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1-11-30 00:51范丽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新课标

摘要: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分析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从践行三全育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战略,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智慧职教,拓宽国际视野,彰显社会贡献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培养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57-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将“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作为重要任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进一步提出“标准先行,试点突破”的原则,健全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完善标准落地的工作机制,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体现了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新要求,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一、新课标概述

新课标的研制总体要求由课程性质与任务、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等6个部分组成。任务与目标是深化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结构部分规定课程模块构成和学时安排,模块一般分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课程内容部分明确课程的内容要点,提出相关教学要求;学业质量分为毕业和升学两个水平等级;课程实施部分对教学、考试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等提出要求。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立足职业教育实际,夯实学生职业基础,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二、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当前,常州正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常州西部新城区、发展重要增长极”,金坛经济发展动力强劲,重大项目接续入驻,“两个加快”不断推进。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形态的优化调整,对职业教育的支撑力、贡献度以及服务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体系与地方产业体系匹配度不高

受地域环境、发展基础、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专业优化调整的速度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还不能很好地匹配,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金坛借助装备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大力推进“三新一特”产业链建设,助力常州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宜居宜业幸福城。这一发展背景对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强调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耦合度,更注重适应性、迁移性、创新性等职业群复合能力,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此,亟需构建政、行、校、企多元办学新格局,更新人才培养标准,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重塑专业建设模式与管理架构,知行结合,德技兼修,育训并举,探索需求导向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走向完善。

(二)校企双元育人机制深广度不够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在工学结合、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度还很不够。在诸多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基础不牢固、合作不稳定、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必须创新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索校企共建培训基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功能,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教师队伍的素养与职业教育需求吻合度不高

“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有待优化。一是高层次人才不足,专业化水平偏低。技能大师、金牌教练、省领军人才数量偏少,专业建设引领力不强,技能水平、职称等级、学历层次均有待提升。二是队伍結构不尽合理。机电、汽修、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三是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由于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企业工作经验不足,直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的教师相对缺乏,亟需通过“外引、内培、上挂、横联”等多种方式,探索构建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的常态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培育高职称、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全面深化改革,落实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发展的大局中,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里,找准定位,将学校自身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集合,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高质量办学机制,瞄准职业教育世界先进水平,深入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学校提质升级。聚焦区域支柱产业,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健全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做好长线谋划、发展规划,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明确阶段性的主攻点和突破点,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点面、长短结合,精准发力,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依据产业特点探索差异化、个性化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

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企业建立职教集团(联盟)、产业(企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和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建立健全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专业群的聚集效应和服务功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研制科学规范、可借鉴复制的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和实训、实践基地。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建设引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混合式教师创新团队。

(三)植根地方沃土,追求卓越贡献

立足学校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建设品质,强化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优化专业布局,形成“一核心四特色”的专业格局,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发挥学校品牌专业与高水平实训基地资源优势,面向重点人群,突出重点领域,开发重点项目,开展立体化、项目化、精品化社会服务,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力与贡献度。助力企业成长、服务乡村振兴、促进终身教育。

开展结对帮扶,与结对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实行专业共建,师资互派,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引领结对学校专业教学水平整体性提高。

四、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践行三全育人,打造融合教育新品牌

1.实施“核心素养养成工程”。以德育导师制、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德育校本教材、校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等开发为抓手,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着力于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整体提升。

2.实施“专业能力提升工程”。组建“鲁班工坊”,定期开展校级技能竞赛月活动,评选“校园小鲁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崇尚技能,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学习氛围。

3.实施“职业素养培育工程”。将“4D”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以及用人评价标准内化为学校的学生管理标准,开发职业素养校本教材,以蓝领精英墙、匠心文化长廊等阵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全面落实学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制度。

4.实施“创新创业孵化工程”。打造以竞赛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师生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坊,通过技术研修、头脑风暴、创新创业指导、项目孵化和竞赛参与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5.实施“个性发展培养工程”。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全员参与专业社团、非遗社团,参加“体艺2+1项目”等活动,促进个性化发展,实现“人人有专长,个个能出彩”。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1.聚焦区域支柱产业,打造以先进制造、高端装配为主体的智能制造核心专业群,打造覆盖多产业链的服装、汽车、新商科、现代服务等四个特色专业群,形成“一核心四特色”的专业发展体系。

2.将企业岗位标准引入课程标准,校企共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开发完成覆盖学校主干专业群的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双主体、两融合、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

3.聚力“三教”改革,校企共同构建双元育人课程体系,推进“金课程”建设、“金资源”开发,整合校企资源,升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开放性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

4.对接1+X证书标准,将“X”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和育人全过程,建设“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和考核中心。

5.校企双方投入,构建产业(企业)学院基础平台。建设共享型产业(企业)学院,依托产业(企业)学院,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创新平台”。

(三)实施创新战略,营造队伍建设新气象

1.提升教师素质,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等培训,实现“双师型”教师全覆盖。

2.吸纳培育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与学校“领航”建设相匹配的行业内高水平师资和专家。培养与学校“一核心四特色”专业群发展相匹配的“专业强、成果多、影响大”专业带头人。

3.打造教师成长平台,成立“蜂巢”发展中心,建设“金青年—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培育省市级名师工作室,培养省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培育匹配学校“一核心四特色”专业群发展的“混编式”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深化校企联动机制,依托合作企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培育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工匠型”教师,引进或培养具有行业内领先技术的技能大师。

5.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建立“一心多环”教师评价机制,科学制定教师岗位设置和考核分配方案,有效激励教师发展。

(四)优化顶层设计,形成科学管理新常态

1.推广“党建+”工作模式,铸造“金领党建”品牌,推动党组织活动深入开展,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借助“设计制定、校核评估、修订完善”的长效机制,完成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新一轮制度修订,更新制度系统,有效解决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制度性难题。

3.健全党组织保障监督下校长全面负责,校务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参与管理的“一責三会”学校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校系二级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落实系(院)管理自主权,管理重心下沉,提高教学管理效能。

4.创新教学组织架构,成立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搭建协同治理平台,构建政行校企多元协同治理的外部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决策的民主化、法治化。

5.以产业学院建设为试点,引进社会力量,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新机制,形成可推广的混合办学模式。

6.实施名校长计划,培养一批“领航校长”“领军人才”,以“高优精专”教学管理团队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带动学校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7.着力打造“两链、双引擎、一平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优化“五纵五横”的教学诊改体系,建成基于智慧校园的大数据教学诊改平台,建立常态教学诊改机制。借助师生全生命周期平台,全过程监控,服务师生发展。

8.构建“四梯次全覆盖”的技能竞赛体系,积极推进专业技能学测考点建设,将学业水平考试通过率提升至100%。

(五)强化智慧职教,实现信息化水平新跨越

1.优化实时开放共享的数据中心;构建校情、教诊改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师生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搭建智慧伴教、智慧伴学平台。

2.以“互联网+新技术”为手段,打通教学资源建设“建”“用”“享”;全面升级智慧教育硬件基础设施,建成6个虚拟仿真实训室、90个智慧云课堂、6个标准化学测技能考点、1个三维可视化智能安防系统;成立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心,建成金课标准网络课程20门,数字图书馆存储扩容至40万册。

3.坚持关注师生未来发展的原则,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全体教师要能设计与制作信息化资源;开展国际电脑使用执照ICDL培训与认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拓宽国际视野,构建合作交流新格局

1.实施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工程,对接德国工业4.0(金坛)制造基地和中德(金坛)创新产业园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5G移动通信等产业,共建AHK专业教室和考试中心,开展AHK资格认证;开展“汽车机电维护保养技师”资格认证;开展法国力克(LECTRA)公司服装CAD师职业资格认证。

2.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DHBW)进行深入合作,建设外籍专家工作室,选派优秀骨干教师、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出国访学,开展学术交流和研修培训。

3.为增强竞争力,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打造高水平国际合作科研团队。

4.依托外籍专家工作室,把国际先进课程体系的理念和特点,转化为开发课程的借鉴标准,在本土课程中融合国际课程精华,共建国际标准实训室,共同开发优质国际化课程资源。

5.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与德国莱克勒、德国胜伟策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开设中德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專业,学生赴境外交流访学,为中德(金坛)创新产业园的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德资企业培养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七)彰显社会贡献,树立示范引领新标杆

1.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德技兼修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100%,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学生、家长、企业、社会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2.依托共享型产业(企业)学院,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完成技术服务30次以上,技术服务到账资金100万元以上;参与技术革新研发申请专利15个以上;助力打造3家上市公司、参与建设2个产教融合型企业。

3.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与品牌效应,面向重点人群,突出重点领域,开放重点项目,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培训项目9个,创建5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培训品牌项目,开展各类社会培训3万人次以上。

4.落实教育惠民,积极承办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和师资培训项目,承担大型活动,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开展全民终身教育,提升社会贡献度和美誉度。

5.建成省级教育服务“三农”示范基地,成立农业技术服务项目,开发农业技术实用教材,帮助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为村民就业创业提供指导服务,将教育服务“三农”落到实处,助力建设国家级美丽乡村。

6.不断放大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继续做好东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援建,帮扶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全面提高帮扶学校的管理水平。

7.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与共建学校开展合作项目,构建错位发展、协同并进的专业布局,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责任编辑:章跃一

本文系2016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OOC 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16/03/2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10

作者简介:范丽,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常州,213200)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经专业教学。

猜你喜欢
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增强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新课程理念下中职机械专业教学探索
参与式教学在学前双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