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抽象与逻辑思维均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就必须加强对他们思维的培养。文章立足于此,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落实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展开了分析,提出了重视准备提前预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促进思考、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分层培育学生、设计生活实践、培养总结复习习惯、科学打造第二课堂、客观评价等意见,以期为师生的共同成长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4-00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4.019
一直以来,数学知识对学习者的逻辑性思维有极高的要求,只有将思维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之上,才有可能对难度越来越高、逻辑越来越缜密的数学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但是,小学生的思维尚不成熟,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限制了其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广大数学教师应正视思维训练的关键作用,积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思维训练,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其在该学科范畴内积极成长。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预习新知铺垫思维
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充足的课前准备往往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而就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来说,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出现无法紧跟教师思维对知识展开学习和分析,并深化自身数学思维的问题,与不重视预习、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有着脱不开的干系。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在课堂上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了解知识是什么”上,其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无形中被压缩,思维发展自然也就受到了限制[1]。此时,教师就要对预习提起重视,严格要求并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新知。通过高质量的预习,学生能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一定了解,而这一“提前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基础思维的过程,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迅速且深入的新知探索进一步提升思维。
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学习知识,才能真正促进其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大多数小学教师并不是十分重视对于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反而会局限在“应试”思维当中,只是将考试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直接以“灌输式”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在该状态下,一些学生看上去掌握了知识,但这种掌握只停留在“记忆”层面,并未真正获得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也受到了限制,不仅思维能力得不到理想的发展,就连基础的知识水平提高目标也难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从“高质量开展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活动”的角度出发,教师必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足够的重视,积极设计以“学生自主”为核心的学习活动,鼓励他们在课上独立学习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不间断地自主探究知识,使大脑始终保持思考的状态。
三、合理设计数学问题,借助思考强化培养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里的“数”,即为数学。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学生能够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并参与社会生活当中的各项活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认识世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也必然能够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其思维发展和数学素质的提升[2]。因此,在开展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设计问题”的方式,通过设计问题并将其抛给学生,刺激学生对于“如何解决问题”进行思考。这一深入思考“如何运用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展思维的过程。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被更好地激发出来,他们必然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当中,进而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思考中深化思维素养。
四、组织合作学习活动,以共同探究促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解决问题,学生能够获得的能力提升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经常会在独立的学习和思考中陷入认知误区。但是,若是在合作中学习知识、探究问题,这一“陷入误区”的可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过合作学習,学生在同龄人面前往往能够更真诚、勇敢地对知识展开讨论,并借助“头脑风暴”实现更深入的“思维碰撞”。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灵感被激发出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设计思维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将其融合在合作学习模式当中,秉承“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合作探究知识、思考问题。
五、结合生活设计实践,以做促进思维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纯地依托于教材学习知识并思考问题,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学生只有不断在实践中进入更深层次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将“学到的知识和数学思想”内化到自身数学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当中,进而达成思维的积极发展。生活化实践恰好可以对此起到一定帮助,在融合了生活元素的实践当中,以生活经验为支撑,面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往往会更加贴近现实需要且有深度,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思维发展。但是,大多数小学教师对该部分教学活动的关注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理想,他们往往更愿意在课堂上以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解题实践”,并不关心对于实践内容以及形式的拓展延伸。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对数学形成“知识只存在于课本当中”的认识,不会在对发展其思维有利的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数学、探索知识,这严重阻碍了深度思维训练的高效落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活元素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并运用知识,以生活为助力开展思维训练工作。
六、尊重生生本质差异,分层培育学生素质
事实上,前文提及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原则,就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立的。小学生受个人学习能力和态度以及知识水平的影响,经常会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暴露出一定的差异性,这部分差异使其在教师同样的教学指导下会出现不一样的学习收获,尤其是思维发展的不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水平的提高,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本质差异,结合差异设计不一样的思维培养策略,即分层培养[3]。如此,每一名学生需要完成的思维训练任务以及接受的学习引导和思维启发都是更适合自己的,促进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七、培养总结复习习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及时总结和复习,也对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意义。简单来说,低年级小学生处于无意识记忆阶段,极易在学习结束后遗忘知识乃至“探究知识”的方式方法。毫无疑问,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思维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为保障思维训练效果,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复习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学生形成了该种习惯,他们就会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后,主动回忆在课堂上跟随教师探索知识的思考方法,而这一回忆的过程就是再次发展思维的过程。不仅如此,伴随着总结复习习惯的形成而到来的,还有对于复习方法的深度掌握以及总结思维逐步形成,这同样可以促进学生整个数学思维的健康发展。
八、科学打造第二课堂,有效延伸培养空间
虽然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减负”理念已经深入教师的头脑当中,他们也在有意识地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是比较多的,这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出现——数学思维训练时间在某些时候会被其他的教学活动占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受到影响。面对该问题,以“落实思维训练活动”为出发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冲击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为背景,教师可以考虑借助信息化交流工具拓展第二课堂,在线上开展思维训练活动,远程指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入学习和思考[4]。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空间被拓宽,他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思考探究知识、发展思维,还能够将其他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主动且随时地参与到思维训练活动当中。
九、及时展开客观评价,利用调整促进成长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评价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缺少评价的教学活动都是不完整的,也势必是低效的。该评价不仅指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包括生生互评以及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在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当中,他们可以大胆地就“自己有没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思维发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向教师提出“我们可以共同找一找其他更加好用的教学方法、学习办法”的建议。这样一来,教师就能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学生更有可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指导,其思维水平的提高自然是指日可待的。同样,在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中,教师可以围绕“学生哪种学习方法不利于思维成长”提出意见并帮助他们调整,这也能促进思维训练工作有效性的提高。这再次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及时且客观地开展评价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组织思维训练,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当前阶段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促进其在数学领域更长远的发展。教师应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先通过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组织思维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能力,再结合现实情况,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着手,不断通过鼓励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知识、分层培养以及客观评价、问题引导等方法,逐步带领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调整学习和思考方法。
参考文献:
[1]韩焕开.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才智,2019(34):180.
[2]章丽.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J].华夏教师,2019(35):72.
[3]梁宇.数学教育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15):86.
[4]袁萍英.创情境重实践授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的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64.
[责任编辑 杜建立]
作者简介:杜玉珍(1971.3— ),女,汉族,甘肃張掖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