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论域、问题与趋势

2021-11-30 18:15赵志业
关键词:农村党员结论有效性

赵志业 张 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同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指导其有效实践,不仅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也是保障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需要。而任何研究都需要对其研究脉络进行省思,从而为研究的深化提供有价值的趋势走向。基于此,本研究从论域、问题与趋势三位一体的结合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基础性探讨,从而厘清目前关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趋势。

一、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五大论域

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论域进行总结和提炼,是进行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前提。在此进行总结和提炼的理论框架是在遵循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研究基础上进行一定扬弃后形成的。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学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结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等。本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结果”这一结构学说。但这一结构学说的一个美中不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因素的考虑与论述有忽视倾向,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结构进行论述。之所以独立的学理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实践中是以一种无时不在的状态以及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故此,在研究上不能只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的其中一个加以考察,而应将其独立出来进行研究。因此,便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学说的四结构论。同时,任何研究的起始阶段都离不开对相关内涵与规定的研究,这是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基点。综合以上论述,本文依据“相关内涵与规定”+“四结构”这一思路,形成了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五大论域。

(一)论域一: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相关内涵与规定研究

相关内涵与规定的研究是进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先导性基础。目前的研究没有专门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与规定进行研究,而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征和功能意义的研究等方面。第一,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移植到农村党员这一特定群体上。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这个特定领域、在农村党员这个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具体实施。”[2]同时,研究者们认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既遵循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一般规定,又具有其自身特定的规约。但对这一特定规约并没有深入探讨。第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研究。研究者们认为农村党员在角色定位、功能导向、职业特点、思想道德水平等方面与其他社会大众存在较大区别,因此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属于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教育性质先进性、教育内容多样性、教育对象特定性等。第三,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从研究角度分析,研究者们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论述农村党员思想政治具有的社会价值,忽视了从个体角度分析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党员自身发展具有的价值。从价值的具体表现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农村发展”[3]等。

(二)论域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体而言,在理论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有效性包括教育者及其有效性、教育对象及其有效性、教育目的及其有效性、教育内容及其有效性、教育方法及其有效性、教育情境及其有效性等。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教育目的及其有效性和情境及其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其他方面均以不同的方式有所呈现和研究。从目前研究进路上讲,主要是以“理论勾勒——问题表征——对策路径”这一思路进行研究。

具体而言,第一,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有效性研究。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对农村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否具备及多大程度上具备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素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厘定、教育者存在的问题、教育者主体建设路径等方面。第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有效性研究。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顾名思义就是农村党员这一群体,其有效性表现为是否具有以及多大程度上具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与意愿和相应知识储备等。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划分、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足表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路径等方面。第三,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有效性研究。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期望传递给农村党员这一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表现为真理性、真实性、契合性等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的理论构成、教育过程中内容方面的问题、内容优化对策等方面。第四,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有效性研究。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对农村党员进行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划分为载体层面的方法和操作层面的方法。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表现为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所具有的积极性以及对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适应性。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等方面。

(三)论域三: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有效性研究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指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构成之间相互运作的过程。其有效性表现在运作过程中的相互协调以及运作的合力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程度。目前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描述。比如有研究者以河南省新野县为例,对教育过程中内容选定、方法的应用和阵地的建设进行描述。[4]但总体上的研究比较浅薄。第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不健全,在“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5]等方面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完善。另一方面,研究者对完善其过程机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对策内容基本围绕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论述大都雷同且操作性欠佳。

(四)论域四: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及其有效性研究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主要表现为主结果即与其教育目的实现直接一致的结果、副结果即所形成的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和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新特点等。其有效性就表现为主结果和副结果所具有的教育性。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主结果的论述上,即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状况积极面和不足之处的描述,而且论述层次较为简单与片面。关于其积极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状况基础较好,积极关注并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较高的主体意识、责任感和认同感,能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方面。[6]关于不足之处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者的论述比较宏观,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农村党员理想信念弱化、农村党员思想观念老化等如出一辙的论述。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副结果并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结果,只是相对于主结果它较为不直观而已,它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螺旋式继续开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对其研究基本没有。

(五)论域五: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有效性研究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和发展、影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其有效性体现在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过程和结果的促进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影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环境因素。有研究者从顶层设计视角指出“思想多元化”“利益市场化”“发展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社会信息化”[7]等是目前影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有的研究者通过调研从较为微观的视角指出“村级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宗族势力”[8]形成的环境氛围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最为显著。第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研究。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传媒环境等环境的优化进行论述。

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者们将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从幕后走向前台,按照“问题—对策”型体例对其五大论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与结论。这为学界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合理性基础和资源借鉴。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学界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

(一)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层次上:多事理研究,少学理分析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学理研究,就是指对这一研究所涉及的观念中的道理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不能通过经验或者事实来证明,只能通过理念在观念层面进行探究。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事理研究,是指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现象的研究,包括对这一现象的状态、过程以及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事理研究是从实证经验出发的,并通过实证经验得到说明。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学理研究只停留在对其概念、特征与价值的研究上,而且研究结论存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理研究随意移植、结论缺乏深度等情况。对其中涉及的重点学理问题没有进行探讨。比如,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其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如何体现?我们秉持一种怎么样的理念开展对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理念的先进性在哪里?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群体比如大学生党员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哪里?有的研究者从双主体角度出发,认为农村党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是主体之一,那么,这一主体特有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总之,关于其学理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系统深入探讨。关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事理研究,是目前研究的主流状态。但其论述主要遵循事实层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对策”这一思路开展,存在诸多反复与雷同现象,缺乏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内容上:多零散细微,少系统构建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既需要系统构建,又需要局部深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系统构建是局部研究的基础,局部研究只有确立在系统构建的基础上,才可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局部研究是系统构建的深化,但“也只有经过了整体的、宏观的关照和探讨而达到的局部的、个别的研究,才能真正标志研究的深化,否则,它只能是研究的初始阶段。”[9]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者们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构建。虽然研究者们沿着“理论勾勒——现状描述——原因分析——对策探讨”这一体例与思路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但这也只能是一个形式上的构建,缺乏内容上的系统关照。由于缺乏研究内容上的系统构建,就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学理不足、逻辑不清、论述不实等问题。在其局部研究上,由于缺乏系统构建的整体支撑作为研究基础,在研究内容上就出现零散化、混乱化趋势。比如,有的研究者就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地区调研,由于缺乏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理论构成把握,其调研结果呈现出琐碎化特征。同时,由于系统构建的缺场,容易导致局部研究与整体系统的关系处于虚无状态,其结论由于缺乏系统思考思维和关系思维而成为虚假结论。比如有研究者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研究,指出其载体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但由于既缺乏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一相对微观的系统进行深层次性研究,又缺乏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使得载体优化路径是否真正能、如何能以及多大程度上能提升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便无法可知。

(三)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方法上:多经验论述,少科学论证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方法选择是衡量研究的科学性与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其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恰当直接决定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与可参考性。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传统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和混合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包括思辨法、经典文献法、经验总结、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量化研究方法是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法、测量法等;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为工具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解释、建构的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叙事研究、访谈研究和个案研究等。”[10]混合研究方法是主张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将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目前对其研究的方法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有69.01%的论文使用传统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第二,目前研究者使用传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时以经验总结法为主。经验总结法在传统经验法中占95.92%的比重,而传统研究法的其他方法处于冷场状态。第三,目前量化研究方法在其研究中的体现以调查法为主。问卷调查法在量化研究方法中的比重为100%,而且在其具体研究中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发放和百分比统计为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简单的做法并不能称之为量化研究法,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第四,目前没有单独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第五,目前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论文主要是硕博士论文。但从其研究过程来看,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模式是对问卷调查的百分统计并辅以谈话内容的摘录,缺乏混合研究的系统设计、操作与分析。总之,目前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粗糙,其科学性有待加强和提升。

(四)在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结论上:多千篇一律,少精准深描

任何研究都是要有利于知识的增长与进步的,同时,不同的知识结论是由不同的认知旨趣决定的。哈贝马斯在其名著《认识与兴趣》中指出人类有三种类型的认知旨趣:“其一是‘经验——分析的科学研究’,蕴含技术的认知旨趣;其二是‘历史——解释学的科学研究’,蕴含实践的认知旨趣;其三是‘具有批判倾向的科学研究’,蕴含解放的认知旨趣。”[11]在这三种认知旨趣下便形成三种知识结论形态。对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而言这三种知识结论形态分别是:一是事实性知识结论,即关于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现象以及事实的经验知识;二是规范性知识结论,即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层面的教育行动的正当性和正确性进行论证的知识;三是批判性知识结论,即关于分析并批判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错误行动和错误观念的知识。

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程,其研究的知识结论不仅只是学术上的一种探究,而且直指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正确性、正当性和有效性。从目前研究结论来看,主要集中在事实性知识结论这一类型上,即主要是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原因及对策的经验性知识呈现。同时,由于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研究结论不仅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状态,而且研究结论是否科学精准、是否可以当作一般结论去推广、是否可以当作典型经验去借鉴,都值得去省思。而关于其规范性与批判性知识结论则处于弱化甚至空白状态。

三、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面对目前学界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加强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有效性研究需要对其研究趋势进行整体把握与展望,从而为具体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必要指导。具体展开分析,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与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具体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研究。

(一)在研究层次上:加强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学理研究与事理研究

第一,根据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体研究主题的不同,确定不同的研究层次。在对其进行具体研究过程中,会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主题需要探究,这些主题适应的研究层次也存在很大差别。比如,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成因、过程、机制的理解,就需要在事理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涉及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观念、目的、行动的价值正当性等问题时,就需从理性思辨的角度去论证,即需要学理层面的研究。第二,在特定情形下,需将学理研究与事理研究进行结合。首先,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实践过程在其背后都是有特定观念进行支撑的。单纯从具体环节或事情入手也许并不能了解具体环节或事情本身,这就需要从学理的观念层面进行辩理从而形成对具体环节与事情的判断。同时,在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过程中会出现有效性提升效果不佳等不良现象,这也可能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所遵循的理念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分析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其所遵循的理念是否正确与恰当。其次,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事理研究,也可以推动其学理研究的不断深化。这主要体现在对其事理研究所得出的判断和结论,可以修正或补充其学理上的认识。第三,学理研究与事理研究最终指向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不论是学理研究还是事理研究,其研究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即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的改善。其学理研究是要用道理来规范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从而使其达到实践理念上的良善。其事理研究是要用事实来指导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从而使其达到实践操作上的实效。

(二)在研究内容上:进行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宏观构建与局部深化

第一,加强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宏观构建。依照理论、历史与实践相统一的逻辑,在理论研究上,深入分析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理论构成;在历史研究上,深入分析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经验借鉴;在实践逻辑上,深入分析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有效性现状、成因及路径;最终形成由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相互确证的系统闭环。第二,深化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局部重点。这里所言的局部重点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展开。在宏观层面上的局部重点表现为对其进行系统构建过程中的每一部分涉及的重点进行研究。比如,在理论逻辑上对理论构成进行研究时,遵循有效要素、有效过程、有效结果与有效环境这一形式逻辑的同时,避免对这一形式逻辑的简单套用,重点深描与农村党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相符的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构成。在中观层面的局部重点表现为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整体研究中的部分进行研究。比如,可以对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论述开展研究,也可以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要素或者要素的每一部分开展独立研究,等等。在微观层面的局部重点表现为既可以以某一地区的农村党员为对象开展具体研究,也可以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某一突出问题如农村党员精神世界的构成、部分农村党员贪污腐败问题等开展具体的研究。第三,实现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内容之间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宏观构建还是局部深化,都要实现其研究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照。在进行宏观构建的同时,要突出重点难点;在对相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局部深化研究时,要理解此研究在整个研究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实现宏观构建与局部深化相统一。

(三)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方法科学性与多样性

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从大学科属性分析,它兼具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性。这就要求对其进行研究时,既体现人文情怀,又要具有科学性,这继而要求之一就是对其进行研究时要采用一套严格的科学方法,从而保证能够生产出科学有效的结论以指导其实践。同时,我国农村党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各方面原因其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这就要求在采用科学研究方法时,不能简单化一,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加强思辨研究方法应用的力度。正如有学者所言:“哲学思考是必要的,但不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全部,而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前提。”[12]加强思辨研究方法在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是凸显人文关怀的需要,而且对研究的开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方面,利用思辨研究方法可以澄清相关概念以及构建框架和关系,从而使模糊杂乱的思想变得更为清晰条理;另一方面,利用思辨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者研究这一课题提供发散性思维方式,从而提出更多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假说,丰富了这一课题的相关理论。第二,加强量化研究方法应用的广度。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进行研究,不能仅停留在问卷百分比之一水平。一方面,这一研究会涉及诸多子问题,根据不同的子问题采用不同的量化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应用量化研究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不仅要遵循其逻辑过程,而且在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模型选定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把关并科学应用。第三,加强质性研究方法应用的深度。目前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在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仅停留在简单访谈并作为陪衬的阶段,因此要加强质性研究方法在这一研究中的应用深度。质性研究方法对“是什么”以及“如何”之类的问题有其研究的特效所在,故而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可以加强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是什么”以及“如何”之类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第四,加强混合研究方法应用的强度。正如前文所言,农村党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的特征,与其他对象群体相比,此研究的复杂性更为明显。这就需要在必要时候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在混合研究方法应用上,注重内部不同方法之间的适恰性、协调性和目的统一性。从而使整个研究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论证——实证佐证——结论确证”闭环,最终使理论研究结论、历史研究结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完善和证明。

(四)在研究结论上:深化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结论普遍性与典型性

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一切结论都是要指向其有效性实践,即对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或操作性意义。这就要求其研究结论不仅要有能够被采纳推广的普遍适用性,也要有对具体实践过程的开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借鉴性。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结论是以知识形态呈现,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强化规范性知识结论的价值引领性。这就要求其规范性知识结论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指引,凸显其政治上的正确性与先进性,另一方面要与最前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进行对话,使其知识结论在符合农村党员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具有前沿性,最终实现其结论的价值引领性。其次,深化事实性知识结论的精准性。这就要求事实性知识结论不能只停留在缺乏科学的数据进行证明且结论千篇一律的理论假设上,而是要根据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最终得出对实践有价值的知识结论。最后,增进批判性知识结论的科学性。在具体的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践中,必然存在各种错误行动和错误观念,它们对具体的实践起到阻碍作用。这就要求在其研究中,加强对这些错误行动和错误观念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力度,形成科学的新时代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批判性知识结论,从而对其有效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尤其是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与开展提供坚实的基层党组织保障,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视角对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论域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村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的趋势,对于深化与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组织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与意义。

猜你喜欢
农村党员结论有效性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380名农村党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结论
多措并举调动农村党员积极性
富裕县 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基金