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吉尼玛
(拉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西藏 拉萨 850000)
对于现代农业经济改革而言,引入“互联网+”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与促进产业升级,促使传统农业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构建成科学合理的农业互联网发展思想与原则,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1]。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应从战略模式为切入点,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良好的产业互动局面,为农业经济产业升级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设优质条件。
思想决定认识,认识决定行动。为了能够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西藏地区应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对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力[2]。从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经济”,促使“互联网+”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点,把“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到农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并不只是单纯地拼接。整个融合过程是动态的、循序渐进的,需对顶层设计进行完善,并有序推进。
除了国家级各种政策法规外,西藏地区应基于国家政策与法规,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地方性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及相关条例[3]。在积极践行“互联网+农业经济”过程中,巧妙地借助各种鼓励性政策,对优秀农产品、行政村及农户进行及时嘉奖,并广泛宣传。同时,深入研究农产品企业信用相关问题,构建信用体系,设立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调查不当行为,并严厉打击与惩处,积极维护“互联网+农业经济”的声誉。
积极构建互联网平台,有力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4]。西藏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制定各种惠农政策,重点支持与培养从事农业电子商务的企业,并积极借鉴国外电商企业管理模式及理念,鼓励电商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发展中,进而提高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同时,积极鼓励农业有关企业自主构建电商平台,加强同物流企业的合作,促使农产品能够迅速、广泛地流通,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产品物流、包装、营销等环节进行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最后,注重区域电商平台发展,采取模块化管理模式,促使社区、超市、村党支部与企业积极互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有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有效解决农村网络通信问题,并确保网络能够全覆盖[5]。同时,科研人员积极研究与创新技术,设计出符合农民使用需求的网络设施及智能化网络服务平台,对农业有关科技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积极构建农产品网络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化发展体系,进而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还应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农业发展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
在“互联网+农业经济”中,农业人才至关重要,农户未牢固掌握互联网技术、难以灵活使用互联网技术是当前西藏地区的普遍现象。对此,西藏各地区应积极培训广大农户,以电子商务运用为切入点,开展网络购物、农产品交易、互联网基础技术示范等培训活动,以此来激发广大农户运用“互联网+”工具创业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户主观性,调动其参与热情[6]。利用互联网平台,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此来确保农业经济迅速发展。首先,西藏各地区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调控能力,进一步优化农民培训机制,开展专业、系统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其次,重点培养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能力,逐渐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这里,要求相关部门应积极落实再教育农民体系。最后,构建互联网农业发展团队,在农民农业生产中及时解疑答惑,逐渐强化农民互联网运用意识。
目前“互联网+农业经济”中淘宝村是发展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也是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典范。通过对淘宝村近年来发展效益深入分析得知,淘宝村先是以一两个农村点为示范点,再带动周围邻居、亲友,逐渐扩大规模[7]。对此,西藏各地应积极利用政府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能够返乡进行互联网创业,培育龙头企业。同时,借助龙头示范带动的强大作用,鼓励农户能够认真、深入地学习最新农业技术知识,以此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根据“互联网+农村”的特点,西藏各地政府应划拨“互联网+技术”培训专项资金,积极同高职院校、农村企业进行合作,借助互动课堂、快手直播等在线课堂等新型方式,逐步强化农户“互联网+农业”基础性知识、业务操作技能等。同时,重点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或合作社成员,促使其能够迅速成长为“互联网+技术”的主体人员。
在农村发展进程中广泛运用“互联网+技术”,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的变革,准确找到“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农业产业链的切入点是“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的重点[8]。实质上则是促进“互联网+技术”能够逐渐渗透到农业产业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等环节中,对农业产业链相关模块进行重塑,促使“互联网+农业”产业链能够实现真正的互利、共生、共赢。
就“互联网+农村”产业链上游展开分析,“互联网+技术”需要立足于农业经济产品流通、农业经济产品服务、农业经济产品生产、农业经济产品营销等方面。例如,在农业经济产品流通方面,开启“互联网+”模式,搭建以B2C、B2B、资产电商交易平台、第三方开放平台为核心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助推西藏的特色农特产品(酥油、奶渣、藏鸡蛋、藏清油、民族手工艺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实现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共赢。在农资市场中运用,不断优化农户和农资生产商之间的关系。针对农业经济产品来说,如兽药、农机、种子和农药等,其诸多都是购买频率较高、标准化较高的刚性需求,同时对配送要求不高,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模式良好发展。在政策利好的基础上,各地可以给予农业经济产品销售商科学引导,让其逐渐转变为综合类服务商,以便于更好地改革传统农业经济产品流通体制。例如史丹利和大北农等企业,其均相继对电子商务业务进行开展。将平台、技术和商务服务一体化的目标顺利实现,最大化控制交易成本。而联想控股战略投资的云农场在江苏、山东与河南等农业大省上万个自然村落中对交易节点进行了构建,从源头上将传统农业经济产品流通链上游区域经销商和分销商等中介的局限性顺利打破。
在“互联网+农村”产业链中游,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运用先进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价值、生产技术有效解决,促使农业规模化问题顺利实现,最大化控制人力成本,促进品质控制科学化水平提高是“最后一公里”重点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加大对互联网领域大数据分析、远程控制技术以及信息集成力度的同时,对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区进行建立,借助GPS导航和雷达,同时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和喷药等。例如,构建农业生产信息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三层架构搭建,其中,感知层采用了各种传感技术,可迅速把所收集的信息传输到共享平台,如土壤酸碱度、水质、温湿度等;网络层则是借助基础承载网络将农产品信息传输到应用层,为感知层中农产品信息传递、路由与控制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数据能够在网络上畅通地流通与交换;应用层则是采用物联网技术,统一管理不同类型的感知数据,智能化管理农产品。在物联网中,农产品生产信息监测系统就好像一个信息平台,在不同流通环节中透明化、可视化监控、控制与溯源农产品。同时,不同市场参与人员可共享信息,准确预测农产品市场真实的需求,对供求变化进行准确把握,确保供需始终处于平衡状态,预防出现盲目生产的情况。
发展“互联网+农业经济”需要借助村站等下游交易端口,同时平台配套建设对其影响较大[9]。但立足于西藏地区农村信息平台运行情况可知,农村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缺乏健全性。如现阶段农村金融配套服务不够先进,金融配套服务不能使“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诸多银行只在县城对网点进行了设置,乡镇只有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网上交易。所以,为了促进“互联网+智慧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西藏各地区可以构建诸多相互联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以产业链下游各环节为对象,提供网上支付和投融资服务,确保互联网发展战略能够满足农户需求。如围绕农信网,与农付通、农富贷、农信包保业务相结合,构建闭环式普惠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又例如,农业银行积极推行服务乡村振兴“七大行动”,实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一号工程,创新推广“惠农e贷”线上融资业务;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差别化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结合宏观审慎评估参数的动态调整,不断强化政策合力。另外,借助现代化金融科技,以数字农村、信用农村构建为契机,重点分析如何把金融服务嵌入到智慧政府系统中,为广大农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并积极构建覆盖农村政府、企业、村民的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
总而言之,发展农业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背景下,在农业经济中有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将农村现代化切实落到实处,把互联网技术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经济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