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敬环 张宝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人们越发重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文章系统性地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思考,并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依托教材和渗透文化这四个方面细致分析和阐述了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优化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4-009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46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其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由于核心素养研究正處于起步环节,目前主要依靠具体学科负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征,可从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能力与文化品质等方面进行划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需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目标准确把握,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顺利实现。
一、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系统性思考
核心素养有效继承和发展了过去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质与育人要求充分揭示出来。首先,从内部结构层面来讲,一些教师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以并列关系看待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语言建构是语文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其他方面素养的培育效果。如果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那么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也无从谈起。其次,语言建构与过去经常强调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从本质上来讲,语言建构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方法熟练掌握。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同时,于文本语言当中理解蕴含的深刻文化,高度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再次,语言建构与思维、审美能力之间存在着伴生关系,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需同步建构、提升思维与审美能力。如果割裂了这些板块之间的关系,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将难以得到高效培育。一方面,学生思维依托语言进行呈现,对于思维来讲,语言发挥着工具和载体的作用。另一方面,文本语言的内涵、情感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文本语言知识的同时,也需同步实施思维活动与审美活动。通过同频共振的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自然可以得到同步提高。最后,中华民族的底蕴积淀十分丰厚,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较高的学习和传承价值。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感知和吸收,促使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树立。由此可以得知,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与发展了语文的三维目标,不仅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所适应,还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推动作用。因此,语文教师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和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积累语言知识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和单一,基本上以讲解为主,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认知特征,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语言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积累。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具有丰富题材,涉及较多的领域,部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一定距离,导致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为高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及时转变教学策略,直观处理那些抽象的知识要点,促使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顺利积累语言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托多媒体技术的丰富功能,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的运用,将趣味化、形象化的阅读情境构建起来,帮助学生对文本文字、内涵等进行直观理解和掌握。
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可优化导入环节。首先,以语言向学生导入文本所描述的对象,“我国风光秀丽,很多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小兴安岭。大家想不想了解小兴安岭的风景到底美在哪里呢?”接着,教师对反映小兴安岭美丽风光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直观的呈现,学生能够对小兴安岭风景的优美充分感知,继而想要进一步探索和了解。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自主阅读,如果遇到了生字词,则要查询字典了解生字的准确读音,且于文本语境中思考字词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再次细读,依据教师的指导,学生需能够将小兴安岭的景物类型、特点等叙述出来。且将文本重点字词作为细读的关键,对文本语言特点深入分析,促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积累。
(二)提出问题,训练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处于初级水平,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同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其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与提出,能够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效培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将一系列高价值的问题精心设计出来,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掌握文本内涵,发展自身思维能力。教师需严格把控问题质量,尽量将开放性、启发性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这样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定式有效打破,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时,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美自然风光展示出来,包括日出场景、山川河流等,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的神奇、优美初步感知。学生观看过后,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详细阅读。完成阅读活动后,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得知的?”“你是否赞同作者的意见?从哪些方面来证明?”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深度。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给出相应的回答。这样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良好锻炼。之后,为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结构和叙述形式,教师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文本的叙述顺序是什么?你能找出开头和结尾的关联吗?”这样根据具体教学需要提出合适的问题,就能持续活跃学生的思维,不仅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也加强了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有效锻炼了其思维能力。
(三)依托教材,发展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各个文本兼具语言美、思想美等特征。依托这些美的事物,可以对学生的情操有效陶冶。过去受应试思维、传统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很多语文教师将工具性作用的发挥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导致语文课程的审美职能得不到体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深度融合与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美充分感知,促使学生的审美情绪、能力得到培养。需充分认识到,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会直接决定审美客体价值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审美教学活动中,需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手段,以便帮助学生将良好的审美态度构建起来。
例如,学习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时,本篇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作者通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将秋天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文本语言十分优美,可读性、感染力较强。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充满感情地朗读文本,细细品味语言之美。为帮助学生深切感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描写枫树、银杏树的句子着重阅读,体会关键词句的妙处,如“飘哇飘哇”等。其次,学生阅读过后,教师以图片形式直观呈现文本中所描述的美景,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帮助学生对秋天之美切实感知。再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一文时,本篇古诗依托简单的物象,将深远意境描绘出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向学生播放文本录音,引导学生想象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对自然之美、意境之美充分感知。
(四)渗透文化,提升道德修养
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人际交往的语言知识,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迪和影响,进而将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来,于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思想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对语言知识、阅读技能等深入讲解,另一方面又要全面挖掘和利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榜样人物积极学习,体会文本背后的哲理与启示,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品位等得到提高。
例如,学习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多种不同材料的罐子,如瓷器罐子、铁制罐子等,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些不同材质罐子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对比。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多次朗读,依托查阅字典等手段弄懂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教师随后提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文本故事描述出来吗?通过阅读本篇文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学生给出各自的回答后,为深化学生的理解成效,教师可将分角色朗读活动组织起来。学生分别扮演铁罐与陶罐,对两者的心理活动仔细揣摩,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即可对铁罐的自以为是充分感知。最后,教师进行提炼和总结,引导学生明白:每个人皆有各自的优缺点存在,要向他人的长处积极学习,不能够单看到别人的不足,否则就容易变成自以为是的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既要做好基础语言知识的讲解工作,又要适当拓展教学深度,培育和锻炼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打破常规教学理念的束縛,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桂英.聚焦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能力[J].名师在线,2019(34).
[2]梁翠玲.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J].天津教育,2019(33).
[3]郭海林.探究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
[责任编辑 窦伊沙]
作者简介:满敬环(1984.11— ),女,汉族,甘肃天祝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张宝(1984.2— ),男,汉族,甘肃天祝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