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与取径: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迈向现代化

2021-11-30 08:41杨小微
教育家 2021年44期
关键词:意蕴现代性现代化

杨小微

教育现代化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洞口号,也不是让人望而却步的宏大叙事。它体现于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教育活动场景之中,有着意蕴丰富的价值内涵,指向化物、立规和育人等确定或尚不确定的方向,且有通向这些方向和目标的千万条路径。只是,这些目标和路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研判和选择。

基础教育现代化也有特定的内涵、目标和路径。

基于现代性反思确立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特定意蕴。2021年的一场“双减”行动,不仅包含对中国教育传统性(如“学而优则仕”)的批判,也是对基础教育中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现象(如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一次“反拨”。教育的“内卷”带来的是教育的“不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源上矫治,不能幻想靠一次“双减”便可毕其功于一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在坚持经典现代性的“科学”“民主”和“法治”的同时,以反思和直面现实的姿态,探缘由、抓关键、寻对策,不懈追寻中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决策、民主治教、依法治校、公平正义、开放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等价值目标,在“化物”(器物层面的现代化)、“立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的同时,致力于未来时代新人的现代性品质的养成,即促成人的现代化。

在大政方针之下确定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可实现目标”。如果说基础教育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以及覆盖这一年龄段的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话,那么除了这些学段和各类学校自身的现代化发展目标需要明确,还要考虑“两头延伸”的目标,即加强0到3岁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和对接高等教育的“强基计划”。地方或基层教育单位,一方面要对国家和上级地方政府确立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作出积极回应,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发展环境作出研判,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

发挥基层和学校的积极性,汇成奔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千流百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首要的就是“总体规划,分区推进”,要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教育现代化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局面。生动局面的形成,不仅要求“细化目标、分步推进”“精准施策,统筹推进”,更要求“改革先行,系统推进”。立足本土、改革先行,将带来“一校一策”“一人一境”(每个人都有适合其真实成长的“生态位”或“小环境”)的千姿百态;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则汇成奔向教育现代化的“千流百川”,以持續不断的努力达成我国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意蕴现代性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重构现代性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我的女巫朋友
名师读意林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