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自信”为核心丰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思考

2021-11-30 20:03杨添富马婕妤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时代

杨添富,戴 静,马婕妤,杨 多

(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2.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是高校“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认同和支持的态度,反映了个人对国家的依赖关系。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均有不同内涵。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以新思想新理论为指引,蕴含拼搏奋斗的新元素,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姿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年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明确,爱国主义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范畴,它主要“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统一、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坚持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相统一。这“四个统一”是爱国主义历史性、文化性、思想性、政治性和时代性的集中体现。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四个统一”的内涵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儿女成长道路上的一堂必修课。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办学目标。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确保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时代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统筹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为深入开展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支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影响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组织落实困境和教育对象群体特征等方面的新挑战。

(一)从宏观环境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仍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但是,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和其他西方国家民粹政党执政,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更加重了全球经济衰退和全球化进程。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所倡导的 “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在“遏制中国”的打压下艰难前行。这对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信息技术影响上,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全球带入共享时代,对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新的命题。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模式下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加残酷。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共享性、海量化、碎片化、即时性的特点给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是社会环境影响上,多元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不断侵蚀着爱国主义教育根基。多样文化形态弱化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感,多元社会思潮引发信仰危机。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导致社会上出现了唯利是图、急功近利、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思潮,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夺阵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利用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较为完备的历史文化知识,逐步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互联网尤其是新媒体领域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从组织落实来看,高校是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

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校园安全稳定、学术科研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相比,缺乏较为系统明晰的教育内容和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一是教育内容系统性不强,缺乏时代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以政党政治理论为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代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同脱离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国内时政新闻和国际关系热点事件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素材。二是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实践两个渠道来落实。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合班授课,教师面对上百人的课堂通常会采取照本宣科、正面灌输的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味地空洞、乏味、沉闷的说教很难让思想相对独立,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部分大学生所接受。而社会实践设定的目标主要还是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尽可能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近几年组织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又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范畴,爱国主义目标导向功能逐渐弱化。爱国主义教育面向“00后”青年大学生群体特征的针对性不强。“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亟需拓展。三是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形式多于效果。我们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工作来抓。爱国主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需要靠长效机制来确保。一旦高校职能部门将爱国主义教育视为可以通过搞几次讲座、组织几次活动、开展几次社会实践就可以实现的一项具体工作,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的漩涡。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实践育人为渠道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基础。

(三)从学生群体特征来看,“00后”大学生具有显个性、够独立、求务实、更开放的鲜明特点

李琼(2017)对江西、福建和北京三地的9所高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研究后指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待加强,爱国情感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爱国意识薄弱;爱国行为盲动,欠缺理性精神。魏勃等(2020)研究指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具有抽象化倾向、虚无化倾向和情绪化倾向。根据以上对“0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表现的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三个新挑战:一是他们出生和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时代,这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依托吃苦教育、感恩教育来激发“0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远远不够。二是他们出生和成长在互联网的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这是我们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工作基础。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他们出生和成长在愈加开放的时代,这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国际环境。“00后”大学生更加开放,他们渴望深层次的国际交流。我们需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掌握抵御西方思想影响的能力和本领。

三、以“四个自信”为核心,丰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从宏观环境、组织落实和群体特征三个层面分析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是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挑战、新对象。我们认为宏观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0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规律性,而高校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必须围绕教育内容来进行。因此,丰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就成为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社会主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四个自信”各有侧重却又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曾提出“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殷切希望。青年、国家、时代,是如影随形的“铁三角”。高校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新人才、新青年的载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定“四个自信”、教育“四个自信”是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建设:

(一)加强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坚定 “四个自信”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共产党党史和近代革命史以及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必须列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必修课。在意识形态斗争网络化的时代,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在境内扶持“代言人”不断在各类型网站、贴吧、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间等发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误导青年大学生。虽然经过专项清理整顿后网络空间得到净化,但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警惕。《人民日报》社和《求实》杂志社将历史虚无主义归纳为以下十个表现形式:丑化英雄、诋毁党的领袖、否定革命、美化反面人物、美化侵略、用假设否定事实、裁剪事实曲解历史真相、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历史虚无主义仍然在以下三个方面活跃:借助大众娱乐恶搞、消费历史,扰乱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以“精日”言行颠覆历史记忆、消解民族尊严;以“纪念”改革开放之名歪曲改革开放的性质、否定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是我们在高校加强中国近代革命史教育的重要参考。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开展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党史教育的主要教材。除此之外,要打赢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掘教育资源,拓展中国近代革命史和党史教育内容。一是讲清、讲透中国近代革命史。这段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英勇抗击的斗争史。专门深化对近代革命史的教育,教育当代大学生新中国来之不易,不负韶华。二是读懂中国共产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成功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引导当代大学生读懂党史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党、爱国相统一的根本。三是重走革命遗址、遗地教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留下的红色遗址、红色记忆,将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堂搬到革命遗址、遗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感和心理共鸣。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近代革命史教育,以英雄先烈的事迹影响人、鼓舞人,坚定理想信念,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四是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近代革命时期创作的文学、艺术经典作品是中华儿女自我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现在重唱“红歌”、重映“红色影视”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二)深化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的时代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经过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理论。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教育内容既包括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史又包括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两个阶段,重点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成就。这是增强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时代性认知的基础。从内容上看,一是改革开放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选文献知识,如《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胡锦涛文选》(第一、二、三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发展历程。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文献详细记录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和发展成就。三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果巡礼纪录片,如《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创新中国》《大国重器》《超级工程》《航拍中国》《辉煌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永远在路上》和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这些影视资料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可视化成果。四是新时代涌现出的时代先锋、时代楷模、时代英雄和各行各业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故事、精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这个时代的优秀典型人物感化、激励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精神和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当代大学生。现在的时事政治就是以后要讲的历史,因此,高校要明确提出要求,将关心时事、学习时政、研讨时事作为德育教育的常态化要求,纳入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或德育学分考评范畴。高校学生在深入了解成就的同时,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国家快速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观,既是只身赶路时抬头仰望的理想,更应该是托底扶弱时伸手弯腰的理想。当代大学生既需要认识新发展、迎合新时代,更需要解决新问题、战胜新困难,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三)推动国际视野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的国际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肩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输送合格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国际视野人才,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国际视野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国际视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国际视野能力的培养。我们研究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六个课程群建设实现国际视野人才所具备的素养。一是通过思政理论类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国家荣誉感。二是通过世界知识类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世界人文、经贸地理知识,形成国际化知识能力。三是通过各专业中外比较类课程群的建设培养学生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发展动态,形成国际化专业能力。四是通过形势与政策类课程群的建设培养学生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热点问题和大国关系,形成国际化思维能力。五是通过外国语言类课程和中外文化比较类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形成国际化活动能力。六是通过国际视野实践作业类建设培养学生较强的运用网络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国际问题的技能,形成国际化创新能力。六项能力共同塑造新时代国际视野人才。通过充分了解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变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在重大自然灾害、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全球重大赛事、外交活动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四)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定“四个自信”的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5000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成就了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感的基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为“大义”;二是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是为“大爱”;三是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是为“大家”。这三大部分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划定了内容范围,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为增强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重感、荣誉感提供重要支撑。一是历史和地理知识。上下5000年历史和约1430万平方千米陆海疆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纵”“横”交织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享誉世界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风景名胜区”和3A级以上景区等都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古代文学与艺术作品。流传至今的文学艺术作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发展状况,是了解历史事件和文人墨客个人修为、家国情怀的重要代表。如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 “中华诗词大会”等所展现的文艺作品。三是考古与文物鉴赏。如果说文艺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明成果,考古文物就是活生生的展现古代物质文明成果的载体。我们发现抖音短视频中的考古旅游博主的视频非常受欢迎,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国宝档案”等栏目更是激发起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梳理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观的重要载体。五是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据中国先进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开放型、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结合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如“五个一工程奖”“感动中国”年度任务评选活动等,纳入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结合高校实际,在国防教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体育课、美育课以及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扎根中国办大学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变迁的历史对比和国际对比,坚定当代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如在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课程讲授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训练方法外,任课教师需要大量的课程素材给学生进行展示。一部分课程素材的选取可以从中华优秀艺术作品和近现代优秀革命题材作品中选取,将素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弘扬的精神、创作者的生平等讲清、讲透。通过不断累积和总结经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丰富和发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牢牢把握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用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这也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爱国主义时代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