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少辉, 董丽萍
(中南大学 a.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b.湘雅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由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的剧烈冲击[1],农业经济相对于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家庭生计日益受到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刚性约束,传统村落民生发展滞后导致传统乡土社会式微,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中面临一些标本化困境。我国传统村落大多散布于交通较不发达、海拔较高、距离城市中心较远的边缘化区域,当地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短缺,传统建筑长期闲置得不到及时修缮的情况多有发生,传统文化生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活态延续受到严峻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要“活”起来,关键是要破解其标本化困境,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遗产资源“活化”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历史文化财富。
我国广大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传统村落普遍面临着自主发展的内生动能较弱、自我造血机制不足的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维系以血缘、地缘、业缘为联系纽带的村落共同体的民生根基因此变得脆弱,传统村落面临着发展主体的人口式微、发展模式的深度转型、发展动力的创新衍变,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破解长期制约传统村落的社会民生发展难题。随着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进入城镇务工的农民正在逐步融入流入区域,农业人口占城乡人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农民市民化导致传统乡村区域出现村落空心化问题、村落人口老龄化问题、村落留守儿童问题等[3],加上我国中西部区域广泛存在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基础薄弱、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村落亟需增强内生发展功能,稳步提高自我造血能力,以较快顺应转型社会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时代潮流,将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冲击力转换为传统村落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振兴动力,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传统村落的复苏方案。
尽管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复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综合社会效益,但一些地方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商业化开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统乡村社会陷入“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困境,反映出不少地方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建设上存在认识偏差,而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不能只要外表光鲜亮丽,不要民生福祉。因此,必须及时纠正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工作中的认识偏差,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不忘传统村落的源头活水来自人民群众,这样才能真正激活传统村落的内生性源动力,才能有效防止迁走原住民[4]、商业开发容不下村民[5],以及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古建筑无序开发利用[6]等错误倾向。
松岭屯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珍珠村,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一。在农耕文明历史时空中经过三次大规模移民,基本形成了具有浓厚传统关东文化特色的松岭屯民居聚落。松岭屯地处山高谷深的长白山腹地,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临江市花山镇,距离临江市区24千米,距珍珠门风景区5千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7]。自唐代以来就处于朝贡通道上,被当地民众形象地称为老道槽子。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环绕着老秃顶子山分布,保存着典型的关东民居,院落风格主要涵盖三大间、霸王圈、高脚玉米楼、木制门楼、院杖子和柴垛等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松岭屯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自然风光旖旎,森林植被原野覆盖率极高,主峰老秃顶子海拔1 438米,山顶有青青草原,珍稀物种在连绵起伏的叠嶂山峦中长期栖息,景色优美。由于冬季漫长,雪量很大,当地居民保留着利用冰雪资源特色制作传统冰灯、冰雕的生活习俗。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旅游者自发前来欣赏当地高山森林特色风貌,冰雪活动更是冬季旅游的一大特色。
清水村位于西北地区的陕西省韩城市南部的芝阳镇,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当地民众世代饮用芝水河的水,河水四季绵绵不断、澄澈甘甜,也是灌溉庄稼及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蜿蜒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环绕滋润着清水传统村落希望的田野。清水传统村落区域鲜活保存着空间风貌的环境要素,其中对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178个民居院落等。位于祠堂南侧的照壁为保存完好的清代碑刻,上面雕刻有“鹿鹤同春”的精美图案,以“鹿”取“陆”之音,以“鹤”取“合”之音,“春”的寓意则取花卉、松树、椿树等,这些原生态文化元素形象组合起来构成“六合同春”的吉祥图案。当地民众的传统民俗生活生动活泼,其中传统戏剧蒲剧、传统曲艺韩城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城古门楣题字、传统舞蹈韩城行鼓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彩多姿的民俗文化丰富了清水传统村落区域的人文生态环境,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当地的民俗演艺。以乡村振兴战略下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清水村为样本,深入挖掘蕴藏在传统村落区域的原生态文化资源;以当地民众为主体精彩讲述富有人文气息、生动鲜活的新时代清水传统村落生态文化旅游故事。
陆巷村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累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传统村落的有益经验,突出表现为传统村落全面融入全域旅游的时代潮流。陆巷村对农耕文明历史时空中遗留下来的古宅古院、石板道路、祠堂牌坊、河道河巷等文化遗存进行全面修缮,恢复了凝结着农耕生态文明理念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历史文化风貌,注重在全域旅游全民参与中传统村落的开发性活态保护、农业生产经营中传统村落的生产性活态保护,并强调传统村落的文化复兴不仅需要活态保护,还需要保护当地人民群众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功能性依赖,以及培养并维系当地农民及群众与传统村落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8]。陆巷村的历史文脉源远流长,传统村落选址遵循道法自然、万物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整体空间布局秉承坐北朝南、背山面水的营建原则,街头巷尾充满着烟火气息,饮茶是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习俗。陆巷村在历史上沿着太湖之滨发展建设,传统村落区域隐藏于山坞之中,属于典型的山坞与湖湾组合型。村民依山造林、临湖而渔,为当地居民寻求族群安全、祈福祥和的心理提供了慰藉,孕育出了适合当地水土的传统农耕生产模式。当地民众世世代代活态延续着精耕细作、诗意栖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依靠山坞、盆地的自然地势,因地制宜耕种碧螺春茶叶、东山枇杷等农作物,通过融入全域旅游全方位提高原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当地农民群众特色发展农林文旅结合的产业经济,将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的小农生活样态延续至今,点缀了太湖之畔古村明珠农耕底色的陆巷情调。
北街村位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累起依靠当地群众的集体性力量内生建设传统村落的有益经验,突出表现为人口红利支撑起劳务经济并反哺传统村落。北街村的临街老宅是较为繁荣兴盛的商业街,传统村落服务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所需,并为增加当地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作出了一定贡献。北街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离不开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商业服务业,更离不开在消费型服务业中勤勉工作的群众,正是当地群众的民生就业收入反哺了传统村落区域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北街村在农耕文明历史时空中积淀了较为丰厚的文化遗产及财富,传统村落的经济社会活力经世不衰、绵延长久,这种情形主要得益于人丁旺盛的源头活水创造力。北街村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保持着较为持久的流动就业能力,人口红利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得以较大程度地释放,务工经济在较长时期支撑起传统村落区域持续建设的内生造血机制。北街村基层党支部科学引导当地人民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大力夯实当地人民群众新时代振兴传统村落民生经济的产业底子,不断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韶山传统村落区域位于中南地区的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为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韶山传统村落区域作为毛泽东的家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极高的知名度,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前来韶山传统村落区域学习、参观和瞻仰。韶山传统村落区域蕴藏着济世经邦、心忧天下的宏伟精神,也是湖南省乃至中国面向外界的重要窗口。韶山传统村落区域拥有环境优美、耕读传家的优良资源,鲜活传续着富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显著时代印痕的传统风貌、浓郁乡情、深厚文脉,是红色旅游体验、红色文化演艺、红色影视拍摄、红色教育研习、红色文博展览、山水田园农耕的上佳之地。乡村振兴战略下湖南省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韶山村样本,以革命的红色文脉、传统的农耕经济和秀美的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伟人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山水文化为内涵,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重点突出红色历史主基调,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世代相继、薪火传承红色文化使命,以当地群众为中心,内生建构红色基因优良的新时代韶山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形象。
保平传统村落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在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时期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断。唐朝宰相李德裕贬居于此,言传身教淳化民风兴荣儒学,为儒家礼教思想在保平传统村落区域的传播弘扬作出了很大贡献。保平书院见证了海南岛少见的千年古村书院史,明经第实证了海南岛辉煌的乡土儒学教育史。保平村是一个文教昌盛的书香古村,自古就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明清两代,共有40余位贡生从保平走出。保平书院、革命公园、九姓祠堂、保平桥等10处文化古迹,见证了保平古村自唐代以来的辉煌和繁盛[9]。保平传统村落区域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10],有着源远流长的红色革命光荣传统。当地人民群众重视教育,青年学子考上大学有奖励,其惠民之意是值得人们点赞称道的亮点。教育人才是强国之本,也是乡村振兴之本,要想保证传统村落区域的根基长期稳固,必须加强青少年村民的受教育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力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落地实施,离不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学子,保平传统村落合理引导青年大学生返村就业。乡村振兴战略下海南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保平村样本,以当地群众为中心,世世代代薪火传续教育为本、耕读传家的历史文脉,依靠当地群众的主体性力量传承革命历史的红色基因,培植有益于在传统村落区域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土青年人才队伍,持续激活新时代保平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旅游发展的人民性内生教育动力。
肇兴村位于西南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乡,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探索出薪火传续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有益经验,突出表现为将民族文化生态特色融入传统村落自我发展的路径。肇兴村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当地多为能歌善舞的侗族同胞,至今仍然保留着侗族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肇兴村蕴含着许多珍贵的民居资源,当地人民群众活态传承着丰富多姿的传统文化,文化生态绚丽多彩的生动魅力持续吸引着大量游客络绎不绝地前来观光游览和休闲体验。肇兴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肇兴河和中寨河贯穿而过,肇兴河贯通原始村寨及寨外梯田,中寨河从南向北汇入肇兴河。肇兴村如同散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璀璨明珠,完好保存着侗族鲜活的原生态农耕文明,当地民众仍然保持着勤劳立家、热情好客、民风古朴的原汁原味侗家人本底色。肇兴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相结合的途径,充分发挥本地本土原真性人文资源优势,将农林渔业生产发展与侗族地域文化传承融为一体,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侗族古村实际情况的农文旅相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村落是散落分布的人类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载体,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宏大壮阔的发展规划,极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与文化深度,必将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与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互融互鉴。人类最初就是从四面八方的传统村落中一路走来的,所有人都有职责与义务保护好传统村落的文化原生态,共同守护好人类文化的传统精神家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规划和建设犹如文化春风,给古老的中国传统村落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发展动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传统村落全面融入人类文化共同体。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哲学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其蕴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的传统村落文化精神,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财富。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中国传统村落担当文化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历史责任,激活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原生性文化基因,促进了涵养中华民族根源的传统村落文化更好地活态传承,唤醒了传统村落文化与人类文化互联、互通、互融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我国广大传统村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东部、中部和西部非均衡的态势,不同区域的传统村落发展差距较大,既使同一文化生态区域的传统村落内部也出现不均衡现象。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的自我发展要注意调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区域差异,并研究防止传统村落群众重新返贫和阶层固化的内生性解决方案。各个地区的传统村落在破解内生发展动能和自我造血机制不足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如东部地区的江南水乡模式突出表现为传统村落全面融入全域旅游的时代潮流,中部地区的中原模式突出表现为人口红利支撑起劳务经济并反哺传统村落,西南地区的黔东南模式突出表现为将民族文化生态特色融入传统村落自我发展路径。因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促进不同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传统村落发展更具区域均衡性,在优化当地人民群众经济收入来源结构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收[11],探索兼具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与资源优势的本土化特色发展路径,探究不同文化生态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内生性解决方案。
在传统村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新乡贤对于传统村落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振兴的引领示范作用和突出贡献力量,要让新乡贤所拥有的智识、技术、资本和文化等资源在建设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美好家园的壮丽事业中得以充分释放。集聚人才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新乡贤就是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优秀人才,传统村落的广大群众在新乡贤的道德教化和经济活化的影响下能够迸发出文化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和发展的力量。传统村落的新乡贤队伍既有扎根于乡土社会的基层好干部、精神文明楷模等贡献文化力量的自源型乡贤,也包括大学生、农民工等返回传统村落贡献知识、技术力量的回归型乡贤,还包括在政策支持下到传统村落贡献资本力量的融入型乡贤。自源型乡贤主要是传统村落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基层干部、基层党员等,在维系熟人群体的精诚团结、协调邻里乡亲的民事纠纷,以及缓解乡土社会的利益矛盾等维护传统村落稳定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文化贡献,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所强调的“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回归型乡贤主要是传统村落的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这些优秀人才通过高考、继续教育或劳务培训等形式在异地他乡接受了大学教育、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因而拥有较优质的教育培养经历和较充分的工作实践锻炼。如何想方设法吸引这些本乡本土出去的精英人才的回归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要求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大学生和农民工群体的返乡就业将汇聚形成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融入型乡贤主要是到传统村落投资产业经济的企业家群体,这些企业家拥有诗与远方的文化情怀和心系民生的资本力量,他们对于传统村落产业发展的投资,对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要精诚团结传统村落的自源型乡贤、回归型乡贤和融入型乡贤,为传统村落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知识、技术、资本和文化基础。
新时代振兴传统村落仍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如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陷入标本化困境,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能和自我造血机制不足,以及在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实践中存在认识偏差等。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江南水乡、中原地区、中南地区、海南岛和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进行案例分析,解剖在传统村落区域进行活态保护和活化发展的经验模式。因此,新时代振兴传统村落要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和重视新乡贤优秀人才,尤为重要的是,要凸显人民群众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中的主体性地位,防止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