。”“成人礼之后,我们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要更尊敬老师、更孝敬父母、更认真勤奋对待学习。于是,我们珍惜一切学习时间,希望可以不辜负青春,也不为碌碌无为而悔恨;在家里,我们也变得勤快起来,以前不愿意做的事都主动去做,并不断暗示自己:我是大人了。”

道德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和形成,而是通过人们对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即情感连通来传递和生成的。实践类课程改变了学生对知识记忆复现、抽象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学习。以初二年级的“社会实践月”为例,学校以落实“责任”目标为主开展“低碳生活,与绿色同行”主题实践,首先由教师厘清主题、设计方案,学生再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最后分享心得、交流展示,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思想道德认知。

在对德育课程的实践探索中,体验德育课程实现了“由管控走向参与,由居高临下走向平等对话,由单向灌输走向生活体验,由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学生的“个人私德、社会公德、人生大德”得到了主动发展和自我完善,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赏识。我校一名初二学生在回家路上不小心撞坏了路边一辆轿车的车牌,她写了一张字条,贴到了轿车挡风玻璃上:“我是润新花园的一名住户,撞到了您的车牌,在此表示诚挚的道歉,对不起。若您的车牌有什么问题,我将全权负责。”并在字条上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第二天,这位同学收到了车主的一则短信:“难能可贵,精神可嘉。车损事小,诚信最大。这点损失,一笔勾销!”之后,车主在微博上感叹道:“生活了偌大年纪,居然看到了传说中的正能量。好!好!好!”

德育育德,育向善之心灵。学生的真实成长,正在印证着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的实效。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校本体验德育课程统整研究”(课题批准号:FEB18052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曹霁

猜你喜欢
统整道德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跟踪导练(五)(2)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课程统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道德
“超学科”来啦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