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区第七学校 杨淑娟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运用微课这一教学工具对中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中学阶段的学生通过日常的课程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精髓,最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学科修养是极其重要的。德育教学灌输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通过在课堂上学习爱国主义、尊老爱幼、文明礼仪等这些中华传统美德,会在无形之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单纯课堂上的文字灌输,显然很难达到最终目的。而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德育教学的内容,会使那些原本深奥的人生道理阐释得更加直观明白,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也变得更加有趣。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之后,他们才会发自内心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所在,达到较高的课堂效果。当学生将学习到的这些耳濡目染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的时候,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也能得到提升了。
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爱国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人只有认同国家文化,并将其根植于骨髓中的时候,才能在实际行动中去践行。例如,如今在学校里总有些学生在言语间总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国外种种的羡慕,对国外文化的模仿和推崇,国家如今强大起来了,为什么还是有不少学生有这些推崇外国文化等问题呢?我深入思考,根本原因还是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得不够透彻,或者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当然很多,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不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容易受到家庭方面的舆论影响,或受到社会方面的媒体误导。但落实到教育层面,重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采用的纯说教的方式比较单调枯燥,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在日常德育教育中,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渗透到微课小视频中,运用生动有趣的传播形式来展示原本较为枯燥的道理。例如,针对孟晚舟回国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此事件的来龙去脉缺乏深入了解,通过微视频学习,学生对中美两国之交有了更多理性的认知,对事件有了是非分明的判断,能感受到孟晚舟回国为什么带给全国人民如此的振奋,明白“我有强国”的自豪,更清楚“强国有我”的责任!因此增强了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教师也可以利用最近上映的电影《长津湖》,通过其经典的片段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先辈们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是怎样抛头颅洒热血,是如何舍身忘义、英勇抗敌的,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抗美援朝精神。
因此,“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微课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更能促进学生将这种爱国精神根植内心,化为行动。
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通过符合中学生学习规律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度理解,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教育的开展要有所创新,因为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说教的方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引起某些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开展各种各样的宣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比如,我们可以在校园组织一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多少”为主题的“微视频”大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来拍摄关于此话题的微视频。有的学生记录了小区家家户户的对联,有的学生记录了公园里的爷爷奶奶下象棋、唱戏曲、挥太极拳,还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己的书画作品等……每个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作品,给予相应的知识指导,提高学生的认知,完善学生的作品。最后将这些优秀的作品以滚动荧屏的方式在课室展播,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师所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的德育学习内容,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功能。
另外,利用微课来进行德育教育,也是提高广大学生参与度的良好途径。例如,通过观看相关微课视频来分享正能量文化,或通过组织录制视频的演讲活动来让学生宣导正能量文化等。如我们组织一场以“规则”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为了让广大的学生都能参与,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现场演讲造成的紧张,为了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采用让学生录制演讲视频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理解,查阅资料,整理思路,联系现实生活,将其汇总为一篇演讲稿。最后,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制作成微课小视频,放在学校中的动态展示厅里,循环播放,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增强大家的学习氛围,又实实在在地落实好了德育教育工作。
学生的德育教学不能仅限于教学课堂上,更是要通过课堂外的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开展。通过拓宽教师教学工作的渠道来搭建多样化的传统美德教育平台,可以更好地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搭建多样化的德育教育平台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渠道的拓宽可以考虑当下较为热门的互联网资源,如网络媒体资源、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网站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这些育人资源,将自己所制作的或者在网上找到的微课视频放在这些网络媒介中,根据教育教学需要为学生进行相应的内容安排设计,实现德育教育灌输工作精准化实施。
例如,教师给学生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时,可以创建一个专门的公众号,播放相关的微课视频,讲解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的知识或者故事,推广给学生们看。学生们看完之后同样可以通过公众号平台进行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谈自己的感悟等,教师可以评选出优秀的留言及学习体会,置顶给大家互相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大家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理解。
又比如,组织一场有关“感恩”主题的校园活动,有的学生记录了为家人做的一顿简单的饭菜,有的学生记录了替家人分担家务活,还有的学生记录了自己制作的写满对父母、对老师“感恩”话语的精美卡片等,教师可以把这些相片、视频制作成微课,放在学校网站或公众号里,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看到身边同学的对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能量的宣扬更好地发挥了激励作用,无形中将提升大家的道德素养,从而更有效地推动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要与时俱进,结合微课这一教学利器,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中学生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提升“文化育人”的功能。同时,拓宽教师教学工作的渠道,搭建多种教育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展示空间。学校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道德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中学阶段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